周口太康马头镇万亩试验田(太康县沉睡地)(1)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化祎 李昊 通讯员 苏斌 青俊

12月10日,太康县清集镇将军营村梦里田园农牧专业合作社大棚内,一颗颗紫红色的火龙果挂满枝头,色泽鲜艳、果形饱满,令人垂涎欲滴,20多名游客在一旁认真挑选采摘。前来回访的县纪委监委干部看着这一幕,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烟囱高耸、坑坑洼洼、垃圾遍地的废弃砖瓦窑场。“一抬脚到处是垃圾,腿都没地放,气味刺鼻,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大难点。”太康县副县长、清集镇党委书记葛涛说。

该县符草楼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以前,村边废荒地、残次林地、废旧宅基地很多,杂草丛生,有的甚至成了村民倾倒垃圾的边角地。土地撂荒,我们看着都心痛啊!”符草楼镇党委副书记刘艳红说。

如何将这些荒地变回“良田”?2018年,太康县纪委监委与清集、符草楼等乡镇党委成员一起,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解决方案很快定了下来:清除树根、平整地面、清理垃圾、回填新土、打井修路……经过综合整治,数百亩废荒地变成了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生态良好的优质良田。

这一改变,让曾外出学习火龙果种植技术的黄志海喜出望外。几年前,他在广东、海南等地务工,掌握了一手火龙果种植管理技术,返乡后正愁没有良田。很快,黄志海将清集镇整理出来的百亩良田流转起来,建起了120亩火龙果温室大棚。经过精心管理,火龙果一亩地可产3000公斤,由于全部采用有机种植,味道清甜,口感嫩滑,一经上市便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黄志海又进一步把种植规模扩大到260亩,品种涵盖西梅、黄桃、葡萄等多种特色水果,通过直播带货,线下线上同步发力,合作社成了集采摘、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在他的带动下,周边80余户村民纷纷参与火龙果种植,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凡卫红是将军营村的脱贫户,在合作社负责火龙果的日常管理。“平时给火龙果剪芽、施肥、浇水,工作不累,1个月能赚3000多元,俺很满意。”

走进太康县符草楼镇谢堂村,村民吴建功正在村头整理蔬菜大棚。据吴建功介绍,这里原来是一片废荒地,几年前,镇党委、政府整理改造后,他承包了3亩耕地,在上面建造了两个蔬菜大棚,“每年收入2万多元,废荒地变成了‘致富田’。”吴建功笑着说。

让废地变良田,是太康县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太康县纪委监委把抛荒地纳入监督重点,采取“监督巡察 整改 回头看 再监督”模式,通过“下沉式”监督,对乱占耕地及抛荒现象进行现场交办,并督促整改落实。

各乡镇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积极对村头废荒地、闲置耕地、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等进行整理复垦,在新增加耕地资源的同时,做到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据统计,目前,该县已有1400多亩劣质地变回良田。

太康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杨绵军说,下一步,将结合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打造一批新增补充耕地项目,通过深挖内部潜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在政策、技术、服务等方面为种养殖大户、光伏发电项目、扶贫车间等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资源要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