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袁崇焕,现在最热门的话题是“袁崇焕是哪里人之争”,广西藤县与广东东莞争论相当激烈,然而,还原历史,用新的“常住人口”观点分析,袁崇焕是广西平南县更加实际。

袁崇焕从哪里来的(袁崇焕是哪里人)(1)

从袁崇焕简介的情况看,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又字自如,明末抗后金(清)名将。祖籍广东东莞,广西平南人。少年时曾在平南考童子试,受人攻讦,因此改籍藤县,以藤县籍补弟子员(秀才)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到桂林应试中举,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到北京考中进士,在福建邵武做过知县。他为人慷慨,有胆识,平时关心时事,常找年老退伍的官兵询问北方情况和山川形势。

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今辽宁北镇县)被清军攻陷,袁崇焕被派往宁远(今辽宁兴城)担任防守重任。他赴任后,扭转山海关为前线的危急局势。天启四年(1624年),袁崇焕因防守有功,被升为右参政,职责是分守前道。

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后金主努尔哈赤率领13万大军,西渡辽河,到了辽远城下,宁远的守军只有1万多人。袁崇焕面对优势的清军,采取了坚壁清野、集中全力保卫宁远的对策,誓与宁远城共存亡。经过两次激战,袁崇焕下令用“西洋大炮”及各种火器重创了清军,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只得撤围退走,袁崇焕乘胜追杀。清军伤亡惨重,努尔哈赤因而心情忧愤,伤势加重,不久发病死去。宁远之战写下了战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光辉战例。到崇祯元年(1628年)四月升他为兵部尚书,督师蓟(今河北蓟县一带)辽,兼管登、莱、天津军务。

然而,缺乏系统沟通是要老命的。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底,皇太极又率领10多万大军,绕过袁崇焕的防区,兵分三路攻入关内,进逼北京。袁崇焕获悉,当即挥师入关,十一月二十日双方在北京城下展开激战。袁崇焕身先士卒,往返冲杀,终于打败清军。皇太极感到袁崇焕在一天,要取得战争胜利是很困难的,他知道明朝统治集团内部有矛盾,便决定施行反间之计,来除掉袁崇焕。不久,崇祯帝果然中计,公元1630年旧历八月十六日,袁崇焕终于在阴谋诬造的“谋叛欺君”的罪名下,惨遭残酷的磔刑,被分裂肢体而死。客观地说,袁崇焕确实没有“谋叛欺君”,但是,袁崇焕越打越退到北京城附近了,上级不能及时理解其用意,群众不了解其意图,主要缺乏系统的沟通而要了袁的“老命”。

袁崇焕青少年时代一直在平南县白马圩学习、生活,明代到现在浔江边一直有白马圩(村),“白马圩(村)”是平南县的“专利”,现广西平南县丹竹镇白马村人口1.2万。当时,白马圩处于浔州府与梧州府的交界圩,浔州府平南县也在此设点收税。

商人就是不断追求更大利益的,袁崇焕祖父听说到广西做木材生意更加赚大钱,于是,带上袁子鹏等一家人便一叶孤舟,到白马圩做生意,袁家铺子商号取名“西堂”,除了做日杂生意之外,重点做木材生意,白马圩边江面较宽,从柳州、龙州等购进优质木材,扎成木筏,顺行到白马江边停靠,再中转运到广东各地出售,白马江边有“西堂”等码头,袁子鹏一家在此做木材生意大赚一把,并决定在此长期定居做生意。

袁崇焕从哪里来的(袁崇焕是哪里人)(2)

从在参加考试不利的情况分析,其父亲到平南长期做生意,袁崇焕已经变成平南“常住”人口了,但是,其全家到平南居住不够“三代”,不符合在浔州府规定的报考条件。袁家平时又太“高调”,有人“告发”袁崇焕是“广东儿”,此时全家忙于做生意而回广东考试又太远,更加不现实,因而,只好想办法“变通”,“改籍”入白马圩对面江的藤县的袁姓人家,才顺利参加科举层层考试。于是,袁崇焕在游玩平南八景之一的“雁洲”时写下《游雁洲》诗,袁崇焕在诗后面注:“予居平南,初应童子试,被人讦,今改籍藤县,故云。”

袁崇焕从哪里来的(袁崇焕是哪里人)(3)

从袁崇焕的语言特征看,主要讲平南地方白话,其经常讲“丢那星”、“丢那马”明显是平南县特别是白马圩一带的口头语,当然,桂平、藤县等地也有一些人讲这样的口头语,此口头语与广东无关。另外,崇焕生前在白马建有“总制三边坊”。

袁崇焕从哪里来的(袁崇焕是哪里人)(4)

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徙居平南白马白沙村(开店赚钱后在白沙村建房落户),死后亦葬于此,现桂东核电站(白沙核电)址就在白马村白沙屯(自然村)。清代为袁崇焕“平反”后,也仅在平南范围寻找袁姓后人当官。清道光时,广西巡抚梁章钜对袁崇焕籍贯作了考证,其结论是:“祖籍东莞,实居平南,又寄籍藤县,无疑也。”

因此,按现在“常住人口”的“标准”,袁崇焕是平南县(丹竹镇白马村)人。当然,与藤县也有些关系,主要因为改籍藤县,以藤县籍到北京考中进士,那就是算“改籍”后藤县籍人吧。这样“算”后, 袁崇焕基本上与广东东莞没有什么关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