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评论员 东平吴亦凡可能从未想过,作为流量小生,他的“巅峰之作”是涉嫌强奸被刑拘,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吴亦凡事件后娱乐圈?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吴亦凡事件后娱乐圈(让吴亦凡事件成为娱乐圈治理新起点)

吴亦凡事件后娱乐圈

澎湃评论员 东平

吴亦凡可能从未想过,作为流量小生,他的“巅峰之作”是涉嫌强奸被刑拘。

最近一段时期,吴亦凡的“人气”达到了顶峰,虽然是以无比气人的方式。这一事件,也彻底暴露了娱乐生态、部分舆论生态以及偶粉关系的种种问题。

那些盲目的、狂热的,终于演变了成了骇人的、丑恶的。

恶性循环的娱乐生态

作为小鲜肉中的典型代表,流量明星中的王中王,吴亦凡的倒掉,其实只是戳破了娱乐生态一个存在已久的脓包而已。

当流量先行、质量靠边,当颜值先行、演技靠边,当人气先行、作品靠边,我们不仅够不着未曾拥有的,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

以“数字小姐”和“数字先生”为例,李雪健曾直言“1234567”的台词可耻,李幼斌表示自己都懵了,陈宝国怒斥“不要脸”,秦海璐更是直言:“如果自己碰到这样的演员,肯定大嘴巴就抽过去了”。

类似现象在演艺圈人尽皆知,但却无力改变,陷入恶性循环。

一些演技获得认可的实力派演员,在这种逆淘汰下,也几乎被迫淡出演艺圈。如蒋雯丽称自己在35岁以后就很难接到戏了,海清也曾在电影节闭幕式上吐槽中年女性演员的不易;濮存昕曾感叹,娱乐市场没有自己的活儿。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那些好看的皮囊如同过往云烟,一茬又一茬,却很少有德艺双馨的常青树沉淀下来。

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另外一种现象:张三蹲完李四蹲,王五翻车赵六掉坑……他们没有贡献什么艺术故事,却留下了数不尽的瓜田事故。

这也是为什么,在娱乐行业内,我们看到从业者越来越多、资金越来越足、条件越来越好、技术越来越进步,但是优秀的作品却愈发罕见了。它们呼啸而来,驱赶的是艺术,练就的却是骗术和权术。

可以说,当下诸多偶像的诞生,从一开始就跑偏了。这种流量化的娱乐工业生产,这些速成的塑料偶像,不仅产生了“明星驱逐良演员”的恶劣效应,还严重侵蚀了文艺作品应该具备的艺术价值,对一代年轻人的审美和智力识造成重大误导。

异化的泛娱舆论生态

这种驱逐效应,污染的不仅是娱乐圈,还外溢到了公共舆论场。

出轨的、嫖娼的、吸毒的、睡粉的,轮番上演,终于到了吴亦凡这一关,我们有生之年见识了涉嫌强奸的。

而这些舆情背后,则充满着打榜、控评、集资、买热搜、撤热搜,甚至水军、黑子、公关暗战……口水与脏水交融,尬吹与抹黑横飞,一副娱不聊生的混沌模样。

舆论成了“偶像经销商”的一种工具,甚至是各种灰色产业链条上的日常工具。然而,真实、健康、有益的舆论,必须是自然而然、不受干扰和操纵的舆论。让舆论回归舆论本身,娱乐事业才能真正回归纯粹的娱乐。

如果我们躺平接受那些虚假的形象包装和虚伪的人设表演,如果我们明知道有些存在不是合理的,而是不健康的,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但却任其发展,这就不是什么反思,这只是看热闹。

今天,我们要如何对抗这种舆论生态的污染?

透过吴亦凡事件,或许可以给出一个参考答案:触犯法律的,就必须用法律武器来解决;违背艺德的,也有必要通过行业协会来惩戒。

当然,事后的惩戒和规范,只是被动的。通过吴亦凡事件带来的教训,从娱乐偶像的产生机制到娱乐业务的运营机制,再到娱乐生态的维护机制,恐怕都有必要一一建立和完善了。

一定要认识到,娱乐圈背后的利益团体在公共舆论上动手脚,这种被恶意引导的动员能力,危害极大。

那些虚假的、浮夸的、恶俗的暗箱操作,扰乱的不仅是可见的公共秩序,还有抽象的价值秩序,甚至有些已经突破道德底线、破坏法治,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异化颠倒的偶粉关系

以前,我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喊:XX该醒醒了!XX该改改了!但是到了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清朗的娱乐圈不是喊出来的,优质偶像和理性粉丝也不是在混乱中自发生成的。

真正的偶像是什么样的?

在专业上有出众的能力,在人品上有服众的魅力,其言行对大众有一定的号召力,这才是构成一个优质偶像的必要条件。

一个真正的偶像,不该是某某人、某某公司、某某团队通过包装和营销捧出来的,而是通过自身的真实能力和市场竞争脱颖而出的。

合格的粉丝是什么样的?

尊重事实和逻辑,尊重法治和公义,不党同伐异、拉踩他人,不让自己的喜恶迷惑是非判断,这才是一个合格粉丝的必备素质。

时至今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曾经期待的偶像和粉丝,都走丢了初衷。2005年,《超级女声》火爆了整个夏天,开启了我国内娱选秀时代。观众通过投票决定选手的去留,最终经过层层淘汰选拔,征选出代表自己意愿的优秀“女声”。

自己的偶像自己创造,把投票权交给粉丝,这种理念并没有错。一开始,人们兴奋地用着只有短信和彩铃功能的手机,给自己喜欢的选手投票,这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这些投票是真实的数据,体现的是粉丝独立的意志。

但是后来,随着互联网深入大众生活,随着社交媒体四处开花,随着娱乐产业化、商业化的大爆发,我们发现,这一切都变味了。原本作为消费者的粉丝,结果成了偶像利益的生产者,偶粉关系本应是独立的,结果成了附属的。

甚至,还有些粉丝被高度组织化,成为某些偶像及其团队敛财、欺骗、打击竞争对手乃至违法犯罪的工具。对于一个身体健全之人来说,最大的伤害就莫过于独立意识被侵染,这是一种精神控制、心灵摧残。

现在,透过吴亦凡事件,我们既然看到了所谓粉丝经济下偶像的真正丑态,就必须扭转这已经暴露出的种种颠倒:没有合理的偶像选拔机制,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娱乐生态;没有健康的娱乐生态,就难以维护全面清朗的泛娱舆论环境;失去了清朗的泛娱舆论的引导,偶像和粉丝的关系就难以归正。

“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从监管部门、行业协会、经纪公司、媒介平台,到艺人、粉丝、观众……各方必须行动起来,来一次刮骨疗毒,通过整治、引导、建立达成全链条治理,娱乐圈才能真正实现风清气正。

责任编辑: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