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两袖清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1)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一次,胡太后恩赐朝廷百官绢帛,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不限数量。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拿得太多,以至于途中跌折了腰、扭伤了脚踝。太后见了,便追回赏赐,让他们空手回家。而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为什么拿得这么少,崔光说:“我只有两只手,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了。”

在钱财面前,元融和李崇“欲而不知止”,如此贪婪,最后落得个“失其所以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笑料,这是典型的欲令智昏;相形之下,崔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又是多么理智清醒啊!

纵览史书,凡为官清廉青史流芳者,无不是头脑清醒,循理依法,逢利思害,遇福虑祸,知足知止之人。

公孙仪相鲁,嗜鱼而不受鱼。他解释说:“夫唯嗜鱼,故不受鱼,受鱼失禄,无以食鱼,不受保禄,终身食鱼。”公孙仪算清了自己的人生经济账,做到了“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不可谓不清醒。

宋国司城子罕不接受别人献他的宝玉,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子罕算清了自己的人生政治账,做到了“尚名节而不苟取”,亦不可谓不清醒。

张安世荐贤,被荐者上门感谢,大怒:“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杨震夜半拒金,正颜厉色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吕蒙正不收能照二百里的宝镜,说:“吾面不过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抱病的王安石不要紫团参,言:“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做到了“见理明而不妄取”,保持一辈子清廉。

历史证明,为官之清,无论是达到哪一个境界,首要的是自身的“清醒”。

而现实生活中,却偏偏有一些人惟独缺少这份清醒。他们有的认为,别人送上门的钱财,不拿太傻,不拿白不拿,收礼与坐牢的距离远着呢。殊不知,手上接了天上掉下的馅饼,脚下也就踏入了地下的陷阱,贪念一起,难以自律,第一颗扣子扣错了,下面的扣子就怎么也不会扣正确了,党纪国法自会找上门来,“蹶倒伤踝”“令其空出”的命运自然就躲不过了。

他们有的也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容于党纪国法,但又心存侥幸,天地之大,“隔墙抛砖哪又砸到我了”,依旧是贪腐不止步不收手,这更是一种大不清醒。殊不知,侥幸的背后往往就是不幸,用得着一句俗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杨震的“四知”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反腐高压态势之下,又岂能有“漏网之鱼”。

为官从政者,最怕昏昧糊涂,只有时刻保持那份清醒,明义理,辨是非,守住底线,追求“高标准”,才能永保清廉,做足斤足两干净的“人民公仆”。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刘凌林

流程编辑:孙昱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