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星斌 江西奉新

题沈黎城

【唐】权徹

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

迹恨事乃立,功达名遂休。

夜闻羽书至,召募此边州。

铁骑耀楚甲,玉匣横吴钩。

雪厚群山冻,蓬飞荒塞秋。

久戍曷辞苦,数战期封侯。

不学竖儒辈,谈经空白头。

权徹【683--747年】,字幼明,唐代文学家,天水(今属甘肃)人。权徹在公元大约27岁左右,到偏远的四川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任县尉时,游览当地名胜【沈黎城】,作诗一首,以此言志,自比苏子卧北海,马翁渡南洲。可见年轻抱负之大。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1)

权徹在公元705年考进士。当年科考,六十一人进士及第,天下多有质疑,皇帝命重试,则权徹等十二人及第,权徹为第一名。之后在山西南部为官几十年,直至65岁病卒在高平郡任上(也许搬回在临近的黎城家中后去世)。唐代高平郡与黎城古县隶属的潞州相邻。权徹选择在黎城县西北二十里的白〈柏)官庄村购置田地,安家落叶。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2)

黎城地处太行山腹地,荟萃了八百里太行最壮最美的自然风光,是集雄奇壮美的自然风光、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与英雄的革命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柏【白】官庄”地处老顶山南麓之谷地。依山面河。村后山坡有天然柏林,古时官民争执,故名“柏官庄”。我们要注意,老县城和新县城的位置相距10里路。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3)

权徹在山西南部的任职区域

权徹为什么选择这里置业购地,安家落户?难道仅仅是因为风光旖旎吗?

1、黎城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为黎侯国。唐初,先属韩州,后属潞州,隶属河东道。天佑元年(905)改为黎亭县。五代唐,复为黎城县。权徹是文人,选择历史厚重的古城居住符合身份,黎城与权徹最后任职的高平并不远。

2、古代山西的主干道白马驿设在黎城。

在黎城县火车站广场中央,一座钢铸白马城标雕塑高耸挺拔、仰天长啸,仿佛在追忆着黎城近千年历史的沧桑巨变。黎城县城,古称白马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距离4公里路之远的古黎城移治于白马驿。在今黎城县治。【山西通志】第27部分:黎城县名定于隋白马驿之黎城自宋始迁黎本强大今长治壶闗黎城等县皆古黎地或曰 ... 故西伯。所以,黎城是交通要道。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4)

古代驿站图【并非白马驿】

3、风景秀美,土地肥沃,易于躲避兵灾。

黎城县位于太行山东翼南段,属黄土高原一部分,以中等构造剥蚀侵蚀山地为主。纵观黎城县,四面环山,中间低凹,山多川少,地形复杂,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在黎城县北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这里是八路军兵工厂旧址,也是"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盆地区域,土地肥沃。盆地之外是高山峻岭,遇到兵灾进退自如。有兴趣的宗亲可以前去考察,黎城有很多的名胜古迹。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5)

黎城白【柏】官庄盆地

权徹后人中,有公元1200年左右的权垣,任职金国怀远大将军。到了元朝,大德四年,即公元1300年,权垣后人权秉忠,任同知钧州,并迁于陕西大荔县购置田地,安家落户,在去逝后,仍葬回了祖籍地的黎城县白官庄村。白官庄在太行山脚下,在【新】黎城西北二十里地。在1368年之后,才发生大槐树迁移,黎城属于晋南地区,正是主要迁民区。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6)

权徹历仕湖城【今江西鄱阳湖县】、汾阴【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新繁【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渭南【陕西渭南市】、河南五县尉。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拜监察御史,因故贬为河南府法曹。后改新安令【今山西南部翼城县】。天宝初,历山西绛郡司马。官至山西高平郡别驾。卒年六十四。著有《权彻集》二十卷,独孤及《权公神道碑》载及之,已佚。《全唐诗》存诗一首,《全唐诗补编》补诗一首。事迹见唐独孤及《唐故朝议大夫高平郡别驾权公神道碑铭并序》。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7)

太行山风光

权徹曾任山西汾阴县尉【今山西省万荣县境内】、山西新安县令,山西绛郡【今山西临汾运城区域】司马,最后在高平郡【今高平】别驾从事的职务上亡故。原配夫人博陵崔氏,生下儿子权骅后,崔氏即终。权彻续娶河南新郑县县令荥阳郑氏,生四子,权秩,权申,权器, 权舒,权舒不幸短命,未有后人。郑氏寿六十五【702-767年】,大历二年十月某日,终于江苏镇江府丹阳县。夫人应是随儿子权器在江苏镇江丹阳生活。至于权器在丹阳的生活状况,其族侄权德舆【唐朝宰相】在文稿中都有提及。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8)

权徹大半时间都在山西南部地区任职,最后任职之地的高平与黎城,相隔并不远,可以说是在一条官道上。其5个儿子,一个儿子权器去了苏州客居【见权德舆文集】,一个权秩早卒。权徹理应所有的家业和田地都在山西,他去世后,子孙们继承家业,在唐朝后期的100多年里,守护先祖权徹创下的基业,繁衍后裔。

唐代兴国宰相(唐代的山西高平郡别驾权彻)(9)

根据唐朝宰相权德舆梳理的唐代权氏世系表,权翼后人赴职山西的极少,除了权徹存在充足的理由,其他人没有一点可能,也不再有参选的对象。公元705年到748年期间,权徹因官赴任山西南部多地,遂将家安焉,至老至死,留于斯地。他子孙繁多,除了权器【权德舆的叔叔辈】曾客居于苏州外,其他三个儿子未见放任他处为官,否则权德舆定会记载。在门阀制度严厉的唐代,他们不能外放为官,就只能安心世守家业,用心耕作,繁衍出如今山西和大槐树等后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