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他作业”“学霸君”“小猿搜题”“名师快答”……随着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名称各式各样的解题手机APP可谓风靡中小学校园。
然而诸如内置游戏、存在过度娱乐和不良内容等现象,让这一学习利器变味,甚至成为藏污纳垢之所。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官网印发《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简称《通知》),学习类App中色情暴力、网络游戏、商业广告、抄作业、搞题海、公布成绩排名等行为,遭到教育部严令禁止。
1
app暗藏“猫腻”:
学生花费近2000元
近日有媒体曝出,福州一所中学的学生家长对学校推荐使用的“智学网”APP收费模式不满。
据了解,该校高一至高三年级的学生都下载了这款APP,可查阅考试成绩、考试报告、题目解析、错题汇总等内容,但每一项服务都要掏钱,且开通会员套餐才能查看全部科目成绩。
记者发现,问题不止一家。打着辅导作业“必备神器”名号的APP“作业盒子”,在收费方面也受到质疑。签到和学习卡要充值,作业APP内购太多;买了180天英语课,没用到一个星期课程入口不见了;改错题要用体力值,体力用完得充会员或买体力卡才能继续改错……
微博网友@xiongyongqiang 表示,给孩子在“一起小学学生”APP中买了6门课程,花费近2000元。
除了游戏之外,学习作业类APP也被家长投诉。“作业帮”首页滚动推送多条与学习无关内容。
在“作业帮”APP的首页,随机滚动各类内容账号和广告的推送,除了“小学数学星球”、“诗词”等与学习相关的账号,还有“美食”、“影视迷”、“明星粉”、“星座物语”等内容。
随机选取了20条滚动内容,里面仅1条与学习相关。
页面显示,一条关于星座的内容阅读量达23.3万,而关于化学的内容阅读量为3620。在一条动漫内容的评论中,一位用户评论“作业没写完,我还在这看”,下面多个跟帖回应“我也是”。
在“快对作业”APP上。在首页的“囧囧”栏目中,含有多个追星的热门话题,比如“追星的日常”、“你家爱豆的表情包”、“明星CP我最爱”等,用户可以参与话题互动发帖。
其中,有几个学习类APP,这几年来陆续加入了类似通讯工具的加好友、加圈子、发动态和娱乐、动漫、鸡汤文等内容,甚至还有购物专区,这些原本以学习和教育为主要目的的APP逐渐“变味”:
“阿凡题”“猿题库”“互动作业”“寒假作业”等多个学习类APP陆续爆出多个专题、栏目中含色情、性暗示意味浓重的内容,甚至还爆出后台教学生写“小黄文”解压等乱象。
据《工人日报》评论,像这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做法,突破了商业道德底线,同时严重损害了社会利益。
恰如网友的质疑:“你究竟是一个学生搜题APP,还是一个娱乐游戏聊天购物的中心?”
2
究竟是减负增效
还是加压添扰?
“要不是学校指定,肯定不会用这种软件。”记者在调查过程中,不止一次听到家长拒绝的声音。
有的家长担忧,学校未经家长同意,将学生试卷及个人信息等提供给开发者,是否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
有的家长无奈,学校可以结合自身教学推荐APP,但作为布置作业的渠道是否带有强制色彩?
对此,有专家建议,出于对学生信息安全的考虑,原则上研发机构要将服务器建在教育部门,但有少数机构将服务器建在公司内部,而目前这项工作缺少监管。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教辅类APP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等针对不同学生精准布置个性化作业,相信能得到更多认可,但不应在作业中强制使用。
不只是学生和家长困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告诉记者,其所在中学引进的教辅APP需教师上传课程视频等。因这款APP并不成熟,学生们不乐意采用,而课程上传情况却成了教师职称考评的必要条件。
“要从可持续应用的角度评估APP。学校引进前应做一个预调研,了解各个家庭中学生对手机、平板电脑等使用情况,对APP做3—5年的使用规划,切不可频繁更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曹梅建议。
3
究竟是帮手还是负担?
针对“教辅APP究竟是帮手还是负担”这个问题,新华日报记者曾调查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观点。
支持方:教学的好帮手
“互联网 ”背景下,信息化教学是趋势。教辅APP进校园实际上是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探索,有着积极意义。
教辅APP为学校、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个新的沟通平台,具有一定实用性。对于老师来说,教辅APP是个好帮手。
比如,扫描改卷功能能实现一键批改。根据学生成绩、进退步情况,老师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对于学生来说,教辅APP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些APP提供丢分题、知识点掌握分析等,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改善学习行为。对于家长来说,可及时查阅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督促学生学习。
反对方:提防逐利之“虫”
教辅APP在方便家长和学生掌握学习动态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程序的问题俗称“虫”,有的“虫”错在编程,更多“虫”则是设计者的思路和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
“虫”之一,背离教育初衷。有些教辅APP,明明是因材施教的工具,为何要设置“小学自拍交友”“暗恋心事房”等板块?明明是督促学习的手段,为何要内置小游戏,让学生乐此不疲?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转移。教辅APP一旦引入“互联网思维”,在泛娱乐化的背景下难免变了味儿,失去应有价值。
“虫”之二,乱收费。正常收费无可厚非,但在一些学校和运营商眼中,教辅APP成为谋取不当利益的“金矿”。当教辅类APP成为“吸金利器”,不仅加重了家长负担,且易产生权力寻租的空间。
“虫”之三,加重学生负担。教育部门规范中小学课外补课,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减负之举,而教辅APP的横空出世,则可能规避相关政策。
4
教辅APP进校园,要上好“安全锁”
教辅APP进校园虽无可厚非,但关键是要上好“安全锁”。
“
根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通知》表示,App进校“凡进必审”,学校首先把好选用关,严格审查App的内容及链接、应用功能等,并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备案审查同意。
在校园内,未经备案审查的学习类App一律禁止使用,教师不得随意向学生推荐使用任何App。
通过审查之后,学习类App的运作也将被严格管理。为了不增加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教育部要求校园中使用App的数量须严格控制,学校和教师不得利用App发布学生成绩、排名等信息。
为了防止影响正常教学,《通知》要求进入校园的学习类App不得向学生收费或由学生支付相关费用。
”
学习类App具有双重属性,既属于教育培训行业,也属于互联网行业。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学习类App不能因为穿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就免除线下现实中教育培训行业所需要的资质审核,互联网教育行业须线上线下齐把关。”
所以,并不是任意一个App都能进入互联网教育行业,而要至少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发布App的企业自身必须具备相关教育培训行业资质,其次还要遵守互联网行业的规定,保证内容安全、健康。
而防止中小学生接触不健康内容,学校和家长的努力能产生最直接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说道,“学校至少应当保证内容安全,实时筛查App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学校老师对于推荐学生使用的学习类App,自己也应当安装使用,每天提前对所发布、更新的内容进行主动审查,确定没有问题后,才能在当天课后让学生们使用。一旦发现有不健康内容,应及时让同学们卸载停止使用。”
教辅APP并非洪水猛兽,但也不能置若罔闻,唯有配好“安全锁”,才能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孩子成长。
编辑 | 吴雨航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综编自人民日报、中国搜索、南方都市报、西安晚报。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