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鸡

出嫁女婚后首次返回娘家称为“头返到”。“头返到”一般是3日或7日或择日,不能在娘家过夜,要当日去当日回。在回家时,娘家要准备一对雏鸡(各半斤左右,一公一母)给她带回,俗称“路鸡”。“路鸡”带回婆家后不能杀之,要好好地饲养长大,视为种鸡下蛋,继续繁殖,层出不穷。

泉州嫁女儿风俗流程(泉州这些民间婚育习俗)(1)

坐月内

妇女婚后怀孕,有“补胎胜过做月内”之说。孕妇自某月某日生孩子起至下月某日的30天称为做月内,有的称坐月子。做月内,为主的是给育妇补养身体,供给有营养的食物和补品。主要是吃好吃饱,能吃更好。在安溪山区农村,日三餐主要是吃干饭、“鸡翁酒”,有的加二餐营养食品的“点心”。“鸡翁酒”即由公鸡炖红酒。红酒由糯米(煮成干饭)、红粬、水酿造的酒,其比例为粬、米1∶5,饭、水1∶1,其酒特点热补,营养成分很高,对育妇是最佳补品,更有益婴儿健康。

泉州嫁女儿风俗流程(泉州这些民间婚育习俗)(2)

洗三段

婴儿出世的第3天,备办鸡酒、豆子饭、牲礼等拜祖妈;采茅草、桃枝各7枝折叠捆之,拾小石子7粒和12枚汉铜钱放入盆中,开(热)水冲之后由婆婆(或长辈)给婴儿洗澡换衣,俗称“洗三段”,洗后草与水泼向下厅厝脊尾。同日,另要备办鸡、酒、豆子饭等礼品送到外祖母(产妇娘家)家报其已有了外孙,俗称“报酒”。是日,有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叔孙们前来贺喜,俗称吃(喝)喜酒。“洗三段”以茅草、桃枝汤,取意祛疫、辟邪;7块小石子,取意骨头坚壮;12枚汉铜钱,取意财气、求吉祥。它的旨意是象征婴儿健康成长,身体健壮。

做满月

产后满月,即弥月之喜。是日有敬神祀祖和庆贺宴客之俗。礼俗有三:其一是给婴儿剃发。剃发前,预先在热水盆中放置个红蛋,待剃头好了后,取红蛋在头额上滚3次,取意红顶,将来升官吉兆。然后取蛋黄与葱汁搅匀,在头上做涂抹状,取意使头发去垢,日后聪明。其二是分送红蛋和糕饼。即对亲戚朋友、左邻右舍的叔孙们前来贺喜的,于满月日送红蛋和糕饼,有的还予以宴请,表示回礼。其三是外祖母给外孙送来小被子、佩巾、衣裤、鞋袜等婴儿用品。俗称“做满月”。

泉州嫁女儿风俗流程(泉州这些民间婚育习俗)(3)

做度晬

做周岁,俗称“做度晬”。敬神祀祖和宴客亦如满月。届时外祖母给外孙送来衣褂、首饰等礼物。“做度晬”习俗常以男则用弓矢笔纸,女则用刀尺针线,并加食物及珍宝玩具,置于儿前,观其意取,以验贪廉智愚,名曰试儿。民间取用的方法是:在厝宅的厅口中置上红毛毯,摆上书(取意文人学士)、印(象征仕宦)、笔墨(象征书画)、算盘(象征商贾)、钱币(象征富裕)、尺斧(象征崇工)、葱(象征聪明)、蒜(象征善算)、芹菜(象征勤奋)、红粿(又名晬)和猪鸡腿(象征食禄)、班土与稻草或五谷(象征崇农)等物品,让婴儿坐中间,任其拿取。以先拿取什么,卜意投其爱好。

泉州嫁女儿风俗流程(泉州这些民间婚育习俗)(4)

长命锁

佩“长命锁”,源于汉代。最初人们只是在端午节时,以五色线(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五方(东、西、南、北、中)缠于儿童臂上,取意辟邪祛疫。后引伸为“锁住生命”,保障儿童身体健康。再后又嬗变为坠饰物或锁状,或如意状,中间镀金“长命富贵”等吉祥语。系“长命锁”,佩“护身符”,取意大同小异,目的在于压惊、辟邪、祛疫、消灾,祈祷福寿的神奇作用。

泉州嫁女儿风俗流程(泉州这些民间婚育习俗)(5)

冲喜

冲喜习俗,民间流传甚广。怎冲喜呢?即在人病重时办喜事,意为让喜事冲走晦气,以祈病人通过阴阳互生,相冲相克而使重病者转危为安。冲喜的形式各不相同,因地域而异。一般如家中有人得了重病,倘若有未婚男子未成亲的即予以成亲,大办喜事,借此喜气使病情好转;另有习俗是在人病危时提前为其置买棺木(习称老柩)、做寿衣等,以此驱邪祛病。不论形式怎样,其目的只有一个,为病人祈寿求安。

(来源: 老君岩)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