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叫“囿园散人”的博主,彻底火了:
211院校毕业三年,现在一边送外卖一边司考。
这样的“高开低走”,在动辄“年薪百万”、“谢邀,刚下飞机”的知乎上,被大家热议。
出乎意料的是,没有嘲讽,没被指责,没有精英视角下的不屑。
绝大多数人,都佩服他有勇有谋,甚至想借他的经历探讨逆境中的职业规划问题。
其实,让天之骄子“下凡”的原始动机,不过是缺钱:
211的简历虽硬,但专业过时,实习的工厂倒闭,失业了;
转行去广州做销售,为打开局面逞强买单,钱没了;
老家的“网销农产品”受疫情影响赔了钱,退路没了……
此般境遇已经糊得彻底,雪上加霜的是,弟妹上学要钱,自己的助学贷款要还,广州房租要交,一家人要生活……
重压之下,他辗转反侧、夜夜难眠。
以前我们总说,大学生做兼职,要着眼未来,最好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低价值的体力劳动上。
然而,纸上谈兵,终究被苦难的现实无情击碎。
很庆幸小伙子曾经做过骑手,轻车熟路。
“送外卖”这样一份不被看好的兼职,反倒成了困境中一颗现成的救命稻草。
今年初,无数人在疫情中被动或主动地“休息”着。
但是他必须回广州,村子因疫情封路,又逢大雪封山,他就顶着凛冽的寒风,翻山步行去县城火车站。
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北大硕士就业受挫,返乡做油漆工。”这是一则2011年的旧闻,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
主人公名叫苏黎杰,“出名”那年她33岁,媒体的争相采访搞乱了她的脑子:
像计算机乱码,不知道想什么,说什么。
2002年,她圆梦北大,考入环境学院攻读历史地理专业硕士。
在北京求学这几年,她发论文、做科研、策划项目、讲课,日子充实而丰富。
残酷的是,没有谁能永远待在象牙塔。
毕业后,她做过老师,也在企业做过职员。
北京城自有她的好,却未必适合每个人的生存。
在波折的求职历程中,她发现自己的性格不适合企事业单位。
北漂回乡并不稀奇,让人跌破眼镜的是她的职业选择:
油漆工。
如果不做介绍,很难想象在家装培训班里藏着位北大学霸。
涂墙的时候,她手法极不熟练,但格外认真。
无论什么学历,人总要有所“营生”。
学三个月,实习三个月,能直接安排就业,月薪6000-8000。
她不仅需要这份收入,更要靠这份工作来摆脱“30好几仍赋闲家中”的焦虑。
苏黎杰坚持认为职业不分贵贱,她不排斥技术工种,“我爸妈就是工人”。
一晃快十年的光景,网上有报道说她还在家装领域工作,俨然成了油漆行业的半个专家,曾经不理解她的亲朋好友们,常请她给装修问题做参谋。
在她身上,人生“错位感”很强,却也带着落子无悔的云淡风轻。
尽管我十分好奇,如果这盘棋开局能顺一点,让她得以成功入职北京高校,那又将是怎样的快意人生。
有位农民工大哥曾这样评论苏黎杰:
这种事情俺说不好,我想不应该,国家花钱培养个学生不容易,咋能干这种活?粗活是我们这种粗人干的。
她应该为国家做更大的贡献,也能找个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
在朴实的话语里,满满的难以置信。
也许他更想不到,这样的事放在今天,我们不仅能淡定接受,甚至备受鼓舞。
“活久见”的事看多了,难免麻木。
第一次听说美股熔断,震惊!第二次,吃惊,第三次,习惯。
等到第四次,只觉与我无关。
今夜我不关心时事,我只操心房租。
疫情突袭,企业倒闭,就业不易,经济低迷……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同时发生的事脑补成因果关系,这叫“归因谬误”。
这个时代,聪明的年轻人早已悟透,“不能太把自己当人才”。
北航硕士毕业的张永刚,导师眼里他是搞科研的好苗子,同学眼里他非世界500强莫属,自己眼里,他一心只想干房产中介。
真实版《安家》里的985,他来了。
他看中了房产中介这块人才洼地,不仅缺人,更缺上乘服务,房产经纪4.0时代需要他,他决心干点“难但正确”的事。
正确与否还有待时代验证,难是真难。
他明明认知力高,口才好,但客户却不买账,也就拿不到绩效工资。
于是张永刚更拼了,中秋节的时候,高兴地跟客户说找到了好房子,电话那头却骂他:
“中秋你不跟家人团圆吗?你有病?”
尊严和信心碎了一地:
真刀真枪作业的时候不如初中生。
这种时候,他有一千个理由放弃,但研究生也有自己的优势,为了破局,张永刚拿出搞科研的劲头搞业务,慢慢熬过了新手期,并成为了销售新星。
去年冬天,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家宴,来自房产经纪行业的2040名精英,带着家属汇聚于此,一起共享努力成果。
张永刚在29万中介中脱颖而出,把父母从老家接到了北京,在他看来,这是给父母的一个交代。
精英“下凡”,成了叫“逆风翻盘”,不成叫“浪费国家资源”。
尽管中介是张永刚的主动选择,却也能看得出“985”的身份标签压得他不轻。
如今他月薪20万,会笑着对朋友说:
“学历改变思维。”
那语气如释重负。
其实,并不是每个刚出校园的年轻人都有“张永刚式通透”。
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上,不少海归在困惑:
费尽心思回国参加面试,没竞争过国内本科生;
凡是老板没听过的学校都是“野鸡大学”;
本科985,国外研究生,镀金回来面试一轮游……
辛辛苦苦在外好几年,刚回国就“换了人间”。自己引以为傲的学历难道是短板?
可以预见的是,在后疫情时代,部分原打算在海外求职的高端人才会回国就业。
宏观层面上,人才回流是绝对利好,但也会加剧就业竞争。
别看脉脉上倾诉焦虑的留学生不少,如果他们都放下身段,会威胁到另一些人的饭碗。
降维打击,最为致命。
岗位有限,有新人来就意味着有人被替换。
历史博士干快递,985硕士摆地摊,清华毕业做保安,北大回乡刷油漆……
无数错位的发生,也许就缘起一次被占位。
不是每个家庭都有实力让家里的年轻一代以梦为马,尽情试错。
一旦蹉跎几年,应届护身符失效,只会更难。
当你面前只有两条路:
要么去做不符预期的工作,要么饿着。
实际上等于没选择。
今年这场疫情让我们见识到“不确定性”的可怕。
其实无关这场风暴,生活的本质即是:
岁月永无静好,活着都是困局。
新一季的《极限挑战》中,“极限男团”那集很有意思。
王迅演了个追逐46年音乐梦想的“迅琴人”阿迅。
他被否定了46年,从不承认自己没才华,只抱怨不被欣赏。
这么多年,阿迅以坚持、努力、坚持努力为准则,苦苦追梦。
当被问到:
为什么要来参加“极限训练营”?
他们说这管盒饭。
再执着的天才,也得吃饭。
王迅演喜剧着实厉害,极限团的兄弟们嘻嘻哈哈笑成一片,《飞得更高》音乐响起,节目组出其不意,配合歌曲强行安排一波威亚。
追光之下,这是阿迅离梦最近的时刻,可是他表演越卖力,飞得越高,越透着一种努力而不得的辛酸。
郭京飞眼眶红了。
再看看其他学员,BTboys三兄弟抱团成长,贾完美有自己的公司乃亮娱乐,小岳有大厂DYS的背书,“迅琴人”阿迅只有一把琴。
阿迅的音乐终究没能征服观众,人们只记住了他的不容易。
客串评委的杨超越一语中的:
梦想是要坚持的,但有时候,有些梦想还是放弃吧。
这是大实话。
说起来,“逆风翻盘”这个词大热,正是因为杨超越参加的那届《创造101》,101个姑娘都想着“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却大多幻梦一场。
当年,因为杨超越的躺赢,大家开始质疑努力的意义。
甚至有观众向相关部门举报,反映节目的价值观导向不好。
杨超越出道,对别的姑娘不公平。
结果争议越大,关注度越高,黑她的越多,她就越火,最终顺利出道,名利双收,成为了全村骄傲。
有点魔幻。
直到前两天火箭101解散,她的唱跳也没得到大家的认可,尽管这并不影响她继续拍戏上综艺,前途光明,被资本热捧。
她如此成功,让人相信世间有逆袭神话。
却也眼见今天还能站在选秀场的人,越来越不接地气:
出身艺术世家的;
高学历专业碾压的;
坐拥豪宅的;
不出道只能回去继承家产的……
各个人间富贵花。
有人很酸:
“有些东西生来的时候没有,这辈子就很难再有了。”
这种话富二代们也不爱听:
“我们家几代人的勤勉奋斗,凭什么会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前阵子读王安忆写的《我与彭小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历史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没什么恒定的价值,所谓知识分子,其实是虚妄的生涯,谁保得住一向的正确呢?
我们像是秋天的黄叶,在风中摇曳,被裹挟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挣扎。
真正能逆风翻盘的人,毕竟是少数。
但这也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我就是那个成功翻盘的人。
我想起曾经那些闪亮的时刻:
高考前堆积如山的模拟试卷;
在北大早上六点晨读的冬天;
为了去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而熬出厚重的黑眼圈……
每一个披荆斩棘的人,都曾被生活刺得鲜血淋漓;
每一个直面挑战的人,都曾历经众多误解与嘲讽;
每一个高光时刻,背后都有无数辗转难眠的夜晚。
没有深夜痛哭的人,真的不足以谈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