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长的记忆 成长的记忆(1)

明天就是2022年尾的‘冬至’了,在这里我祝福大家:身体安康,快快乐乐!

冬至节吃饺子是我们北方大部分人家的习俗,也是寓意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

事情返回七十年代,那时候我们几乎什么都不过,每年只有中秋节和春节两个节日。

当时也没有什么自由的采购市场,只有供销社,还必须的凭票采购,在农村是大集体,自己家也没有采购的多余钱,唯一的就是自己家饲养的猪,牛,羊。吃肉就是现宰猪牛羊肉放在大缸里,留下来家里慢慢吃,也从来没有卖过。

平时想吃块糖大人都舍不得给零花钱,哪里还能奢望过什么节气。大人都在生产队挣工分,按照男女劳动力每年年底分红,发钱,具体发多少钱,还得看收成好坏,生产队卖出去的粮食和蔬菜收入来平均每个工分挣多少钱。当时的钱只有最大面额10元的,有一分,二分,五分的硬币也有纸币的,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的都是纸币,我们拿二角钱就能给家里买回一包火柴,当时我们习惯叫火柴是‘洋火’。一包‘洋火’二角钱,就是现在的十小盒火柴。那个年代我们放学就是玩捉迷藏,拍电报,弹凉蛋(玻璃球圆形),打包(用废旧书本叠起来的),什么节气,那个年代文化氛围几乎没有,最好就是放一场电影,还得一两个月有就不错了。那个时候我们唯一盼望的就是“过大年”也就是现在的春节了。那时候村里没有电,家家点煤油灯,有的家庭甚至都舍不得,一直点着麻油灯,半碗麻油加一根棉花棒,大家生活的都相当简单,没事时候一起听听收音机里面有‘单田芳’播放的长篇评书。上小学,一个学校一间房,一至三年级。四年级到五年级就分开了,并且五年级开始跑校了,村里没有得到大一点的村里去上学。那时候由于家庭人口众多,兄弟几个睡一铺被子,根本也不懂衣服好与坏,有的穿就不错了,哥哥替下来的衣服给弟弟,姐姐替下来的衣服妹妹穿,就这样慢慢长大,当时我读到五年级,上衣是姐姐穿的方格衣服改的,鞋是哥哥替下来的‘解放牌’黄胶鞋,替换下来鞋子已经是四面开花,只是不摁脚就很知足了,想拍一张照片还得坐着牛车来回走一天到离村15公里远的公社去拍照,生活是十分艰辛,可是那个年代的我们,童年过的无忧无虑,没有评比,没有从早到晚的学习,没有大人的早送晚接,我们却独立的比较早。(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