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打输一场重要的官司后,家喻户晓的日本无印良品要丢掉自己的牌子了。
文/华商韬略 赵建勋
据报道,北京棉田纺织品公司日前起诉日本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及其中国分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标权案有了最终结果,北京棉田公司胜诉。
这意味着,日本无印良品以后在中国只能只能以"MUJI"商标的形式出现,或者花钱使用"无印良品"商标了。
日本无印良品与北京棉田公司的商标纠纷由来已久。
从1999年11月17日开始,"株式会社良品计划"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無印良品"商标,指定使用在第16、20、21、35、41类商品或服务上,却未申请在第24类(纺织品、床上用品、毛巾相关)商品上注册"无印良品"商标。
半年后,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申请在第24类注册第1561046号"无印良品"文字注册商标。
2001年4月26日,"株式会社良品计划"针对被异议商标向商标局提出异议申请,商标局核定异议商标使用在第26类商品或服务上。
2004年1月,商标局裁定被异议商标予以核准注册,"株式会社良品计划"不服,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出异议复审申请。
可直到5年后的2009年3月,商标评审委员会才做出商评字[2009]第04991号《关于第1561046号"无印良品"商标异议复审裁定书》(简称第04991号裁定),裁定被异议商标予以核准注册。
"株式会社良品计划"不服第04991号裁定,向法院提起诉讼。经过了一审二审,最后由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判决,维持原判,北京棉田公司胜诉。
但事情远没有结束。
实际上,早在2004年8月,南华实业贸易公司就已经把"无印良品"商标转让给了北京棉田公司。2011年北京无印良品公司成立后,获得了该商标的独家授权。那时候,真正的MUJI并未大量进入国内。
此后,北京棉田公司又反手控告日本无印良品,称其侵犯了棉田公司用在纺织品的"无印良品"商标权。2017年12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就裁定了北京棉田公司胜诉,说是其无印商标"长期宣传和使用已具备极高的知名度"。
法院还裁定,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应停止使用含有"muji"文字的企业名称。
这就是说,今后日本"无印良品"不能再使用"无印良品"这四个字作为标识,中国"无印良品"则失去了"MUJI"的使用资格。
实际上,北京棉田公司得到转让来的"无印良品"商标后,已经在北京、黑龙江牡丹江、山东青岛等地开了几间"无印良品", 不过并非日本原创的"无印良品MUJI",而是"无印良品Natural Mill"。
中国商店除了英文招牌是是"Natrual Mill",与日本无印良品的"MUJI"不同外,商店内部装潢、产品、价格都几乎完全相同,相似程度被指高达99%。它也因此被很多人认为是山寨店、冒牌货。
无印良品公司创办于1980年,本意为"没有商标的优质品","极简"是其最大特点,产品拿掉了商标,省去了不必要的设计,除了红色的"MUJI"方框,大多数产品的主色调都是白色、米色、蓝色或黑色。
这样的风格曾使得无印良品在商业上大获成功,并于2005年在上海开了国内第一家门店。
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始终以"精品店"的形象出现在大型商业区,开店速度并不快。虽然许多产品为中国制造,价格却比日本国内还要高,价格差距最高可达2倍以上。这些因素导致日本无印良品在华销售持续放缓。
更为关键的是,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子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除了muji.com.cn之外并未保护其他相关域名,比如muji.cn等,商标方面更是如此。
中国商标网显示,与"无印良品"相关的商标注册申请就有211条,大部分是中国公司,其中最为扎眼的就是"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
该公司申请注册了"无印良品、无印良品Home、无印良品风"等等,商标类别涵盖第18类、24类、25类、36类、49类等等。
有律师就表示,如今最高法院裁定中国无印良品商标不撤销,意味着日本无印良品要么在国内放弃这个商标,要么去找北京无印良品谈判,花钱使用商标。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从法律条文讲,日本无印良品败诉似乎无话可说。可在外人眼中,日本无印良品也许是又一个在中国受到侵权且维权失败的牺牲品。
Nike旗下品牌Jordan就曾起诉福建的体育用品公司乔丹体育,官司打了五年之久,最终在去年年底结案,乔丹体育在鞋类、服饰等商品上可以继续使用"乔丹"的中文商标。
美国运动品牌New Balance于90年代初期就已经进入国内,并采用"纽巴伦"的中文译名,后因代理商私自扩大产量,生产了大批劣质、印有"N"字样的鞋款并抢注"纽巴伦"商标,该品牌被迫退出中国,直到2003年才重返该市场。
除了商品,近日国内还爆出了"山寨展览",这次被抄袭的更是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和村上隆!
据日本经济新闻24日报导,有中国展方打着日本知名现代艺术家草间弥生和村上隆的旗号,在中国各地展出大量赝品。草间弥生与村上隆得悉事件后,强烈谴责侵权行为。
无印良品事件,或许给外商抱怨在华营商环境变差又添口实,对中国改善国际形象的努力毫无益处。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