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7日市教委揭晓的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及提名名单中,黄浦区的中华职业学校教师施晓燕被评为2022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人选。
十多年来,施晓燕用幸福陪伴引领了一批乌蒙山贫困地区学生改变了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她带着他们走出大山,再陪伴着学有所成的他们回到家乡,走向新生活。
特殊的战场,“幸福”的开始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地处乌蒙山区连片特困地区,距离上海2000多公里。曾经,这里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现在,这里是乡村振兴的见证地。施晓燕就和她的毕节学生一起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一起在这个战场上奋斗。
2010年,学校开始参与中华职业教育社“温暖工程——同心毕节项目“,作为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她主动承担了这个教育帮扶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始了这份别人眼中辛苦无比的“幸福”事业,从此,她有了一群“毕节娃”。
2011年她第一次去毕节接学生的时候,从贵阳到毕节的200多公里路,因为糟糕的路况,她乘了8个多小时的大巴才到达毕节,那一刻,她深深感受到学生求学之路的辛苦。在那一刻,她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多点幸福与甜蜜。
陪你走出大山,伴你感知幸福
每届毕节班的新生,施老师都会用特殊的方式把他们接到上海——和他们一起乘坐绿皮火车。2022公里的绿皮车硬座,她已乘了十多个年头,“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她”。有人问她,不累吗?两个晚上合不上的眼,近30个小时无法伸直的腿……又怎么会不累呢?但这段经历,是这10多年,这群毕节孩子最难忘的回忆。这些年,每当有孩子想中途放弃学业时,她常用这样一句话激励他们:“当初我们一起坐火车来,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再大的困难,老师陪着你们一起!”
第一次做毕节班班主任前,她做了很多的前期调研。她了解到这批学生全部来自于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隔代抚养家庭、多子女家庭,身上普遍呈现出一定的自卑、焦虑、迷茫,从中,她看到了学生幸福感的缺失。因此,她将激发学生感受幸福、向往幸福作为当下的教育目标。于是,她选择和学生一起坐绿皮车,每年和学生共同完成这2022公里的“开学第一课”。
陪学生走出大山,在她看来不仅仅只是把他们从原来生活的地域带出来,更是陪着学生看到幸福、寻找幸福、实现幸福的逐梦之路,而绿皮车正是这条幸福之路的开始。拥挤的车厢是她陪着学生们感受幸福、寻找幸福的生动课堂。
在这课堂里,她和学生一起分享成长中的开心事,寻找车厢中的暖心事,启发学生发现身边的小幸福。这幸福也许是临走时父母硬塞进口袋的那枚鸡蛋,也许是半夜老师为自己披上的那件外套,也许是邻座叔叔帮忙举上的那个箱子……一路找幸福,一路谈幸福,慢慢给学生种下了幸福的种子。
车厢里的保留“课程”是“谈梦想”,从走出大山的初衷谈起,有人说是为了学技术,有人说是去看看,有人说是为了以后赚大钱……她和学生一起探讨后续的奋斗目标:在火车上做校史介绍;和学生一起算账,怎么样合理支配自己每个月的支出;和毕业的学长连线,启蒙学生的职业梦想……
“在拥挤的车厢里,在老师的陪伴下,我开始寻找我的人生目标……”孩子们说,绿皮车是他们走出大山的那扇门,而施老师就是陪他们逐梦的人。
陪你努力奋斗,伴你追逐幸福
班级同学24小时在校,于是她成了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班主任,学生在周记里写到:”每次我想偷懒时,看到忙碌的施老师,我就不好意思了……“
她用业余时间带着这批大山来的孩子去外滩、一大会址、豫园………在行走的课堂中了解上海这座城市。她在班级里设置读书角,通过环境育人,让学生增长见识。有学生觉得文化课无用,她及时开展“有用“和”无用“的讨论,在辩论中让学生感悟学习不仅仅是当下,也不仅只是技能的学习,更是未来成长的知识储备。
她深知,学生的技能是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关键。她在”学习强国“app上找技能学习视频,发在班级群里给学生“加餐”。她组织学生开展技能学习比拼,让学技能、练技能成为班级的主旋律。她陪着学生参加网球大师杯的志愿者活动,陪他们第一次走进五星级酒店,让学生对专业有了真切的了解,对岗位有了直观的认识。她组织学习互助小组,一起学习食品雕刻、果酱画、普通话……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督促,通过集体的力量促进共同成长。
陪你立志回馈,伴你传递幸福
幸福是一种能力,当学生能感知到幸福,并为幸福而努力后,她开始引导学生传递幸福。于是,她陪着学生将花艺课的插花、中点课的点心、烹饪课的菜品等送到任课老师、保安叔叔、宿管阿姨的桌上,让学生体会努力和传递幸福的快乐。她陪着学生在爱心义卖活动中开设“黔味小铺“,将所学化为对贵州的向往,将劳动化为捐助的爱心。她陪着学生们给远方的亲人、师长寄去感恩卡,感谢他们曾经给予的幸福……
“扶贫先扶志”,所以她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以“感恩教育”为例,她针对班级的情况,侧重改变学生“等”“靠”“要”的思维方式,设计了“故事分享会”、“鼓励树”、“爱的明信片”、“校史寻访记”、“唱支山歌给党听”、“小学长”和“职场说”等系列活动,让“感恩”两字始终贯穿在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
她的学生中,有人成长为五星级酒店的厨师长,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民宿的经营者,连锁餐饮公司的管理者,驻守边疆的士官,还有很多学生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建设。她常和她的学生们说,我希望你们这段学习经历,让你们学会选择的能力,拥有选择的能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因为职业教育有了选择的机会和能力。
陪你一起成长,伴她不忘初心
在陪伴学生成长的这些年,她未曾停下自己追求的脚步。全国温暖工程优秀项目负责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十佳班主任、上海市金爱心教师一等奖……这些奖项的背后凝聚着她不懈的努力。但她将成功归于学生:“教育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学生的幸福就是她努力的动力。”
当学生从当年的“山里娃”变为今天的“职业人”,学生的成长激励着她坚定初心的坚守。作为上海中职班主任培训基地导师,她还几赴新疆、甘肃等地进行教育帮扶。在今年下半年,她也即将启程奔赴云南拉祜族自治县完成为期一年半的支教任务。
这十多年,她陪着学生们从绿皮车启航,用她的爱心、智慧、陪伴引领学生,塑造真善美的精神世界。“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筑梦育人使命”,她用自己的陪伴践行着“立德树人勇担当,不忘初心铸师魂”。
记者 / 王菁
编辑 / 陈露露
资料 / 区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