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七月初十日,贵妃王氏去世。打着恢复“洪武祖制”旗号上台的朱棣,事事都向他老爹朱元璋学习。洪武年间马皇后崩逝后,太祖皇帝再未册立皇后。因此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徐皇后崩逝后,朱棣也没有再册立皇后,当时后宫之中就以王贵妃为尊。

永乐皇帝晚年的时候性子暴躁,动辄发怒。当时上到皇太子、亲王、公主,下到一般宫人,都对皇帝陛下畏惧如虎。全靠着王贵妃居中回护,宫中才能维持一个平衡的局面,史称“自皇太子、亲王、公主以下皆倚赖焉”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1)

朱棣剧照

现在这样一位地位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去世,该如何安排她的身后事呢?正在“恸悼”之中的朱棣给出旨意: “悉如洪武中成穆贵妃故事”。臣子们心领神会,立刻使用最高规格来操办王贵妃的丧事。因为当年的成穆贵妃孙氏,也是宫中仅次于马皇后的二把手,大明王朝的第一位贵妃。

大明第一位贵妃

孙氏,生于元顺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孙和卿之女,生母晁氏。据《实录》的记载,孙家祖籍陈州(今属河南周口市),但是孙姑娘的出生地却在毗陵(今属江苏常州),因为当时她老爹正在此地做官。

孙和卿以及晁氏相继去世后,孙家由其长子孙楧治家事。但是很快天下大乱,兵荒马乱之际,孙氏和大哥失去联系,只能跟随二哥孙蕃逃到扬州避难。当时的扬州是义军和元廷反复争夺之地,孙氏很快又和二哥失散,并且落到了青军元帅马世熊的手里。马妻见十三岁的孙姑娘“有容德”,就把她养在身边作为养女。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2)

朱元璋剧照

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已经成为一方诸侯的朱元璋打听到孙氏的美名,又得知这位十八岁的美女尚未嫁人,于是想方设法将她纳入自己府中。史书中称赞此时的孙氏“言行皆有礼法,如古昔贤女”

不过这个时间点是不是有些问题?因为孙氏和朱元璋的第一个子女,日后的临安公主生于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十月初七日。这是刚纳为妾室就怀了孕?老朱的枪法是不是也太准了一些。鉴于此,近年来颇有人对孙氏的经历提出质疑,认为她实质上是濠州红巾军首领孙德崖的女儿,或者至少是养女,《实录》对其来到朱元璋身边的时间做了修改。

当时濠州城内分为两派,郭子兴、彭大是一派,赵均用、孙德崖是一派,两派彼此不和。为了避免遭受池鱼之殃,郭子兴的养女婿朱元璋以招兵为名离开濠州(今属安徽凤阳),到滁州建立了新的据点。此后郭子兴在内斗中失败,领兵前往滁州挤占了朱元璋的地盘,迫使后者不得不另外攻取和州(今属安徽马鞍山)作为新的落脚点。

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三月,孙德崖所部因为缺粮,请求在和州城内“假居数月”,朱元璋居然答应了。郭子兴闻讯之后非常气愤,连夜从滁州赶往和州问罪。这次事件过后,郭子兴便因为“忧闷致疾”,很快就在和州去世。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3)

郭子兴与朱元璋剧照

而从朱元璋日后能从赵均用处求取胡氏(胡充妃)为妾来看,他老人家当年在濠州城内可没少和郭子兴的敌对面势力眉来眼去。如果孙氏是孙德崖的养女,那么他和朱元璋之间的关系也就豁然开朗,难怪会引起郭子兴的愤怒。因此郭子兴究竟是不是自然死亡,可能还要打一个问号。

大明建国之后,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即位之初,便册立吴王妃马氏为皇后,吴王世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大明王朝第一次封建诸王,次子朱樉封秦王、第三子朱棡封晋王、第四子朱棣封燕王、第五子朱橚封吴王、第六子朱桢封楚王、第七子朱榑封齐王、第八子朱梓封潭王、第九子朱杞封赵王、第十子朱檀封鲁王。

次月,老朱大封诸妃,有胡充妃、郭惠妃、郭宁妃、达定妃和胡顺妃。这里面既有老上司郭子兴之女(惠妃),也有诸皇子之母,然而只生下三个女儿(临安公主、怀庆公主、另一女夭折)的孙氏却被册为贵妃,位在诸妃之上,可见朱元璋对她的宠爱。此后孙贵妃一直作为马皇后的副手管理后宫,其表现得到了皇帝、皇后的一致赞扬。

上即帝位,册为贵妃,位众妃上。小心恭谨,于上有警戒相成之助。—《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三》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4)

马皇后剧照

大有争议的身后事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九月二十一日,47岁的大明皇帝朱元璋收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贵妃孙氏病危。七天以后的九月二十八日,孙贵妃去世,年仅32岁。对于这位宠妃的去世,朱元璋极其伤心,破天荒地赐了一个谥号:成穆。整个洪武朝,除了马皇后,死后得到谥号就只有这位孙贵妃。

册曰: “朕闻古者宫妃其德足以辅内,治厚彝伦者,既薨之后,必有定谥之礼。惟尔贵妃孙氏以笃慎之资、纯淑之行。勤于事上,慈以抚下。当国家开创之初,备警戒相成之道。德实冠于嫔御,功有助于中闱。方期享于安荣,曾莫跻于寿考。宜加增谥,以表推崇,可谥曰成穆。—《明太祖实录卷九十三》”

由于此时的大明王朝建国不久,许多典礼制度并不规范。同时又由于成穆贵妃无子,故而朱元璋让礼官斟酌古礼,制定丧服之制。时任礼部尚书牛谅指出,根据周礼, “父在,为母服期年,若庶母则无服”。意思就是父亲还活着的时候,如果嫡母去世,诸子只服齐衰(五服中第二等)一年。如果只是庶母去世,则无需服丧。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5)

朱元璋剧照

按照牛谅的建议,孙贵妃对于诸皇子来说是庶母,岂非大家都不用服丧了?老朱大为不满,认为父母都有养育之恩,母亲的丧服如此之低, “其不近于人情甚矣”。随即他又让太子朱标的老师、翰林学士宋濂重新制定丧礼。

朱元璋发怒,可不是闹着玩的。宋濂等人绞尽脑汁,从历代史籍中查找资料,最终定出新的规矩: “子为父母,庶子为其母,皆斩衰三年。嫡子、众子为庶母,皆齐衰杖期。”

什么意思呢?就是不管老爹和嫡母哪个先死,做儿子的都要服斩衰(五服中第一等)三年。如果是庶母去世,其亲生子同样服斩衰三年,其余不论是嫡子还是庶子,都服齐衰杖期(即服齐衰丧服并拄杖(即哭丧棒)一年)。

根据这套新定的丧礼,从皇太子朱标开始的诸皇子,都要为成穆孙贵妃服齐衰杖期。然而朱元璋并不满意,他让最小的嫡子吴王朱橚为孙氏服慈母服,斩衰三年以主丧事。这件事情被后世很多人拿来作为朱橚并非嫡子的证据,进而得出朱棣也不是嫡子,因为他和朱橚的亲兄弟。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6)

宋濂与朱元璋剧照

这可真是荒谬,为了诋毁朱棣,连基本的逻辑都不要了吗?我们来聊一聊朱元璋此举的理由。

其一、孙贵妃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高,他才让文官们修改丧礼,甚至为此编纂了一部《孝慈录》通行天下。

其二、孙贵妃无子,朱元璋心痛于无人可以为其斩衰三年,这才决定动用自己的嫡子。

其三、吴王是五位嫡子中最适合斩衰三年的人选。老大朱标、老二朱樉和老三朱棡都已大婚,此时正要开足马力生产皇孙,让他们来服斩衰自然不合适。那么为何要跳过老四燕王呢?

此时的朱棣15岁,即使以25个月释服来算,他也要到洪武九年十月以后才能大婚。而老朱已经选定魏国公徐达长女为燕王妃,显然不可能让徐姑娘等那么久。吴王现年14岁,释服以后正好成婚,一点不耽误。你别看老朱偏宠孙贵妃,心中的小算盘可一丝不乱。有些“专家”看了《明史》中这么一句话: “庶子为生母服三年,众子为庶母期,自妃始”,就下了个结论吴王非嫡子,进而引申出燕王也非嫡子,脑洞真够大的。

历史真正纯元皇后(大明王朝第一位贵妃)(7)

太子朱标剧照

你说朱元璋这么干没人有意见吗?其实也不是。马皇后怎么想我们不知道,因为史书上没有提。但是太子朱标曾经明确提出反对,认为自己不该为庶母服齐衰杖期。结果惹得朱元璋勃然大怒,太子才不得不奉诏。太子背后没有皇后的意思吗?不见得。不过连太子反对都没用,吴王更加不敢说什么,也只能乖乖地服斩衰三年。

时贵妃无子,命吴王橚行慈母服,斩衰三年,主丧事。皇太子及诸王皆齐衰杖期。太子曰: “在礼,惟士为庶母服缌,大夫以上则无服。今陛下贵为天子,臣忝居嫡长,而为庶母服期,非所以敬宗庙、重继体也。不敢奉诏。”帝大怒。群臣震慑,不知所出。正字桂彦良言于太子曰: “殿下当缘君父之情,不可执小礼以亏大孝。”因持衰服之。太子乃服以拜谢。帝怒始解。—《明会要卷十八·礼十三凶礼》

结语:成穆贵妃去世之后,朱元璋将她安葬于南京朝阳门外的楮冈。当时孙贵妃早年失散的大哥孙楧已经找到,老朱每年赐他田租三百石,让他负责妹妹坟园的四时祭祀。至于每年的时节以及忌日,则由礼部备仪物进行祭祀。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马皇后崩逝之后,朱元璋下旨让成穆贵妃也祔葬孝陵。朝廷每年对孝陵进行祭祀之时,都会让成穆贵妃一起配享(即合祭)。

自是凡遇四时节序及忌日,东宫、亲王祭几筵殿及孝陵皆如之。仍以成穆贵妃、永贵妃、汪贵妃配享。—《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

作为明朝第一位贵妃,第一位获得谥号的妃嫔,同时能作为马皇后副手管理后宫多年,这一系列的光环,显然不能仅仅归因为孙贵妃年轻貌美或者小心恭谨。如果她凭借着和孙德崖的关系,成功地让朱元璋摆脱郭子兴的控制,倒还真能解释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