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是古人说的人生四大美事。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今天参加高考相似,寒门子弟想要走入仕途,只有科举高中。即使是没有走入仕途,也能够成为教书先生。

江南贡院曾出过10万名进士,就连大名鼎鼎的唐伯虎,郑板桥都曾是这里的考生。

一,江南贡院

中国的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到晚清没落,存在了1300余年。

科举各省状元排名(江南贡院官员的摇篮)(1)

人才在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要的。江南贡院的含义是;地方政府不仅要向朝廷上缴贡款,每三年还要负责向朝廷贡献人才。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夫子庙东侧,是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明清时期江南贡院达到鼎盛,仅考试号舍就有20644间。

所谓号舍就是一间间隔开的空间。号舍非常小,宽三尺,深四尺,高七尺,考生要在里面待九天六夜,吃住都在这个小房子里。

学子们在这里奋笔疾书,小小号舍决定着他们的未来,也是他们人生辉煌的起点。

科举各省状元排名(江南贡院官员的摇篮)(2)

科举考试要先成秀才,秀才再经过乡试考核就成了举人老爷,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蒲松龄十九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之后反反复复考了四十四年,却连连失败,仕途梦想终究破灭。

蒲松龄笔下的聊斋志异《王子安》,写尽了他本人参加科举考试的真实感受;

”刚入场时,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回到号舍,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

江南贡院作为当时最大的科举考场,其入场检查极其严格。

古时候的江南贡院有三道大门,分别为头门,仪门和龙门,考生想要进入考场,必须经过这三道大门的层层检验。

由于入口门有限,有些考生需要等待十几个小时才能检验入场。

考生穿的衣服和帽子要脱下来检查,有补丁的要拆开,鞋垫也要拆下检查。

科举各省状元排名(江南贡院官员的摇篮)(3)

二,科举考试等级

因为考选出来的人以后是要为官的,古代科举考试非常复杂,等级分明。

不管你年纪多大,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都得一级级的考,保证选拔的公平公正。

科举考试每三年一次,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等级。

童试为入门级考试,读书人通过童试后,就是秀才,见到县大爷不用下跪了。

乡试考试时间最长,要考九天六夜。

乡试并不是指乡村考试,而是省一级的考试,江南贡院就是乡试考场之一。鼎盛时期,来江南贡院参加考试的人多达2万多人,考中的称为举人。

只有考上了举人,才真正拥有了官员的身份,被人毕恭毕敬地尊称为“老爷”了。

会试的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录取者称为贡士。摆在贡士面前的,还有最后一场考试,殿试。

殿试是最高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

殿试的考试时间是从太阳升起,到太阳落山,整整一天时间,而且在殿试的时候都是跪着答题。只要通过殿试,就是进士老爷了。

等待着进士的,就是大好前程,封侯拜相不再是梦想。

进士的名次由皇帝钦定御批,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

三,乡试考试科目

乡试考试时间最长,九天六夜。

乡试分三场考试。

第一场考试;考四书文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第一场考的全是这四本书上的内容。

第二场考试,考五经文。

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在江南贡院的前两场考试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四书五经的内容进行解读,形成议论文。

第三场考试考的是策。

在第三场策论考试中,考生需要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的时事政务,发表议论或见解。

相当于我们写论文一样,内容很多,可见科举考试非常非常难考。

乡试录取率约为两千分之一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古代圣贤激励后生学子勤勉学习,以入仕途的淳淳之言。古代人重文轻武,读书人的地位很高。

当今社会人人平等,行行出状元,”万般皆下品,没有读书高”已经不合时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