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甄士隐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甲戌侧批:是金陵】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糊涂也,故假语从此具焉】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探究事实真相(最接近真相的分析)(1)

  “当日”即甲申年,“地陷东南”即土地沦陷,脂批“是金陵”,金是国号,陵与凌是古今字,义为侵凌。土地沦陷是金侵略的结果。  甲戌本在“葫芦庙”三字旁批有“故假语从此具焉”字样,“葫芦”为假语,那真言是什么呢?就是宋词“壮志饥餐胡虏肉”的胡虏。甄士隐家在葫芦庙旁,贾雨村寄居葫芦庙内,都是胡虏治下的意思。  胡适和鲁迅两位前辈先生认为作者是旗人不会反清排满,是一种常情推测,不是必然逻辑。一般情况下,胡虏是排外意识浓厚的汉族文人对少数民族的歧视性称呼,不会出自旗人之口。据此,很多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曹寅后人所作,作者另有其人。这就太迂了。  曹家虽为满洲旗人,血统也是汉族并非满族,身份是包衣奴才。奴才跟主子决裂以后,其仇恨比夙敌更甚。春秋时伍子胥帮助吴国打败了楚国,对楚平王掘墓鞭尸的不是吴王夫差,而是楚国的旧臣伍子胥。现实中一个耳光就能使铁哥们反目成仇,何况雍正乾隆打了作者曹家不止一个耳光。  作者拿胡虏来称呼清朝皇帝,还有一个原因。大清朝的民众,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汉族,满族人口很少。皇上惩处奴才,达官显贵被抄家籍产以至流放处死,对普通民众来说如看猫儿狗儿打架一般(第五回)。作者只有同汉族反清文人站在一起,把家仇跟国恨连在一起。才能得到广泛的共鸣,作品才能流传后世。  红楼梦作者是曹頫父子二人,甄士隐这个人物,就是暗写曹頫的遭遇。  第一回写了好多人物,其实都是作者自己说话。如果真以为甄士隐或曹頫有一个女儿,那就读不懂红楼梦了。英莲不过是作者自叹的眼泪,比喻自身的经历而已。  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又见奶母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内,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所谓万境都如梦境看也】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此则是幻像】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奇怪!所谓情僧也】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甲戌眉批: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  惯养娇生笑你痴,【甲戌侧批: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菱花空对雪澌澌。【生不遇时。遇又非偶】  好防佳节元宵后,【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  便是烟消火灭时。【伏后文】

注意:甄士隐梦里是绛珠还泪,醒来是“粉妆玉琢”的英莲。第三回林黛玉说三岁上和尚要化自己出家。明告看官,英莲跟林黛玉是一个人,作者故意用幻笔写成两个人物。逆来顺受的英莲是现实,反抗的林黛玉只是理想。和尚看着“有命无运”的英莲先是大哭,后又大笑。大哭指林黛玉,大笑指甄英莲,她听了和尚“不许见哭声”的话,总是嘻嘻笑着。  癞头和尚与跛足道士也是子虚乌有,癞头,是把不光彩的东西放到光天化日之下给人看,不光彩的事就是当汉奸,跛足就是缺胳膊短腿讲故事,八十回的《石头记》看起来好像没有完似的。  甄英莲,真应怜也,就是曹頫写自己的经历。甄士隐的女儿跟贾雨村的弟子是一回事,都是绛珠化来的,作者的眼泪。英莲一生的遭遇,也是作者的遭遇,“作者自云”。说白了就是塑造了一个女性形象来暗写曹頫的经历。   第一句“惯养娇生笑你痴”,是说曹頫的康熙年代。“惯养娇生”不是说父母溺爱,而是譬喻皇上宠信。  曹頫康熙五十四年过继给曹寅并任江宁织造,当时不过二十岁左右,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无知少年。康熙当年对曹玺曹寅十分器重,对曹寅嗣子曹頫也很赏识。  康熙五十七年六月初二在曹頫的请安折上御批:“尔虽无知小孩,但所关非细。念尔父出力年久,故特恩至此。虽不管地方之事,亦可以所闻大小事,照尔父密密奏闻,是与非朕自有洞鉴。就是笑话也罢,叫老主子笑笑也好。”康熙当年给了曹寅密奏江南地方官吏为政得失的任务和特权,又让曹頫继续,可见康熙对曹家的宠信程度非同一般。  “惯养娇生”就是指曹頫。因为祖上有功,再加上皇上的宠信,不知仕途风险,自以为富贵荣华是常态,言行有失检点。 “笑你痴”即指御批中的“无知小孩。”甄士隐“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是同一意思。  菱花空对雪澌澌。英莲后改名香菱,香菱是面菱花镜,照见作者一生影像,“生不遇时遇又非偶”,终身生活在薛家淫威之下,永无出头之日。跟第五回《终身误》曲“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说的是一回事。薛家,千里之外雪地人家。  “好防佳节元宵后”,批语写:“前后一样,不直云前而云后,是讳知者。”“元宵佳节”“佳节元宵”, “元宵”二字在前在后是一样的。为什么把“元宵”写在“佳节”后面呢?批语说“是讳”,是指元宵的“元”字。“知者”则是第二回批语“智者能通”之意。  是什么讳呢?宋朝人为了避某皇帝的讳,常把“玄”字写为“元”,后沿此习。比如《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写为“天地元黄”。清朝康熙名玄烨,此讳更甚,通用以“元”代“玄”。  因此元宵即“玄消”,玄烨之死。“佳节元宵”即 “家劫玄消”。家中劫难发生在康熙驾崩之后。  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作者曹家与康熙大帝的命运相始终,康熙之死是曹家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关于康熙之死,红楼梦中用了极隐晦的暗语表述。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士隐命家人霍启【甲戌侧批:妙祸起也。此因事而命名】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哪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  其实甄家并没有丢失孩子,此处是为了联系后文情节的虚构比喻,着重点是“元宵佳节霍启”,玄消家劫祸起。  曹家人心里明白,康熙驾崩意味着几十年的靠山崩塌,比失去亲人还要痛苦,一时天昏地暗惊慌失措。新皇估计不会像老皇一样庇护曹家,预感到前景不妙凶多吉少,因此用丢失独生女儿来比喻。  如果写甄士隐死了七十岁的老爸来比喻康熙之死,或许更为贴切,但比拟不了当时的心境。失去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除了康熙之外,甄家绝不会那样痛苦。  康熙驾崩后,接着是雍正登基。书中还是用极其晦涩的语言描写。  (甄士隐)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太虚幻境。【甲戌侧批:四字可思】两边又有一幅对联,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甲戌夹批:叠用真假有无字,妙】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甲戌侧批:醒得无痕,不落旧套】所梦之事便忘了对半。【甲戌侧批:妙极!若记得,便是俗笔了】  这副真假有无对联暗隐两个民间传说:上联隐写第一个传说,即雍正篡改传位遗诏的传说。雍正名胤禛,他这个真龙天子是假的。下联则暗写另一个传说,即雍正无头。传说雍正是被剌客割头而死的,死后无头。入殓时安了个金头,有跟没有一样。这副对联象征雍正登基。  第二回写公人们说“我们也不知什么真假”。对于平民来说,皇帝的真假不太重要,谁当也无所谓,但对曹家来说皇帝谁当却利害攸关。作者曹家和苏州织造李煦家平时也同诸皇子来往密切,曹李两家看好的是废太子胤礽和八皇子胤禩,并不看好四皇子胤禛。

探究事实真相(最接近真相的分析)(2)

  书中有一个叫四儿的丫头,是家里姊妹中的老四,原名蕙香,贾宝玉说他是“正经该叫晦气!”  说晦气晦气就到,谁也没想到“老四”雍亲王会登上皇位。曹頫李煦在诸皇子争位的较量中站错了队,仇家上台了。如果说康熙之死令曹家感到前途迷茫的话,雍正登基的消息等于是大祸临头。所以当听到雍正登基的消息时,曹李两家吓呆了,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  书中对此有很生动的描写:甄士隐在“赤日炎炎,芭蕉冉冉”的大白天做了一个噩梦,太虚幻境即大清朝廷,假真对联即雍正登基。曹家得知这个消息时,立刻吓得目瞪口呆。“忽听一声霹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这可以说是当时曹李两家的心境。  果然“元宵”之后两个月,灾祸降临了。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甲戌眉批: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注意葫芦庙着火的时间是三月十五,元宵节后的两个月。雍正在改元后的正月,也就是康熙死后的两个月,就开始查处曹寅的妻兄李煦,这对曹頫家是当头一棒。因为南京的曹苏州的李是同根同茎连枯偶败的甥舅姻亲,李煦罹罪也意味曹家灾难开始。  葫芦庙着火写在书的第一回,暗指雍正元年。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甲戌本第一回这条眉批就能解开红楼主旨之谜。  南直,南直隶,习惯指江南省。南直召祸,指雍正初年江南几家织造的亏空库银案。此案历经数年,牵涉到的有苏州织造李煦,杭州织造孙文成江宁织造曹頫。葫芦庙着火的文字隐喻这个案件,是很多红楼梦研究者的共识。  “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好像是指无宵节丢失英莲后甄家夫妻二人的伤心痛苦,其实不是。因为谁家父母丢了孩子,没有不伤心痛苦的,人之本性,无法“喝醒”。  两句批语是对偶句子。意思是南直召祸的主观原因,就是父母的痴心。父母,即曹家祖上曹玺曹寅对皇室过于痴心,才酿成这场灾祸。“喝醒天下父母”用意为大家不要像我家前辈一样,痴心奉事皇室,那是没有好结果的。  葫芦庙起火的原因是和尚炸供。炸供本为敬神,结果反遭神谴。  “箕裘颓堕皆从敬”(第六回《好事终》),作者认为当年曹家获罪,根源是过于“敬上”所致。“父母之痴心”表现在皇上过于忠诚,胡虏本是外人,祖上对他们抱着幻想,以为依靠皇室能保子孙后代长久富贵,犯了一个大错误。  曹家罹罪的原因是亏空公帑,但亏空是怎样造成的呢?主要是用于康熙多次南巡的侈糜花费。用书中赵嬷嬷的话说,就是“拿着皇帝家的银子往皇帝身上使”(第十六回),并非曹家中饱私囊。曹寅任上的库银亏空,康熙当年也知道,这就是当日根由。雍亲王上台后“全不念当日根由”(第五回《喜冤家》)一查到底。作者心理不平衡,庚辰本在书的末回(第八十回)批语说“是书中全是不平”,石头记就是写这个不平。  据史料,雍正六年正月曹頫被抄家,主要罪名是亏空公款,骚扰驿站、转移财产等。抄家后,还戴过枷号。后来曹頫一家迁到北京,居住在崇文门外蒜市口小院。再后来,曹頫的踪迹从文献的记载中消失了。  书中写甄士隐火后出家了,只在第一回中昙花一现。  甄士隐即真是隐,出家是假,真的是隐居写书。  出家比喻作者与世隔绝一心写书孤独处境。他“将道人肩上褡裢抢了过来背着”,第十二回道人从褡裢里取出《风月宝鉴》来,证明这书是甄士隐写的。所谓道人,“说人道人”的意思,就是编故事写小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