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越龙门(禹王开龙门治水为众生)(1)

大禹作为上古先贤之一,其最为后人传颂的事迹就是他治理了水患。今天咱们就说说大禹在治理水患时发生在龙门的故事。

传说大禹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龙门山。他登上山顶,看到了他的父亲鲧错开河道的遗迹,又看到无边无际的洪水淹没了山脚下广大的农田,便决心开凿龙门,让滔滔的河水从龙门奔流而过。大禹在龙门山相公坪召集能工巧匠商议开凿龙门之事,大家纷纷赞成大禹的主张。

禹王越龙门(禹王开龙门治水为众生)(2)

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开山凿石。可他们辛辛苦苦挖了一天,好容易挖了个大缺口,想不到隔了一夜,第二天又长平了。大家并不气馁,继续狠挖。这天挖的缺口既宽又深,但第三天又长平了。一连几天都是这样,大禹只好暂时停工,打算向附近居住的百姓了解情况。

这天,大禹刚刚回到相公坪,迎面走来了一个身穿黄布袍的老人。大禹向老人深施一礼,问道:“请问老者,这龙门山却怎么挖了又能长平呢?”老人神秘地向脚下一指,说:“此山乃龙门山也。”老人把“龙”字咬得特别重。大禹听了恍然大悟。原来这阻挡黄河入海的大山是一条巨龙,大禹刚要拜谢,那老人却不见踪影了。大禹这才知道是见了山神爷。

大禹又召集臣民,说明真情,发动大家不分昼夜,不避风雨,连续不停地开凿,不让巨龙有一分一秒的喘息机会。这样一来,巨龙终于被拦腰斩断了,黄河之水像久困的猛兽一样,冲出石门,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从此,黄河流域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禹王越龙门(禹王开龙门治水为众生)(3)

龙门山黄河古道两侧刀劈斧削般的石崖就像两扇石门,大禹给它取名“龙门”。后人为永记大禹凿龙门的绩功,管它叫“禹门”。禹门口河心巨石上的坑坑洼洼,据说就是当年大禹凿龙门的遗迹。

传说中东海中一大群金背鲤鱼,听说禹王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风流毓秀之才管护龙门,便成群结队,沿黄河逆流而上。

这些金色鲤鱼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它们把头伸出水面,仰望龙门神采:只见那神奇的龙门两旁,各有一根合抱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雕着活灵活现的石龙。龙身缠着玉柱,盘旋而上,直到百丈柱顶。龙门中水浪滔天,银亮的水珠飞溅到龙头之上,恰成“二龙戏珠”的奇异彩图。背景是蓝天白云,映衬着龙门两侧的石刻对联:“长长长长长长长,朝朝朝朝朝朝朝。”这景色胜过那蓬莱仙境。

鲤鱼们看罢美景,就向禹王报名应试。禹王一见,大喜,说:“鱼龙本是同种生,跃上龙门便成龙。”

相传龙门高达百丈,而金色鲤鱼一跃却仅有七七四十九丈,根本无法越过龙门。大禹见鱼儿心诚便出言点化了他们。于是鱼群相互借力,越过了龙门。

却说有条为众鱼换气垫身的金背鲤鱼,眼看同伴们都跃上了龙门,唯独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它寻思道:我何不借水力跃上龙门。恰巧黄河水正冲在龙门河心的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这金背鲤鱼猛地蹿出水面,跃上浪峰,又用尾猛击浪尖,鱼身一跃而起,没想到竟跃到蓝天白云之间。一忽儿又轻飘飘地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大禹一见,赞叹不已,随即在这条金背鲤鱼头上点了红,霎时,鱼龙变化。金背鲤鱼变成一条吉祥之物——黄金龙。大禹命黄金龙率领众鲤鱼管护龙门。传说过去在黄河上捞鱼的人如果捞到头顶有红的鲤鱼,就立即放回黄河中。学校招生出榜,姓名上点红的做法就来源于此。

韩城自古读书人多,便把“童生进仕”喻为“鱼跃龙门”。韩城城里还设立过“龙门书院”。文庙大门照壁上有砖雕的“鱼跃龙门图”。

禹王越龙门(禹王开龙门治水为众生)(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