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题目,其实表述上有问题。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少。准确的说,曹雪芹肯定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红楼梦”这个题目,就是高鹗(高鹗其人,也有不少争论)整理、续写之后加上的题目。在此之前,这部伟大作品应该叫“石头记”。
但是高鹗续书一节,目前也有不少争议。所以,我这里提到的“曹雪芹”,是指八十回本的原作者;而“高鹗”,则是指主要续书人。这么强调,并不表示我反对曹雪芹是原作者。事实上,我对清史素无研究,也不知道老曹家是否有过这么一个才华横溢的不世天才。所以,到底写作八十回本的人,是不是姓曹,是不是号“雪芹”,我根本一无所知。既然不知道,就不能肯定或者否定。某些研究者根本曹家历史来判断作品“影射”某个人,我也不予置评。
我所能肯定的,就是八十回之后的文本,绝对不是原作者所写,虽然可能有只言片语、个别片段,是原作者留下来的。原因很简单,文字水平差异太大。至于说后文能够照应前文,那是废话:哪一个续书不是根据前文来续的?你另起炉灶,那还叫续书吗?前后照应就证明同出自同一人之手,那是最明显的逻辑混乱。
事实上,《红楼梦》的续书不止一种。除了“高鹗”之外,我至少还见过两种版本,听说的更多。无可否认,这些续书之中,“高鹗”的续书是最好、艺术水平最高的。打个比方,高氏续书是狗尾续貂,而其他版本则是狗尾巴草。
用最高的续书与原著对比,问题就出来了:不说饱受诟病的黛玉的“赤金扁簪”“五香大头菜”,也不说贾母对黛玉态度迥异、判若两人,也不说鸳鸯也跟着势利起来,黛玉病重竟不报告贾母……只看下面一个情节:
“施毒计金桂自焚身”,简单地说,是夏金桂想毒死香菱,就命宝蟾做了两碗汤,其中一碗下了毒药,与香菱各喝一碗。下毒分两次,头一次香菱烫了手、泼了汤,夏金桂因为心里有鬼,“倒没生气,自己还拿笤帚打了,拿水泼净了地”。第二次,宝蟾端了汤来放下,受命外出,金桂下了药;宝蟾回来,把两碗汤换了位置,金桂误饮毒药而死。
下毒害情敌,是现下时髦的宫斗戏里常有的情节。现代人不能想象古人的生活,就像乡下人想象中的皇帝就是“左手一锭金了,右手一锭银子,行动人参不离口”一样枯竭。其实别说古代深宫之中,就是现代医药发达、行动自由的今天,你想买点毒药害死人,那么容易吗?别说害人了,就是想自杀,成功率有多高?深宫大内的皇后妃嫔,那么容易就能得到毒药,又那么容易投放到敌人碗里,并且是一击命中?你真的相信吗?
夏金桂的毒药倒是有来源。宝蟾交代,是为闹耗子买的老鼠药。不过现在农村,也偶然会有赌气吃老鼠药自杀的,可不是百分之百都会死去吧?剂量、饮食冲突、当事人生理状态,许多因素都会干扰自杀“事业”的成功。夏金桂怎么那么有研究,一碗汤里放了多少,正好要了命?
潘金莲是文学作品中有名的淫 妇加毒妇形象。在她毒杀武大的时候,尚且“手脚软了,不得安排”,需要王婆来帮她处理善后。夏金桂虽然泼辣粗俗,毕竟是娇生惯养“花朵儿似的”,完全自己谋划害香菱,一次不成又害第二次(两次喝汤),毫不慌乱,这得有多么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别说夏金桂这个年轻妇人,就是薛姨妈也做不到呀。
同时,金桂在两碗一样的汤中选一碗下毒,下毒之后又轻易离开,以至于宝蟾换了位置,然后她又毫不堤防地喝下其中一碗,丝毫没想过有弄错的可能。这金桂的神经得有多大条?对自己的生命毫不珍惜吗?
最可笑的,是香菱洒了汤,金桂“倒没生气,自己还拿笤帚打了,拿水泼净了地”。心里有鬼,不敢对香菱发怒,这我可以理解。但薛家再不济,也是富贵之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怎么就到少奶奶亲自扫地的程度了?就算宝蟾不听使唤,还有陪嫁丫鬟小舍儿吧?而薛家也不可能不给新少奶奶安排丫鬟仆妇吧?香菱自己还有个丫鬟臻儿呢。难道金桂有病、特别喜欢扫地、以至丫鬟仆妇不敢插手吗?
分析这一个情节,就可以与八十回原著对比,不难得出结论:续书人没有富贵人家的经历,写日常生活捉襟见肘,只在重大情节上根据前文的暗示,所以不出大错。反过来推想原作者,一定是生长在极富极贵的人家,耳濡目染,熟悉不过,才会写得得心应手。写作才能、心血精力先放下,那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的富贵,是别人难以复制的,也是对作品的深刻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