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人不图回报,精神固然高尚,但不能作为一种处事原则孔子甚至都不把它作为推而广之的道德规范,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别人对你要知恩图报?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别人对你要知恩图报(别人给予的帮助)

别人对你要知恩图报

帮人不图回报,精神固然高尚,但不能作为一种处事原则。孔子甚至都不把它作为推而广之的道德规范。

据先秦典籍《鲁国之法》记载,子贡赎鲁人于诸侯,不要补偿金,孙子说他做了不好的示范,从今以后,鲁国就再也没有人肯为沦为诸候奴隶的同胞赎身了。而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接受了酬谢的一头牛,孔子说子路树立了一个好的范例,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帮助人既然付出物质或精神上的损耗,得到回报一方的补偿便是天经地义。彼此有来有往,投桃报李,你向他人付出善意,善意通过各种方式回馈到你身上,“游戏”才得于持续。如果救困扶难连到对方一句好话都得不到,那就不会有人奉送出自己的资源和精力了。

帮人要有回报,这是基于人的自利本性的行事规则。即使是正常的社会人际交往,其实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交换,付出要有收益。在不考虑交往中的伦理和感情因素,付出和回报的实质便有着投资报酬的属性。

世人受人恩惠,大都会尽其所能去回报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但社会上也有着太多的借钱到期不还,借房到时不迁的老赖。因此,向人伸去援手之前,也得看清对方的品行为人值不值得帮。

同样的,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有必要先行鉴别对方的用心,不能饥不择食。有的人抱着功利心和索取心,把帮助别人当成了投资报酬,企图想得到丰厚的回馈。这不叫帮助,而是有偿服务。

他们多是做趁风使舵的顺水人情,但都会夸大其词,说自己付出多少,损失了多少。而且事成之后,就追着缠着无休无止地索取回报,回报或延迟或不对等,他会逢人便念念叨叨的抱怨,说对方不懂得感恩,对你做道德绑架。

很多人碰上了,都后悔当初病急乱投医,给自己找了个债主。

有的能耐人出手相助陷于危难困厄的权臣富贾,其背后往往有着险恶的图谋。

得以逃出生天的官员和商人,往往视他们为救苦救难的菩萨,知恩图报成了套在他们身上的绳索。对方拿捏住他们情感上的软肋,用以满足自己的各种非分要求。

有的把他们当成取款机,有的会借他们之手,去做违法乱纪之事。

往往这个时候,才让他们看清心怀叵测的歹人嘴脸,生出引狼入室,悔不当初的懊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