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家庄人还记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桥东区、桥西区仍然被京广铁路分割,解放路与中山路还没有连通”、“记得儿时坐自行车穿越电报局街西端与大同街东端的地道桥时,会感到非常恐惧,桥洞两端坡度比较陡,二三十米长的桥洞中灯光昏暗,方条石块地面已经被岁月压得坑洼不平了,洞里常常流淌着桥面上渗漏下来的积水”。石家庄,这座火车拉来的城市,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以地铁的修通为标志,交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个铁路枢纽

石家庄2035年地铁规划(地铁时代之历史篇)(1)

李惠民展示石家庄老地图。

地铁开通,无疑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对于石家庄这座城市来说,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交通,从孕育这座城市,到改变这座城市,像是魔术师一样,施加着它在这座城市身上的影响。

解放石家庄战役中的大石桥。

石家庄铁路枢纽的优势基础,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水运、公路、航空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发展,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交通枢纽,因此具备了巨大的运输转运能力,形成了区域性商贸集散中心。交通枢纽对所依托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带动作用,不仅形成了区域性商品集散地,建成了运输、纺织和炼焦等支柱产业,还奠定了近代石家庄工业制造加工中心的基础。

关于石家庄的铁路,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毁誉参半的窄轨与宽轨并存。

石家庄铁路枢纽很长一段时间是由两条不同轨距的铁路组成,即京汉铁路是标准轨,正太铁路是窄轨,它们虽在石家庄这个枢纽地点交汇,但两条铁路间相互不可过轨,不能连接,这是有别于所有铁路枢纽的另一个突出特点。

这种互相不能连接的铁轨,弊端是很明显的,首先导致货物必须在石家庄重新装卸。其次,起卸改装直接导致了运输成本费用随之增加。再次,经过窄轨向标准轨的起卸改装,货物往往严重受损,其价值大打折扣。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特点对石家庄这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恰恰是两条铁路轨宽窄不同,促使石家庄的转运业应运而生,成为石家庄最早出现的产业之一。所以,从城市化的角度看待石家庄铁路枢纽这个特点的得失,又可谓是“楚弓楚得”。

只分桥东桥西

石家庄2035年地铁规划(地铁时代之历史篇)(2)

民国大石桥。

火车孕育了这个城市,在这个城市的身上随处可见铁路的影响。

如今,石家庄除了原来的桥西区、新华区、长安区、裕华区,又增加了藁城区、栾城区、鹿泉区等,可在老石家庄人的眼中,石家庄只分为两块:桥东和桥西,桥东和桥西的分界线就是铁路。

从石家庄电力局退休的老林今年65岁,他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在他的心目中,石家庄市中心就是大石桥。小时候老家来人,家里人总要带着客人到当时的“南大街”看一看,这条街正是火车站出来、穿过大石桥的一条繁华商业街。

石家庄2035年地铁规划(地铁时代之历史篇)(3)

正太铁路的窄轨车头。

作为一个交通枢纽,石家庄的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可内部交通的发展相对滞后。李惠民在《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一书中提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桥东区、桥西区仍然被京广铁路分割,解放路与中山路还没有连通”、“记得儿时坐自行车穿越电报局街西端与大同街东端的地道桥时,我会感到非常恐惧,桥洞两端坡度比较陡,二三十米长的桥洞中灯光昏暗,方条石块地面已经被岁月压得坑洼不平了,洞里常常流淌着桥面上渗漏下来的积水”。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石家庄最繁华的中山路主要还是方条石块地面,地道桥的积水问题由来已久。李惠民说,那会儿谁家里有一辆自行车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城市的公共交通刚刚开始建设,只有两路公共汽车;改革开放后,石家庄市内的公共交通开始快速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成为人们通勤首选的交通工具。

2016年11月1日,石家庄街头悄然出现了一批“铛铛车”,它引起了许多老石家庄人的回忆。

仿古“铛铛车”设计参照于民国时期使用的北京、上海等地的有轨电车,按照“典雅时尚”的理念,采用了大量先进的技术、舒适性设施、媒体播放系统及节能环保设计等,既突显了怀旧气息,又兼具了现代电动汽车先进的内涵。许多石家庄市民感觉“铛铛车”挺好,有特色。尤其是外地人来了以后,对宣传石家庄形象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些设计理念的背后,是对历史的追忆。当“铛铛车”和城市中随处可见的私家车一同行驶在街头时,似乎把近百年的历史放在了同一个画面中供人观赏,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一目了然。

步入地铁时代

石家庄2035年地铁规划(地铁时代之历史篇)(4)

拆除轨道后的大石桥。

地铁开通之前,石家庄经历了一段城市道路的快速发展。槐安路、和平路相继修通了高架桥,并且向西二环外延伸,极大方便了市民驾车出行。

“当初高架桥修通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感受非常明显,出行真的是通畅了,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的时间。”李惠民说,“渐渐地交通又开始拥堵起来,归根到底,是我们的交通建设和管理跟不上私家车增长的速度,正因为如此,城市管理者的思路也在转变,由大力发展个人交通转向了发展公共交通。”

随着石家庄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升高,道路拥堵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头疼的出行难题。城市的内部交通和外部交通之间不是相互割裂,而是互为依存,相互影响的。城市没有达到足够多的人口,便没有必要修地铁;在高铁、高速公路、机场等现代交通基础设施的带动下,城市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增长,通勤压力增大,地铁便成了必要。李惠民说,石家庄地铁便是在这种内外部因素的合力下诞生的。

1971年,中国的第一条地铁在北京开始试运行,时隔46年后,河北的第一条地铁——石家庄地铁开始试运行。

地铁作为一种更加便捷的交通工具,一度成为考量一个城市是否发达的符号,在采访中,不少有车的市民表示,只要地铁够便利,以后就不开车上班了。地铁快速、便捷、准时的特征正符合现代化生产节奏的需要。从全世界范围看,地铁的修建不仅改变当地居民的出行方式,更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对带动经济发展,房地产升值,加速商业繁荣,催生新的商圈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地铁为代表的地下轨道交通和立交桥、高架桥为代表的空中交通的同时存在,也证明石家庄正式进入立体化交通时代。地铁建设是石家庄未来若干年的一件大事,将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深远的影响。

地铁上的城市,意味着城市格局的重大变化,更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现代化生活理念。“地铁的建设是带动我们城市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它的建设也会让我们城市的人居品质进一步提升。”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工程系博士生导师朱永全教授说,他理解的城市人居品质主要是精神层面的,其核心就是“让居民们从心里感觉美”。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人们对出行的舒适要求自然也就高了,相比于地面公共交通,地铁则可以为市民提供更高效、优质的出行服务,大家在出行时能享受到比以前更优质的服务,心里舒畅,城市的人居品位自然也就提升了。

(燕赵都市报 记者 孙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