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到“东三约”,在民国时期的磁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河北、河南两省交界也是赫赫有名。“东三约”其实是民国时期对磁县辖区最东端“三约”四十多村的俗称。这些村庄历史上久属磁州管辖,历经解放后数次行政区划调整,磁县“东三约”所辖村庄大都划归成安县。就是到了现在,恐怕居住在原磁县辖区的长辈,大都还会提及民国时期的“约名”和大编乡。特别是在成安县的长巷、边董、商城、横城、二祖一带,虽然有所传闻,但大多都语焉不详,或对“东三约”辖区表述有误。然而经过那个时代的人大都不在了,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被人们淡忘。今天,依据民国《磁县志》以及老同志回忆,就民国时期磁县“东三约”一探究竟。

磁县,位于邯郸市南部,地处河北省南端,是河北省的南大门。磁县,古称磁州,历史悠久,辖境广大。自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磁县,其辖区沿袭磁州大体未变,所辖村庄众多。今峰峰矿区大部、冀南新区大部、成安县西部等大都原属磁县管辖。

民国《磁县志》记载磁县辖区村庄隶属,乡级行政单位为“约”,极为罕见。磁县使用“约”为乡级行政单位,始自民国十九年(1930年),改东、南、西、北、中五区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区,并在区下设约,约下编乡。当时的“约”辖村从几个到十几个不等,相当于现在的乡级行政单位。而当时推行的编乡制度,其实也就是改村为乡,个别人数达不到要求的小村,均挂在大村名下,时称大编乡。磁县全县442村,编为376乡,分属五区43约。

历史上真实的隔世村落(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磁县)(1)

民国《磁县志》载磁县第二区长巷约辖村

历史上真实的隔世村落(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磁县)(2)

民国《磁县志》载第二区边董约、行尹约辖村

据民国《磁县志》所载第二区辖村,长巷约下辖10村,分别为:南玉曹、东玉曹、赵家庄、漳里、前吴村(辖后吴村)、温村、李小屯、长巷村、长巷营。

行尹约下辖12村,分别为:西二祖、东二祖、秦家营、商城镇、秦连庄、李连庄、东岗村、西商城、南商城、军庄、行尹、黄龙。

边董约下辖17村,分别为:大边董、小边董、东武吉、东保庄、西保庄、髙母营、高母村、向阳村(辖桑阳)、张横城、吕家庄、何横城、孙横城(辖小南头)、张武庄(辖义井)、张辛庄。

历史上真实的隔世村落(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磁县)(3)

民国时期磁县第二区“东三约”位置图

据此,“东三约” 位于磁县辖境最东端,是民国磁县第二区长巷约、边董约和行尹约的合称。这里地处磁县、成安、临漳三县交界处,土地平坦肥沃,为磁县重要的粮食和棉花产地。这里集市贸易发达,其中最大的有商城集、边董集,远近闻名,成为沟通成安、临漳的商贸基地。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寇一度占领磁县。当时日伪统治下的磁县,商城一带各方势力错综复杂,管理十分混乱,经常遭受河南大土匪郭青的抢劫掠夺。1939年12月,在磁县东北部的彭城镇、马头镇、商城镇等(屡有调整),成立磁东县,即在敌占区发展培养党员,秘密开展对敌斗争,并组建抗日武装,开辟敌后隐蔽根据地。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平汉战役(邯郸战役)结束后,成安县与磁东县(含马头、商城二区)合并为成磁县,辖七区一镇,县政府驻地成安镇,属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三专区。1949年10月,撤成磁县改称成安县,县辖面积不变,属河北省邯郸专区。原磁县“东三约”所辖村庄,除长巷约所辖南玉曹、东玉曹、赵家庄、漳里4村外,其余全部归属成安县至今未变。改革开放后,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省级经济开发区商城装备制造工业园区落户商城,成为成安县重要的经济支柱。

时至今日,涉及磁县“东三约”的著名人物如中共党员王维刚、地下党员姜鸿飞、爱国人士李禅舜、爱国绅士张廷槐,以及边武团团长封进德等许多人的事迹,仍在当地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