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忠地名的由来(吴忠市历史)(1)

宁夏历史的辉煌:公元前214年,这里出现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吴忠建城历史由此发端,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这里还是赫赫有名的古灵州所在地,载入史册的唐太宗灵州会盟,闪耀着唐王朝强盛的荣光;历史发展到近现代,这里又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天下大集”“天下粮仓”。

宁夏北部最早的县——富平县

打开中国地图,在陕西省中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过渡地带,很容易就能找到富平县的位置。可是,富平县的前身不是在陕西,而是在今吴忠地区。富平建县,拉开了吴忠建城的历史序幕。如今推算吴忠建城的历史年代,便是从富平县建县开始算起。

史料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于公元前214年(始皇嬴政三十三年),派大将蒙恬带30 万大军向北击溃当时盘踞在内蒙古、宁夏和陕西北部的匈奴贵族,并将他们向北驱逐了数十里。同时在黄河沿线设置了44座县城(一说33座县城),作为防守匈奴南侵的屏障。其中,设在今宁夏境内的有富平县及浑怀障、神泉障等。

据郦道元《水经注》所记,古代吴忠境内的富平城址有两个:—为秦富平城,一为汉富平城。秦富平县城址约在今吴忠市区与金积镇之间,而汉富平城则在今金积与关马湖附近。

随着东汉三次羌族大起义,“富平三迁”,其中最后一次外迁后,再也没有迁回。东汉时期,北地郡(郡治富平)是归顺东汉政府的羌族主要聚居地。由于饱受地方官吏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先后爆发三次羌族起义。伴随三次羌族起义,富平县连同当地的老百姓三次迁徙到外地 “寄理”。第一次(公元111年)迁出后,在外“寄理”了18年又迁了回来(公元129年);第二次(公元139年)迁出后,在外“寄理”了46年,于公元185年准备迁回原地,但走到彭原(今甘肃庆阳附近)便暂时落脚于此。后来,由于各地群雄并起,朝政衰败,边塞地难以安宁,于是在西晋初年,富平又从彭原第三次迁徙,落脚到陕西省的怀德,自此,富平再也没有迁回来,陕西怀德也将其名改为富平,并一直沿用至今。

宁夏北部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郡县——灵州(灵武郡)

富平是中央王朝在宁夏设置最早的县,而灵州、灵武则是宁夏大地上延续历史最悠久的郡县。

秦汉时期的灵州,仅是一个县级单位。后来,随着战略地位的提高,灵州的行政级别也逐步提高。到了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对全国的行政建置进行了较大改变,先是“并省诸州”,随后又把州改为郡,实行郡辖县,行政建置为郡、县两级,灵州便被改为灵武郡。这个灵武郡与附近的灵武县同名,但不是同—个地方。灵州设在今吴忠境内,其名称因“灵洲”而得;灵武县设在今黄河以西的邵岗附近,这里因临近贺兰山灵武谷口,所以就以谷名城,叫“灵武”。

  唐朝初年仍沿袭隋朝的体制。到了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又改灵武郡为灵州,并置都督府。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灵州都督府改属关内道,属京畿地区,由京官遥领。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灵武郡。这样,灵州(灵武郡)的级别越来越高,地位越来越重要。

  唐朝是灵州历史上最为强大最为繁荣的时期,灵州是唐朝十大节度使最重要的朔方节度使的驻所,这里一度成为唐朝的临时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交通中心。公元646年(唐贞观二十年)发生的唐太宗“受降城”勒石酬百王的历史典故,更是传为美谈。如今,在吴忠博物馆能看到一组生动的人物群像,向参观者呈现这一著名历史事件。

  到了明朝初年,由于黄河水泛滥,原来建在吴忠境内的灵州城“被河水冲激崩圮”,被迫“三迁其址”,最后落脚在 “沙山西、大河东”,也就是今天的灵武市。又过了若干年,在原灵州故城附近修建了枣园堡(今早元)和吴忠堡(址在今吴忠西湖菜市场)。而灵州故城,随着岁月的流失、历史的变迁,也—步步淡出人们的记忆,只留下“古城”的名字任人猜想和凭吊。

  普乐郡、回乐县——吴忠历史上的民族家园

  “普乐”,即普天安乐之意。用它做地名,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居乐业生活的普遍向往和追求。普乐郡始建于北魏,郡治在回乐县(今吴忠),领回乐、鸣沙(今中宁县鸣沙镇)两县,是那个时期民族大融合的产物与象征。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经历了200余年的混战和社会大动乱,人民饱尝了战争的深重苦难。北魏在取得了中原政权以后,顺应民意,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人民、发展生产的措施。以安置少数民族出名的“普乐郡”“安乐川”(今韦州)“达乐山””“乐山”(今罗山)等地名在这一个时期相继出现。普乐郡的建置,一直延续到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始废。

  回乐(迴乐)的设置也与民族大融合有关。南北朝时的几个政权,实际上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在互相争权夺利中,虽然免不了互相残杀,但盼望安定还是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愿望。以北魏孝文帝元宏(拓跋宏)为代表,这些已经入主中原或者准备入主中原的羌、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统治者都主动采取民族融合的政策。

  回乐(迴乐)从北周始设到西夏废止,期间经历了500余年,一直处在宁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位置:它先是普乐郡的郡治,后又是灵州的州治,继而又是灵武大都督府的府治,还是唐肃宗登基继皇帝位的地方。灵州诸县,以它为首;唐室中兴,从此发祥。回乐(迴乐)在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可谓名冠一时,声震四方,成为诗人歌吟中一个响亮的音符。“烽火高飞百尺台,黄昏遥自碛西来。昔时征战迴应乐,今日从军乐未迴”。(唐李益《暮过回乐烽》)“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就是回乐县的烽火台,今吴忠牛首山上还有烽台墩遗迹。也有的书将“烽”写作“峰”,成了“回乐峰”,就是牛首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