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唱一首新版《月光光》,你想听吗?”近日,南方都市报、N视频联合多位唱作人,重磅推出音乐创作纪录片——《新时代旋律》, 用年轻人的方式传递中国故事,畅谈中国梦,唱响新时代。

《月光光》是广东地区耳熟能详的粤语童谣,也是一代又一代广州人的童年回忆。本集的特邀唱作人黄蜜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从事音乐教学9年时间。粤语童谣也是他平日里教学的一部分,深受孩子们喜爱。

"在传承粤语童谣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怎么与现在的生活也能联系上。”黄蜜说,创作这首新版《月光光》,希望除了欣赏审美的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带来思考。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1)

南方都市报、N视频音乐创作纪录片——《新时代旋律》。

院士的童年梦

无人农场科技新 阿妈不用赶插秧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

广州市越秀区农林下路小学的音乐教室里,稚嫩的童声伴着乐声回荡在校园。一曲唱完,孩子们好奇地问道,“老师老师,什么是插秧?”

“以前,农民伯伯插秧会挽起裤腿,背对天空,面向水稻,一株株地将秧苗插进田中。”黄蜜指着图片跟孩子们耐心地解释道。随着时代发展,黄蜜发现,从前的生活场景已经很难让孩子们去认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对于今天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那今天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一位“开直播机的老头”或许能给他灵感。

7月正值广州早稻收获。在华南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基地,台风来临前的天空乌云满布,阴沉沉地笼罩大地。大风吹过,伴着微雨,稻田里掀起一层一层的浪。无人驾驶的收获机和运粮车组成收获机系统,从机库里面自动开到田里。黄蜜眼前,有位老人头戴草帽,正伫立田边观察机器作业。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2)

唱作人黄蜜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在稻田旁。

这位老人叫罗锡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这里是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团队2020年创建的世界上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2021年,这座水稻无人农场的早稻收获很好,广东丝苗米19香产量达662.29公斤。相较于这个品种在当地的平均产量,高出32个百分点。

“罗院士,我想知道为什么您会有无人农场这样的想法呢?”望着眼前空无一人的稻田,黄蜜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而在水稻无人农场的好收成背后,其实藏着罗锡文童年的愿望。

1945年,罗锡文出生于湖南。家里有三个兄弟和两个姐姐,他排行老四。从小长在农村,罗锡文6岁起就跟着大人干起了农活。作凼沤肥、耙田、插秧、田(除草)、车水、收获、晒谷子......小小的身影整日赤脚穿梭在稻田里。

“插秧插久了腰很痛,我就站起来伸伸腰。我妈妈在旁边说,小孩子有什么腰啊?赶快插。当时我就在想,什么时候不要人插秧就好了。”罗锡文边回忆边扬起左手,“你看,我这个无名指就是要比左手的短2毫米。”有一次割水稻时,罗锡文与姐姐比赛谁割得快。锋利的镰刀将他无名指尖的指甲带着肉一起割了下来。从那时起,想改变农民在田里繁重劳作的愿望悄悄地在他心头萌芽。

“那我们现在是否真的实现了您说的‘不要人插秧’呢?”风逐渐大了起来,黄蜜跟着罗锡文的脚步。“我们的答案就是让我们的机器来种地,让科技来种地。整个无人农场有五个功能,耕种管收作业全无人。无人农场模式,就是为了解决将来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实践表明,用这种无人农场技术种地可以比人种得更好。”

为了这样一个愿景,罗锡文为之奋斗了五十余载。1970年,大学毕业的罗锡文被分配到贵州省铜仁县(今铜仁市)。因在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学习无线电专业,县里主管大学生分配工作的同志,先后安排他去广播站、无线电厂和微波站,但他不想在广播站开关机器,也不想在山顶的微波站看管机器。于是罗锡文来到贵州铜仁农机厂担任技术员,从此与农机结缘。

2004年,罗锡文团队开始农机导航技术创新研发,研究成功的农业机械导航与自动作业系统突破了导航定位、导航控制等10项关键技术,取得了3大创新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研制成功无人驾驶旋耕机、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插秧机、无人驾驶高地隙宽幅喷雾机和无人驾驶收获机等农业机械。领衔完成的“基于北斗的农业机械自动导航作业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们今天这块地就是用水稻精量穴直播方式播的,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如果是插秧,还要一个育秧环节。我们用了十多年时间,成功实现了水稻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直播。”据了解,罗锡文带领团队研制成功的“同步开沟起垄精量穴播”“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播”和“同步开沟起垄喷药/膜精量穴播”的“三同步”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和水田激光平地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现已推广至全国 26 个省和国外 6个国家,并创造了一批高产纪录:在新疆三年亩产超过1000公斤,在浙江连续四年亩产超800公斤,8个省亩产超800公斤,11个省亩产超700公斤,17个省亩产超600公斤......

华农五山校区到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近50公里的距离,罗锡文每周都会往返一到两次。对他来说,“这里就像是自己家里的孩子,不来看看总是不放心的。”一来到基地,77岁的罗锡文经常会卷起裤脚,赤脚下田做试验。“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种水稻,但是计算机里面长不出水稻。你要种水稻,还得下田,我这个机器到底作业得好不好?我一定要自己下去踩一踩,感觉那个泥巴的情况,才会知道我这个机械下田的效果好不好。”他始终坚信。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3)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

2006年4月22日,罗锡文与第一代水稻直播机合影留念。照片中,61岁的罗锡文扶着机器的把手,身后是一片青青的稻田。如今,直播机已经更新到第四代,白发悄悄爬上罗锡文的鬓角,但罗锡文依然将这张照片当作自己的微信头像,从未换过。他的微信名字叫“开直播机的老头儿”,或许这象征着他对农机事业坚持的一份初心。

黄蜜感慨道:“《月光光》里有一句歌词是这样唱的,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说的是妈妈要早起插秧。但今天来到罗院士的无人农场,我才亲眼看到,有了无人农场,妈妈不用早起了,工作量也就减轻了。这就是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青年种菜也很叻

扎根农村种蔬菜 湾区实现农业梦

金黄的稻田里无人机作业寄托着院士将农民从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的美好愿景,而大棚里成排翠绿的蔬菜则凝聚着三位青年的农业梦。

“今天我们有五吨蔬菜出货啊!快点来!”

循着谭慧敏的吆喝声,黄蜜来到了位于开平市苍城镇的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走进大棚,翠绿色映入眼帘。一排排管道种植的白菜错位种植,分列大棚两侧。每隔20分钟水管就会洒一次水。大棚顶部的可调节遮阳板,每到夏天7、8月份阳光强烈时,就会缓缓铺开,阻挡60%-70%的光线,保持蔬菜水分。

见到谭慧敏时,她正站在管道前用小镰刀收菜。春夏时节,大棚里种植的是白菜;到了秋冬大棚里的管道就会改种生菜。由于整个生产模式实现了自动化,不需要人再去耕田、除虫等,大棚里只有一位阿姨在帮忙照看蔬菜的生长。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4)

中国香港青年、新型职业农民谭慧敏与唱作人黄蜜分享与伙伴的创业故事。

“我们平时看到的菜不是都种在地里的吗?”看到种植在管道里的菜,黄蜜觉得很新奇。这就是谭慧敏和她的另外两位合伙人罗伟特、梁立锋一起研发的新型复合耕作体系——“鱼菜共生”,即用养鱼的水去灌溉蔬菜,养鱼的水经过分解变成蔬菜可以吸收的鱼水,进而灌溉蔬菜。蔬菜将这些鱼水净化之后会再回流到鱼池,形成循环。

“这里养罗非鱼,是因为它排粪排得多。我们会将它的粪便收集起来进行分解处理。之后再经过管道去灌溉蔬菜。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我们的‘打工鱼’。”谭慧敏表示,依靠“鱼菜共生”技术种植的蔬菜,通常一个月就可以收一次,比当地的蔬菜产量高出1.5倍。而罗非鱼肉质也更加鲜甜,也没那么多泥味,8-9个月就可以出一批。

2020年2月,“鱼菜共生”项目获批为供港蔬菜基地资质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开始对港销售。目前,该基地已成为国内知识产权完全自主的鱼菜共生产业化项目,建成规模为6200平方米的鱼菜共生植物工厂,蔬菜年产量为300吨。

虽然“鱼菜共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人,谭慧敏和她的合伙人都不是学农业的“科班”出身。“我是读新闻的,伟特和阿锋都是读商科有关的,其实我们一开始种棵菜、养条鱼都不会。”谭慧敏回忆道。

谭慧敏、罗伟特和梁立锋是高中同学,三人之前都没接触过农业。大二的时候,梁立锋叫上两位好友,一起参加了自己学校组织的一个“天台农场”的兴趣小组,三人在学校天台上的小人造农场种菜,渐渐地对农业种植产生了很大兴趣。也是在这里,他们第一次接触到“鱼菜共生”的概念,并想要把“鱼菜共生”产业化、量产化。

于是,2016年,三人大学毕业后来到珠三角最大的“菜篮子”——广东江门,连续5年扎根农村,就此走上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创业道路。

“一开始种出来的菜像牙签那么细,看它的样子你都不想买,后来慢慢去学习这个技术,从一棵牙签一样的菜种到一棵像样的菜,差不多用了一年的时间。”望着眼前水灵翠绿的白菜,黄蜜很难想象在创业之初他们种的菜也曾“千奇百怪”。缺乏铁和钾,菜的颜色就看起来很黄或很白;缺了氮肥,菜就成了细长条。“我们在做试验的时候,附近的一些阿姨经常来我们大棚看,说我们大学生种的菜还不如他们种的。”

2017年底,他们终于种出第一批“能上市”的蔬菜。“我们把外面的菜跟我们的菜一起煮了,然后就让附近阿姨试吃。超过九成的阿姨觉得我们的菜更嫩,水分更足。”据了解,“鱼菜共生”项目共采集水质数据超5100组,实验培育蔬菜品种超220种,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蔬菜的年产量提升了,口感、味道也比普通蔬菜强上许多。

从看起来不像菜到种出来的菜受到好评,谭慧敏三人经历一路波折。2017年,台风“天鸽”将他们的试验大棚掀翻,让他们一年半的成果付诸东流.....来湾区做农民更是遭到了家人的反对,“一开始我们说只是去内地做两、三个月实验,再回香港创业,爸妈都觉得我们只是玩玩。”谭慧敏表示,后来,待的时间越来越久,家人就越来越反对,以为他们在搞传销。“我们三个的爸妈他们都各自来过基地,希望把我们劝回香港。尤其是阿锋妈妈,看过之后觉得我们条件比较艰苦,工作又没什么前景,在回香港的车上就哭了。”谭慧敏回忆道。

创业6年,90后的谭慧敏成了一个新型职业农民的同时,也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如今他们不只希望生产出健康的蔬菜,更希望赋予基地更多的教育意义。“我们会利用这里去进行自然教育的研学,做一些农耕教育或是自然教育的课程。把‘鱼菜共生’跟农耕体验结合在一起,让更多的孩子体验相较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发生的变化。”谭慧敏表示,预计今年9月,这里将会迎来第一批学生。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5)

中国香港青年、新型职业农民谭慧敏。

在他们身上,黄蜜看到了当代青年的拼与闯,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繁华,静下心扎根农村,用科技的力量实现自己心中的农业梦,“他们有了这个想法就去行动,冲劲很足。”黄蜜要把这样的逐梦精神融入歌曲,让孩子们感受到。

童谣新唱《月光光》

融入广府文化 词曲搭配是难点

结束了这趟灵感之旅,黄蜜回到学校。

“月光光,照地堂。虾仔你乖乖瞓落床,听朝阿妈要赶插秧啰...”听着孩子们的歌声,黄蜜有了灵感。“我就想朝农业这个方向出发,由《月光光》引入,先写一下我小时候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然后现在又有哪些新的事物,从中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可对比的东西。”他的眼前又浮现出了为农机事业奋斗一生的罗院士,研究“鱼菜共生”的中国香港青年谭慧敏....他们都在用新的科技改变着现有的劳作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场景。

但除此之外,对黄蜜来说更有难度的是歌词如何与旋律搭配起来。“这是一首粤语童谣,如果你没有掌握到童谣的点,就很容易创作成流行曲。此外,童谣也是民谣。因为儿童年龄小,歌词创作更要朗朗上口。”

要符合儿童的心理,歌词还不能太难。黄蜜明确了自己的创作目标。在某天等待下一节课的时间里,他静静地坐在东山口的河堤旁,想起了罗院士童年插秧的场景,耳边仿佛响起孩童稚嫩的抱怨声:什么时候就可以不用插秧了...就这样一边想一边写,仅四个小时黄蜜就完成了歌词创作。

开篇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月光光》引入,师生问答展现了传统的耕作方式。特别的是,黄蜜还融入了粤剧“数白榄”。“它是传统的说唱,有规定押韵。但粤语是9声,所以它的押韵并不容易。”在创作过程中,也要推敲每个词汇并融入传统的广府文化。

录制歌曲时,黄蜜找来了不同年级的孩子们,“只要他们对音乐感兴趣,不管他们粤语是否发音准确,他们都能在学唱这首粤语童谣中传承粤语文化。”

孤勇者小学生版的歌(比孤勇者还上头)(6)

唱作人黄蜜与孩子们在田间唱起新版《月光光》。

孩子们对黄蜜的创作给予很多灵感,他们的好奇让这首新版《月光光》多了更多童真童趣。虽然时代变了,但同样的月光照着今时今日的地堂。

蓝天白云下,黄蜜和孩子们站在小路中,周围一片稻浪环绕。一阵风拂过,发出沙沙的声响。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孩子左右摆动,眼神清澈明亮。

“旧日的虾仔,如今已长大了,学会了知识归田野,造福老百姓......”

师生合唱的歌声在稻田间响起。

《虾仔大个仔》

(部分)

词/曲:黄蜜

演唱:黄蜜、李浩瑜、陈子璇、

李飞豫、杨沁凝、王冠翔

江宸希、李小凤、刘忞欣

生:老师,老师

《月光光》只歌入边个虾仔长大没啊?

师:虾仔唔单止长大啦,我哋嘅时代

因为科技嘅创新,发生咗好大嘅变化

师:月光光。生:月光光。

师:照地堂。生:照地堂。

师唱:

同样的月光,照亮了村庄

熟悉嘅地堂上已没有细佬哥

同样的月光,照亮了村庄

阿妈不用再怕落雨早起赶插秧

旧日的虾仔,如今已长大了

离开了熟悉的田野入城谋工作

旧日的虾仔,如今已长大了

学会了知识归田野造福老百姓

回想,那天,和妈妈去插田

稻草人在边,看蟋蟀扎扎跳

弯低,个腰,我心中有抱怨

何解不能翘起双手还要等老天

从此,追求,读书,写字

期待有一天 妈妈坐在屋檐前

看风云万变

生数白榄:

一亩田收千斤谷,铁牛耕田人享福

养鱼唔使挖鱼塘,瓜果蔬菜棚中熟

日日都有大西瓜,一年四季有口福

新新科技嚟相助,阿爷翘起个脚仔,禾下乘凉唔使郁

一盅两件去享福,去享福

出品人:戎明昌 刘江涛

监制:王佳

总制片:陈伟斌

策划:危艺 李冠祺

统筹:陈伟斌 陈实 陈成效 胡群芳

编导组:危艺 李冠祺 黄怡婷 陈灿荣

视觉组:陈灿荣 钟锐钧

记者组:李思萌 董晓妍 董淑云

编辑组:杨赠玉 杜银龙 曾甜宇 张明悦 陈静媛

创意组:创意互动部

出品单位:南方报业传媒集团 南方都市报 N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