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市图景
- 经济规模
从2019年GDP数据来看,太原的GDP总量为4028.51亿元,排名全国第57名,而排在56位的正是在我们印象中发展落后的贵州省会贵阳,就连周边好多非省会城市也排在了太原前面,有河北唐山、山东烟台、潍坊、临沂、济宁、河南洛阳、陕西榆林等,更别提和发达的一线城市相比了。
太原基本没有什么明星民营企业,GDP、就业等说到底还是要靠企业带动。仅有的几个大企业基本都是国企,比如太钢、太重、省属煤焦集团等,民营企业活力严重不足,多年前引入的富士康确实给太原的外贸、就业、GDP等数据增色不少,可惜这样的企业少之又少。
太原富士康园区
- 城市面积和建设
太原辖区面积过小,在省会城市里也算最小的几个之一,太榆一体化虽然一直在推进,但毕竟还没实质性的划为一体。城市建设也非常落后,在2013年以前太原的城市建设充其量也就是南方的大乡镇。这些年的跨越式发展,建起了高架桥、快速路,城市面貌有了显著改善,也有了些都市的感觉,可惜地铁到现在也还没正式开通运营。所有这些要与一线城市大范围的快速路、立交桥、超大范围的商业街、绿化、地铁、水域景观等比起来确实还是差距较大。
太榆同城化示意图
- 城市人口规模
太原人口少,也就四百四十万,在全国城市人口排名中排到了120多名,与一线城市动辄上千万的数量相比简直差距过大。没有足够的人口数量支撑,在城市竞争中劳动力、智力、消费力和发展后劲等各方面都会缺乏竞争力。而且还存在年轻人和高端人才的年年流失问题,走出去能在一线城市立足的很少还有想回太原发展的。
- 营商环境
说到营商环境,山西自上而下的重商氛围还没形成,同时也让我想到了前几年发生的塌方式腐败。在知乎、贴吧等网络论坛里太原网友们谈的最多的就是,身边经历的办事,很少有不是靠关系办成的,送钱送礼是每个人脑子里的常识,是支配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不会搞关系、送礼的人会被看作是“不会来事”的“生瓜蛋子”,会被当成智力不健全、情商不高。社会氛围的影响导致投机专营的企业和人士得利,包括职场上潜心钻研业务的人员也偏少,请客、送礼、拍领导马屁成了职场“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虽然现在省里重视营商环境的改变,但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的。
相比南方一线城市的营商环境相距甚远,比如:上海推出的“一网通办”服务,企业和群众只要进一扇门,就能办成不同领域的事项;深圳的“开办企业一窗通”,开办企业的时候在一个窗口就可以“通办”多项业务,开办环节由4个减为3个,最多只要4个工作日;广州则推动“人工智能 机器人”商事登记全覆盖,“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实现商事登记“网上办、就近办、即时办”;成都的“口头申报、当场取照”;杭州的“政务数据归集共享”;南京实行的“三十证合一、一照一码”等等。一线城市所有的这些都是围绕企业便利高效开展的具体营商环境的优化举措,也收到了积极的成效,我们太原为何不能也及时跟进呢?
营商环境不在宣传,身处其中的企业和经营者们可谓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当有天太原的经济活力、创业激情被激发出来了,那肯定是营商环境适合了他们的生存发展,反之亦然。
- 高校教育资源
在太原的大小高校包括大专有40左右,但“双一流”“211”的只有一所,985没有一所,在全国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这两年省里加大了对山大、太原理工大、中北三所大学的扶持力度,希望再过若干年能发展起来。
山西大学校门
太原缺少优秀的高校,太原要发展人才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就会受到优秀专业人才的制约。优秀的人才选择留在太原的动力也不足,更别说走出去的人才了。
而一线城市的教育资源和对教育资源的重视程度尤为突出。北上广深汇聚了全国最优势的高校教育资源,目前全国的高等院校一共2688所,超过35%的高校分布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比如武汉就有83所普通高校,仅本科高校就有46所,其教育资源丰富程度可见一斑。其它城市也都在打造自己的优质教育资源,因为教育影响着这个城市的未来。
- 人文软实力
山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太原也是有25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可缺少包装和推广,导致明星级别的人文环境软实力较弱。比如说起西安就能想到兵马俑、古城墙,说到长沙就能联想到橘子洲毛泽东和马王堆,而武汉有国立武汉大学的樱花,杭州的西湖,深圳的创业公司、互联网大佬、一个老人画了一个圈,重庆的火锅。而到了太原会让他们想到啥?晋祠?晋剧?晋阳湖?太原古县城?柳巷?老陈醋?好像都不错,可又没让人特别向往,这就需要我们今后着力打造推广,明星级别的地方特色景点、文化、美食等招牌,以提升我们太原的软实力。
晋祠
说了这么多,并非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只是希望我们山西人太原人,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更能明确前进的方向,有朝一日也能屹立在时代的潮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