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鸶白鹤牛背站,乌龟团鱼爬河滩, 船到码头快下岸,今夜夫妻共枕眠……”嘉陵江纤夫们的号子声如雷震天,由远及近,时高时低,不时在耳畔回响。

弘扬工匠精神做新时代劳动者(谁来唱响船工号子)(1)

耿跃升讲述船工号子的故事

屹立在嘉陵江边的纤夫雕塑,把人们的记忆拉回从前。纤夫们喊着嘹亮的号子,把绸都的山货跟丝绸带到大江南北,又把五湖四海的物品带回果城。

船工号子 唱了56年至今难忘

“回望当年在嘉陵江上当纤夫、喊号子的日子, 感觉就在昨天一样。”11月18日下午, 记者来到高坪区青居镇明光村, 在市级非遗项目———嘉陵江中游船工号子传承人耿跃升家的院子里, 听他讲述嘉陵江上纤夫们和船工号子的故事。

今年73岁的耿跃升,17岁时开始接触船工号子, 至今已有56年。“当年我拜在师父曾增祥(音)门下,他是我们那艘船上的组长。师父喊号子累了就让我接着喊,耳濡目染,我慢慢学会了不少号子,这些至今我还记得。”耿跃升说,船工号子是船工们在劳动时配合用力自然发出的呼喊吆喝声,起着齐心协力、协调动作、鼓舞士气和调剂情绪的作用。

虽然如今年事已高, 但耿跃升在平时干活或搬重物时,为了掌握节奏,仍会随口喊上几句。讲到此,耿跃升说唱就唱:“嘉陵江上啊,求碗饭哦。身背纤索哦,走广元。要问路程哟, 有多远呐, 祖祖辈辈走不完……” 这质朴嘹亮的号子声记录着嘉陵江上纤夫们的生活点滴, 成为那个年代鲜明的印记。

唱词自由 根据兴致和心情而变化

嘉陵江船工号子曲调、节奏相对固定,但每种号子的唱词内容则大多根据船工当时的兴致和心情而自由变化。这些唱词或取自山歌、或用小调词、或用剧中语、或用戏曲、或即兴创造,灵活多变,自由随性。

船工号子来自生活,而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语言更是包罗万象,因此,嘉陵江船工号子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生动。船夫看见什么、想起什么,灵机一动就出来了,如“看见花,就说花,张家妹子爱戴花, 收收拾拾回娘家……” 信手拈来,非常灵活。

“此外,根据水势和拉船的节奏,船工号子分为很多种类,例如平水号子、爬滩号子、抓抓号子等。”耿跃升说,船工号子的唱词多样,通俗易懂,见山唱山,见水唱水。“穿过浪啰,爬险滩啰,祖祖辈辈,浪里转哟,身如弓哟,背朝天啰,脚蹬在头,手爬沙哟,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喂,哟吼吼……”耿跃升说:“这是一段平水号子, 有些江段的嘉陵江水比较平缓,所以船一般不需要拉,只需顺水而下,所以平水号子大多舒缓轻快。”

亟待传承 船工号子面临消失的危机

机械船出现前, 所有的大小船只都依靠人力运输, 纤夫们拉船非常辛苦,面贴岩石沙泥,背负炎炎烈日,纤绳深入肩骨,出卖血汗只为养家糊口。“如今,随着工业的发展,轮船越来越多,原始的人力劳动逐渐被淘汰。现在,嘉陵江上已听不到船工号子了。老一辈会喊的已经喊不动, 年轻一代又不愿学, 船工号子正面临消失的危机。”作为船工号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耿跃升不禁有些怅然若失。

耿跃升表示,近几年,尽管政府和相关的文化机构做了许多措施和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船工号子,但如果没人愿意学习并继承它,仅靠一些保护措施和制度是远远不够的。“保护非遗不单是它的技艺本身, 而且还包括非遗背后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寻找和培训下一代传承人,将非遗传下去,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如果有人愿意学,我一定倾囊相授。”

对于船工号子, 耿跃升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这项非遗的传承中, 将嘉陵江号子以及老一辈船工不畏辛劳坚毅执著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

作者单位:南充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