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1)

今天来说说“思维定势”。

抖音上,我转发了白涛老师的一个视频,做了一个投票,如下: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2)

结果有一半以上的人都选错了(如图) ,看到动滑轮直接条件反射选了“一半”。动滑轮本质上是变种的杠杆,杠杆要么费距离省力,要么省距离费力(上帝是公平的)。而此动滑轮非彼动滑轮,我们一般学习的动滚轮连接物体,本质为费距离省力,这里的动滚轮连接的施力物,情况就不一样了。设手移动距离为x,则砝码上升距离为2x,手做功等于砝码的重力势能增加量,所以F·x=G·2x,所以F=2G(即手拉力是砝码重量的两倍),所以这个动滑轮却成了省距离费力。

这个题抖音著名博主“韶华”也转发了,不过他的评论区都炸了: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3)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4)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5)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6)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7)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8)

著名物理科普博主“严伯钧”还特地来声援他:

打破思维定势的例子(思维定势有多可怕)(9)

某种程度上,这个题也炸出了不少“九漏鱼”。不过,很多人是觉得题简单,直接秒选,如果多给他几秒钟,认清了情况也能选对。当然我们并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很好的科学和学习素养。不过这反应出什么?这反映出我们往往因为固有的思维定势,导致我们缺乏足够的思考,而错过真理。

在学习中“思维定势”确实害人不浅,影响了我们正确的判断。我们在学习中是学会了很多方法,但我们若遇到题就只是按方法去套,而不思考方法的适用性,不甑别类似方法的区别,那我们学到的只是“术”而不是“功”。我们需要的是解题功力而不是解题技术。

就像练武时虽有繁多的招式,但若没有内力,就不能形成武功。比如很多学生虽然运算能力不错,但因为缺乏足够的思考,而解题方向跑偏,在错误的解题赛道上越行越远,不能形成有效的解题能力。

做题若不思考,那题目带给了你什么,把你训练成做题机器吗?通过题目培养思维才是重点。“我终于做完了”和“我终于想通了”,这两种声音意义完全是不一样的。

作为老师,什么学生会让我觉得有潜力?

我认为懂得思考,懂得提问的学生,特别是能提出启发性问题的学生会让我大为称赞(在前面文章——数学我们需要“先想后算”中曾提到过这一点)。因为在数学中好奇心和思考是比较珍贵的数学品质,而这些都伴随提问被表现出来。有敏锐的好奇心才能在看似没问题的地方捕捉到问题,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而思考能让自己对捕捉到的问题进行探究,发现数学的奥妙。

比如以下问题:

“为什么分母不能为零?”

“为什么向量的数量积满足分配率?”

“虚数既然是假想的数,那它的提出有什么现实意义?”

……

能问这样问题的学生才是真正的数学苗子,他计算做题可能不如别人,但他会思考,有好奇心,会在学习过程中提炼出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矛盾,这才是稀缺的数学品格。一个学生若能在数学的普遍现象中找到背后的根源,这才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希望我们学数学是因为我们爱数学。

因为往往是对数学热爱、感兴趣的人,才能在数学中提出疑问。然而很多人,他们学数学就是为了不学数学,若不是为了高考,他们也不会逼自己学数学,他们大学会选一个没有数学的专业,让自己远离这块“硬骨头”。

引导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乐于思考的习惯。若一个一直不问问题的学生,突然问我问题,我一般不会马上解答而是先给予他称赞(让提问的举动被肯定,希望学生保持下去)。现在很多学生深陷刷题的苦海,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题。这样的境况下,数学的初心大多已缺失,思维的塑造也被压制。虽然我们的学习最终是要面对考试,但完全修炼应试技巧而忽略思维塑造却会让我们走向极端。徒有解题技术但缺乏创造力,遇到新颖的题目即使简单也会束手无策(今年全国甲卷数列题就是一个例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懂得思考,不然我们真会被思维定势所蒙蔽而错失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