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列成分因其包含的词语比较多,常会引发语病,考生容易顾此失彼。下面我们通过典型例子来具体分析。

辨析语病(辨析由并列成分引发的三种语病)(1)

典型病例

例1 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 ”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例2 《一本好书》开播后,许多作家、学者、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阅读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学作品经典诵读的行列。

例3 受飓风“迈克尔”影响,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有可能会出现致命风暴潮,强降雨将带来洪水,甚至引发房屋重大毁损、道路堵塞等现象。

辩证析因

例1中的“推动‘互联网 ’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存在动宾搭配不当。“推动”可以与“发展”搭配,却不能和“收益”搭配。例2中的“留学生吟诵社”并不属于“阅读爱好者”,不能和前面的成分并列。例3中“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存在歧义,可以理解为“墨西哥的部分地区”和“美国的部分地区”;还可以理解为“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

症候论治

并列成分可以引发搭配不当,往往是谓语动词与并列成分中的某一词语搭配,而与另一词语不搭配,此类错误极具迷惑性。解决这类语病,首先要找出与并列成分搭配的谓语动词,圈定两者的动宾关系;然后再将谓语动词与并列成分中的词语逐一搭配,分析其搭配是否恰当。

句中若出现三个或者以上看似并列的关系,要检查是否存在并列不当。这些词语可能存在先后、主次、轻重等关系,那就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排列这些词语;这些词语之间还有可能存在种属、交叉、重复等关系,那么这些词语就不能构成并列关系;还可能是与并列词语相照应的成分有顺序上的问题,这些照应成分应与并列词语的先后顺序相符合。

并列成分所引发的语病类型中,句子歧义的辨析较有难度。歧义从语义学的角度来看属于语法上的歧义,是由句子内部结构层次的不同而引发的。解决这类语病,要求我们注意划分句子的结构层次,将定语和中心词的关系梳理清楚,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结

并列成分引发的语病看似简单,实则繁复多变。一要关注句中包含的“和”“与”“以及”等句子成分;二要弄清并列成分的词语之间是否有重合的部分;三要分析并列词语的前后两组是否有照应;四是并列词语在句中作定语时,要注意划分句子的结构关系,理清句子的多重含义。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