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图集
扩音器、飙高音 广场舞音乐“震耳朵”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公园等公共场所仍存在音响声音过大扰民现象;专家建议可挖掘室内空间资源
7月28日晚,朝阳路南侧的北岸商业广场,市民聚集跳广场舞,临街居民反映音响声音大。
7月28日傍晚,常营公园,有游客设置大音响和投影屏幕,露天K歌。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张璐
《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提出重点治理公共卫生、公共场所秩序、交通出行、社区生活、旅游、网络电信等六个领域的不文明行为。新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向不文明说不”,关注身边的不文明行为。
在公共场所秩序方面,条例提出重点治理“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娱乐、健身时使用音响设备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等不文明行为。记者近日探访发现,无论是小区周边公共场所还是公园,音响声音过大扰民的现象仍然存在。
探访1
商业广场舞曲声音大 临街居住老人睡不着
李女士家住京烟宿舍小区,每天晚上,小区对面公共区域的广场舞音响声都很大,让她感到困扰。“家里老人休息得早,经常被音乐吵得睡不着觉。”
李女士所说的公共区域是朝阳路南侧的北岸商业广场,记者实地探访发现,这里每天晚上至少有4、5个文艺团体聚集,交际舞、广场舞、水兵舞的音浪一波盖过一波。时间过9点半,咚咚的音乐仍然响个不停。
“有的时候声音特别大,都震耳朵。”附近华龙美树小区北门的保安告诉记者。一些居民反映,夏天大家都开着窗户,朝阳路两侧几栋楼的居民听到的声音格外大。
除了拉着音响来跳舞,广场上还有两拨儿人用车载电脑播放音乐唱歌唱戏。一位拿着麦克风飙完高音的先生说,他们不对外人开放,“就是几个爱好唱歌的朋友凑在一起玩玩。”
针对李女士反映的问题,记者咨询了三间房地区城管执法队。一位工作人员称,曾有市民向12345热线反映过北岸商业广场夜晚噪音问题,但唱歌跳舞是自发组织的娱乐活动,不属于经营活动且不收费,所以他们只能到现场商量劝说,没法处罚。“听劝的会小声点,不听的我们也没有办法。”
这位工作人员称,城管管的是饭店音响噪音扰民、夜间施工噪音扰民。如果噪音过大,居民可以报警。“不过之前派出所也去过那里,没招儿。”
探访2
公园里2元飙歌一首 部分游客盼幽静环境
7月28日晚7点半,记者来到常营公园,刚进南门,就听到鼓点强劲的音乐声。记者循声前往,看到西侧草坪上放着一个大音响,两位游客正热情高涨地唱歌。一块幕布挂在三轮车上,投屏、灯球、点歌器一应俱全,俨然一个露天卡拉OK现场。一位大姐介绍,唱歌只需2元一首。
“每次跑步经过这里都觉得好吵。”经常来夜跑的田小姐表示,她赞同大爷大妈在公园唱歌自娱自乐,但希望他们也能顾及他人感受,不使用话筒并调小伴奏音量。
针对噪音问题,常营公园一位工作人员称,这里属于郊野公园,园方无法管理游园者,公众觉得受到干扰只能报警。“前一阵子有住得离公园近的居民,孩子要考试复习(觉得被打扰),就报了警。”
在兴隆公园记者看到,有一些文艺团体在此锻炼,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舞丝带,都是用扩音器大声外放音乐。记者使用手机分贝仪App测试,显示部分声音超过80分贝。
对于公园的“音乐声”,游客观点不一。一位中年游客表示,自己并不介意公园的声响,“这属于群众娱乐活动,大家唱歌跳舞挺有气势,我觉得这给公园带来了一些生气。”也有游客认为,部分活动声音过大,离老远就能听见,影响了公园幽静的氛围。
在市公园管理中心网站的“互动交流”板块,也有市民反映公园噪音大的问题。有网友此前反映九棵树漫春园公园常年有露天卡拉OK摆摊,每天晚上7点唱到半夜产生噪音扰民,但“警察称摆摊的都是老人,最多劝离”。
■ 应对
有景区推出“限噪令”“无噪音日”
2017年发布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提出,针对近年来,投诉较多的广场舞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群众性娱乐文化活动,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加强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公共场所群众性娱乐文化活动的管理。
根据《北京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办法》,在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组织娱乐、集会等活动,应当控制音量,使用音响器材产生噪声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由公安部门进行处罚。公安部门给予警告后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记者注意到,近几年北京多个公园明确禁止大音响入园,引入“无噪音日”等“降噪”措施,希望降低噪音对古建和鸟类活动的影响,还给游客一个安静的游园环境。
2013年,景山公园对园内合唱团体、群众舞队提出噪音限制在90分贝以下的“限噪令”,超标10次将劝退出公园。2014年,景山和北海两家公园曾设置“无噪音日”,要求活动的团体或个人产生的音量不超过55分贝。2016年,天坛开始实行分区管理,要求游客在核心文保区、主要干道等不进行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今年7月,天坛又建议影响到他人正常游览的合唱活动移步到西北外坛,同时要求音量控制在70分贝内。
2017年,紫竹院公园安装了11处噪音监测点位。今年6月,陶然亭公园门区开辟游客大音响存放固定区域,做好游客解释工作,同时加强园内巡视,成立“不文明专项检查组”每日通过监控与实地检查方式对活动团体不文明行为进行督查。
其他城市也对“噪音扰民”问题进行了探索。近日,宁波在广场内安装太阳能噪音监测仪,随时监测音量,达到峰值时会鸣叫警示,声音分贝也会实时显示在屏幕上,提醒“舞民”音量已超标。据当地媒体报道,民警给跳舞居民科普几次后,大家自觉性明显提升,噪音扰民投诉比例大为下降。
■ 观点
降噪不能“一刀切” 可视环境设分贝要求
北京社科院文化所(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镭认为,公园本身有服务功能,降噪不能“一刀切”,不同的公园可以设置不同的分贝要求。
“比如,历史遗迹古迹公园里,文艺团体不应在古建附近、交通要道、人流密集区域排练,工作人员应引导他们到空旷偏僻的区域。普通的城市公园和郊野公园里,如果文艺团体在空旷偏僻的区域排练,可对声音分贝适当放宽要求。”
陈镭同时建议把部分排练需求转移到室内场所,挖掘室内公共文化空间资源,打通街道各社区文化场所,实现共享,通过网络平台合理匹配需求和设施资源。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所所长李金晨表示,种植植物可以起到屏障作用,阻碍声音传播。城市公共空间尤其是公园可以考虑通过设置特定区域,种植特定植物实现降噪,引导文艺爱好者在特定区域唱歌跳舞。“不同植物对不同声音频段的降噪效果有差异,比如针叶植物对中低频降噪效果好,阔叶类对高频降噪效果好,另外,植物的体量和密度越大效果越好。”(记者 张璐)
责任编辑: 尹世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