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汀
图片来自网络
身处齐国故地,颇受齐文化的熏陶,倍感由衷的亲切与骄傲。且不说那“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冠的正史篇章,只就一些妙趣横生、流传千古的典故逸趣,就令人感喟不已。
人们常说的歇后语或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从齐国的缔造者和创始人——姜尚说起的。
姜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东海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其祖先曾受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故以封地为姓,人称吕尚,又称吕望,或姜太公。“太公八十遇文王”,被拜为军师,称之为“尚父”,亦称“太公望”。后用为典故,表示有才能的人,时来运转,得被重用。文王死后,太公继续辅佐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齐侯,成为齐国的第一代国君。《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于齐,齐为大国。”这就是齐国始祖姜太公。
不过,“太公钓鱼”,是发生在封齐侯之前的事。元人《武王伐纣平话》记述:姜尚“直钩钓渭水(今陕西宝鸡附近)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文王见他超俗不凡,奉为“尚父”,或“师尚父”。因此,就有了“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说法。后来或作为歇后语,或作为成语分开来说,都比喻完全自愿,毫不勉强的意思。明代叶良表《分金记·强徒夺节》:“自古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不愿,怎强得他?”
关于姜太公的身世和经历,《史记 齐太公世家》记载:“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gan遇合)周西伯(文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梁甫吟》有一段形象的概述:“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可见,姜太公就是一个少时家贫,大半辈子在穷困中度过的“寻常人”。据说他五十岁在棘津(今河南延津县)卖过饭,七十岁在殷商都城朝歌(今河南汲县)屠过牛,八十岁到渭水直钩垂钓,又十年“广张三千六百钓”,才辅佐周文王。真是“大贤虎变愚不测”啊!
不过,姜太公大半生穷困潦倒,命运多舛。他的妻子马氏受不了生活的煎熬,就离他而去了。待到姜太公被封为齐侯,前呼后拥地赶赴齐国时,路遇一个妇女跪在马前啼哭。太公一看,正是他的前妻马氏。马氏叩头请求恢复夫妻关系。太公让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让马氏收起来。这怎么可能呢?太公说:“像你那样离去,还能恢复关系,那么泼出去的水也能收回了。”这就是“覆水难收”的典故。
后来还有类似的传说,有一出戏叫《马前泼水》,戏的情节类似,不过,是讲的汉代人家贫好学而后成名的朱买臣休妻的故事。
“覆水难收”,也叫“覆水不收”或“反水不收”。《后汉书·光武帝纪》:“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唐李白《白头吟》诗云:“覆水再收岂满怀,弃妾一去难重回。”又有《妾薄命》诗云:“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再收。”这大概都出自姜太公的故事吧。
作者简介:马汀,生于1933年10月,淄博市张店区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师大)中文系。从1960年起先后在淄博六中、十一中任语文教师。淄博市首批获得中学高级教师职称的教师。先后发表教学论文、散文、诗歌等200余篇,个人先后出版散文集《杂记与漫谈》《打磨子轶事》《农民杨玉宽》《晚霞集》《牵手集》《冬天里的收获》等。
壹点号山东创作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