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一词,最早于西晋传入日本,于近代传回中国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这个词最早见于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消防”一词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密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代消防到现代消防过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代消防到现代消防过程(我国古代消防发展简史)

古代消防到现代消防过程

“消防”一词,最早于西晋传入日本,于近代传回中国。在江户时代开始出现这个词。最早见于武州新仓郡的《王人帐前书》,有“发生火灾时,村中的‘消防’就赶到”的记载。到明治初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消防”一词开始普及。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汉字早在西晋太康五年(284年)就开始传入日本。“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消防”一词的出现,充分反应了当时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密切。

我国古代便有消防了概念,官府中设置了掌管火事的部门。早在黄帝时期(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就设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安排国计民生时,就明确提出要有节制地使用火,以防范火灾,为此,黄帝还设置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官员,称为“火政”。到周朝时称司烜、司耀,司烜的职责就是在城中用木槌敲铃,以提醒人们注意防火,这也是更夫喊火烛的由来(“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春秋时期(鲁襄公九年,公元前562年),就有乐喜(乐氏,名喜,字子罕),在宋平公(公元前575年—公元前532年)时任司城,位列六卿。“组织队伍从事灭火战斗,不过,这种队伍是临时性的,随着火灾风险(主要是气候变化)的消除,队伍就不存在了。(秋冬季节天干物燥,是火灾的多发期)而到了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则出现了我国最早的消防工具: 水袋和水囊。

“水袋”是用马或牛的皮做成的,袋口扎紧后可以装三四百斤水,插进一根打通的竹子,水就可以通过这根竹子流出来,出现火险时,就由三五个壮丁抓着竹子借助袋口,向着火点注水。

“水囊”用猪或牛的膀胱做成,里面装满水。发生火灾时,把水囊扔到着火点上,水囊破裂后进行灭火,类似于现代消防中的投掷式灭火球。

随着对消防的逐渐重视,慢慢出现了专职消防队伍。宋朝(960年-1279年)称军巡铺,这也是中国最早意义上的专职消防队。宋仁宗(1022年)即位制定了严密的防火措施,挑选精干军士,建立军巡铺。这也是全世界最早,也是我国最早的专职消防部队,创建至今已有逾千年的历史,其组织之严密,器械之众多,制度之完善,在世界消防史上史无前例。

军巡铺的职责,既在灭火,又在防火。当时“京都禁火甚严”,时至夜半,不论官宦、百姓均须定时熄灯,不得违逆。夜间,巡铺兵士走街串巷,监督火禁的执行情况。如有夜间祭奠死亡者,均须在子夜以后进行,且要事先报告军巡铺,使铺兵记录在案,以免误将祭祀烧纸钱当作火警,在城内引起惊恐混乱。

军巡铺各司其职,各支部队配合密切。有的警戒维持秩序;有的负责救护,安置受伤居民;有的抢救财产;有的负责运水灭火,各项工作有条不紊。

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欠缺,军巡铺缺乏强力拆卸工具和远程射水工具,灭火手段有诸多不足,因此不得不深入基层,就近灭火,以便缩短反应时间,间接提高灭火效率。这是当时科技水平不足导致的特殊组织管理方式。

从元、明、清到中华民国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火灾也随之增加,消防治理、消防技术、消防装备人员等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数千年的人类历史证明,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愈发展,防范和治理火灾的消防工作愈显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