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近日新发的疫情使得安徽六安牵动人心。关于这座城市名的读音,也引发了一轮热议。在央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的多档新闻节目中,严于信、朱广权等主播将六安读作“Liù ān”,5月15日、16日的《新闻联播》的配音也选用了这个读音。而在安徽卫视、北京卫视和山东卫视等卫视新闻节目中,主播们的读音则是“Lù ān”。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六安的“六”,到底应该读lù,还是读liù?到底谁读错了?读错的播音员该不该扣钱?

但依据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六”确实就只有(Liù)这一个读音了。这样看,读liu的主播似乎没有错,或者说至少不用担心被扣钱。但是,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5月19日,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对外回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20》中,六安市拼音为“Lu’an Shi”。这也给闹的沸沸扬扬的“六安”之“六”的读音,画上一个一锤定音的句号。5月20日,《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国家民政部区划地名司的回复非常权威,但如果最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不将这个六安的“Lu”的读音恢复,这个读音的争议以后恐怕还是无法绝对避免。”

换偏旁识字的思维导图(文化观察⑨六安的)(1)

“六安”的“六”字读音是“热搜体” 让播音员困扰

其实,关于“六安”的“六”的读音,这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对这个稍不注意就会念成热搜的字,一向让播音员头疼。著名主播康辉在他的书《平均分》中,曾提及“六安”的读音确实让播音员困扰。

早在2016年 4月27日,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一则新闻报道中,主播郭志坚将安徽“六安”的“六”读作了Liù。随后许多网友纷纷指出,郭志坚的读法是错的,“六安”的“六”应读Lù。4月28日,郭志坚发微博回应自己没有错:“谢谢广大观众对’六安’地名发音的关注。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发音书写的唯一依据是经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的字典,相信大家一看就明白了。”在微博后附上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相关页码的照片,照片显示“六”在该词典中只收录Liù这个读音。

据查证,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6版中,“六”确实都只收一个读音liù。而在此前的第1、2、3、4版中,均有为“六安”的“Lù”的注音。这种改变,在黄安靖看来,正是争议所起的根源。“一般的普通语言工作者,包括编辑、记者、播音员在遇到读音时,会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纂,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很自然的。既然在这个词典中,只注明了Liù一个读音,那么也就必然会导致像包括央视主持人郭志坚这样的语言使用工作者,认为“六”字在用作地名时也读Liù。 于是,争议就产生了。”

《现代汉语词典》从第五版到第七版 取消了“Lù”的发音

既然在此前四个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收有“六安”词条,给“六”注的音是Lù。为何到2005年出版第5版,2012年出版第6版,均没收录注音为Lù的“六安”词条?

据黄安靖介绍,曾有媒体针对这件事打电话给《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组,有关人员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疏漏,当时正在编纂中的第7版会收“六安”,“六”将补上注Lù这个音。“遗憾的是,2016年《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出版,还是没有补上。并且,有相关学者在权威刊物上发表一篇文章做了相应说明。这篇文章依据古今音变规律,证明“六”的读音Lù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所以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不再收这个音。”黄安靖说。

对于“‘六’的读音Lù已经在普通话中消失”这个观点,黄安靖并不认同,“要证明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六”字的Lù这个音消没消失,最有效的方式是找人读一读,特别是要找安徽六安当地人读一读。自从争议发生以后,安徽人,更多的是六安人,纷纷表态:他们读Lù。这已经充分证明“六”字Lù音还存在,根本没消失。”

地名读音 应遵循“名从主人”的语言学原则

建议重新收录“六安”这一词条,并将“六”注Lù音

现在人口大流动,普通话的读音确实对当地人的传统读音有冲击。但黄安靖认为,“虽然现代汉语会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但是一个地方的地名读音,不应轻易更改之,正如不能轻易更改一个人的姓名一样。尤其是,对于依然在鲜活使用着的读音,比如被六安当地依然在普遍使用的lu读音,不应该轻易改动。

地名、人名的读音,不能跟其他词语的普通话读音完全一样对待。而是遵循一个语言学的共识:“名从主人”。 就是说,地名、姓氏的读音,应该尊重“当地人”或“当事人”的习惯,按最接近当地方言的音读,这些音也大都源于其古代读音。换句话说,就是把这些还带有“方言色彩”的读音,吸收进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把它们当作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成分。”

黄安靖还提到,任何工具书都不是绝对万能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甚至会出现错误。如果所查问题正好碰上工具书的缺陷或错误,怎么办?所以,查工具书不能只查一种,要多查几种,要进行多方面比较。《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权威语文类工具书,都给“六安”的“六”注过音,注的都是Lù。《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由国家主管地名工作的民政部组织编写,“六安”的“六”注的也是Lù这个音。仅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依据,遇到问题只查这一种工具书,出现失误是难以避免的。

黄安靖说,“六安”这个地名的读法,当地人依然读Lù。而且其他大型词典包括《辞海》等,都还标注了Lù音。按照“名从主人”的做法,六安的六应该读Lù。“我们也希望,《现代汉语词典》在下一版本中,重新收录“六安”这一词条,并将“六”注Lù音。否则的话,很多跟语言打交道比较多的工作者,还会以《现代汉语词典》为准,认为六安的六读成Liù。争议还会继续。”

换偏旁识字的思维导图(文化观察⑨六安的)(2)

为一地留一音“六安”的读音并不是孤例

由于人口的流动、普通话的大力推广等等原因,地名中的特殊读音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势必有人按普通话中的一般读音去读。如果读的人多了,地名中的特殊读音也是可以改读的。比如广西的“百色”,其“百”过去一直读bó,现在读bǎi。不过,改读的情况很少见。“六安”的“六”,不排除有人读liù,但当地人大都倾向读lù,远没有到改读的程度。六安市民政局地名规划科相关人员就曾表示,“六安”的“六”读lù在当地没有异议。那么,何必非要改呢?

“六安”的读音,不仅仅是一个字的事情,还涉及到一批字。黄安靖提到,除了“六安”以外,全国还有许多地名都依据“名从主人”的原则,按最接近当地方言的音读,这些音也大都源于其古代读音。如山东“东阿”的“阿”读ē,不读ā;河北“蔚县”的“蔚”读yù,不读wèi;湖北“黄陂”的“陂”读pí,不读bēi;安徽“蚌埠”的“蚌”读bèng,不读bàng;浙江“台州”的“台”读tāi,不读tái;广东“番禺”的“番”读pān,不读fān;浙江“丽水”中的“丽”读l í,不读lì,等等,为一地留一音,并不鲜见。

读音是当地人的“乡音”,凝聚着当地人的“乡情”,背后也是凝聚着深厚的历史。六安历史悠久,自战国时便存在 Lù 的古音,地名是以 " 六 "" 六国(录国)"" 六安国 "" 六安州 " 的历史延续而来,无论古音还是民俗传承的方言,都读 Lù 。还有六安网友引经据典,认为“六”在汉代时是皋陶的封地,指水边的高坡,与“陆”字通假,因此有了lù这个读音。

同时,汉武帝设六安国,意思是“六地平安,永不反叛”,这里的“六地”指的是“六(Lù)”这个地方,而不是指“6个地方”。在浸透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土地上,许多地名历史积淀深厚,这种特殊性决定其古音的更改尤须慎重。毕竟当地居民依历史文脉故老相传读出来的才是活的地名、活的语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