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小学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开始接触词语,而读书时最怕的就是背词语和成语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怕呢?因为一个往往有好几个词义要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词有不同词义,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多了解一些关于词义的发展演变是很有好处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会对我们的阅读古文的能力产生很大影响,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如何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如何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如何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我们都知道。我们从小学甚至是更早的时候开始接触词语,而读书时最怕的就是背词语和成语的意思。为什么我们会那么怕呢?因为一个往往有好几个词义要背。这里就涉及到一个词有不同词义,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多了解一些关于词义的发展演变是很有好处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会对我们的阅读古文的能力产生很大影响。

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虽然说我们无法全部确认词的最原始的意义以及它产生的根源,但是,我们可以掌握有语言文字材料证明的本义。而所谓的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思,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我们都知道《说文解字》是东汉人许慎的一本讲本义的书。他讲本义的方法主要是分析字形,而从造字方法来看,象形最能反映本义。因为象形的特点要比甲骨文、金文、篆文、楷书的特点明显一些,多一些。例如:“斤”字是一个象形文字,它的甲骨文写作aA,“a”表示曲柄和斧背,“A”,表示斧刃,这就证明了“斤”的本义是砍伐树木的工具。《孟子.梁患王上》中有个句子“斧斤以时入山林。”这个句子中的“斤”就是它的本义。“目”字的象形为一只眼睛紧挨着一段木头,它的本义是观察,认真仔细地察看。直接引申指的是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思,间接引申是指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即所谓的“展转为他训。”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下面我们来举例分析。

“果”的本义指的是果实。《庄子.逍遥游》:“饲而反,腹犹果然。”“果腹”一词由此而来。由“果实”引申为“成为果实”。《论语.子路》:“言必行,行必果。”“行必果”就是行事一定要实现。“未果,寻病终。”由成为事实又虚幻为副词“果然”“终于”。“果”用作副词,还有表假设的意思。《史记.赵世家》:“是以圣人可以利其固,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黄疏:“果,成也。”两个果字都略等于“假如真的”。

“明”的本义指日月的光亮。《易经》中有句:“日月相摧,而声明焉。”由光亮引申为动词,照亮。《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照临四方明。”王安石“游褒蝉山记》:“火尚足以明也。”引申为形容词,明亮。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又用于抽象意义,明白。《论语.颜渊》:“子张问明。”在“明白”这个意义上,还可以用作动词。《孟子.藤文公上》:“明偏于上”“明”又指人的视力,目力。这也是由“光亮”这个意义引申而来。《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引申为看清楚。《论语.季氏》:“视思明。”又用于抽象意义。诸葛亮《出师表》:“忍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将”较早的意义是扶、扶助。《史记.田叔列传》:“少孤贫,为人将车。”“将车”就是扶着车子前进。又为扶送,护送。《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两百将之。”《庄子.知北游》:“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引申为奉,奉养。《诗经.周颂.我将》:“我将我享,维羊维牛。”又引申为带着。《水经注》中有:“吴将子弟登山。”又为持着,拿着。李白《侠客行》:“将灸啖朱亥,持觞侯赢。”“带着”的意义用于军事,就引申为领率领。《史记.淮阴候列传》:“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用作名词,又引申为将领,将帅。《战国策.赵策三》:“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为赵将。”将作虚词主要有三种用法:副词、连词、介词。《左传.郑伯克段于焉》:“君将若之何?”引申为将近,常指数目的接近。

从上面的例证中我们不难看出,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难但又很有用、很有趣的。我们要“看古观今”发展我们自己。那么,努力学习,打好语言阅读能力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而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则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见微知著。我们在学习中若能以此思维认识来指导学习,那么学习不仅是兴趣无穷的,而且是价值无限的。

循环经济就在你的身边

129班 代玲

在这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起居都因为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逐渐改善。然而,人们生活好了以后,将面临着另一项问题——环保。

中国有句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球。”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一条链条,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也分为多种,其中一种是人与植物之间直接联系的。所谓的循环经济也是从中产生的。食物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所以循环经济也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发展循环经济就从身边事做起。

现象-:方便筷,保正饮食卫生“籍口”下的浪费。

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饭店吃饭。招手让服务生拿来方便筷,美其名曰是为了卫生。其实自己心里清楚,一点儿不卫生。图的是个心理安慰,吃完饭后把筷子扔掉。一摆手走人,谁也不去想小小的筷子上有什么账可算。一份资料显示,目前。国内有三千多家企业生产木制筷子,年消耗林木资源近500万立方米,占全国林木年采伐量的10.5%,最可惜的是一棵生长了20年的大树。仅能制成3000—4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木,其中600万箱出口到国外,更为“亏本”的是,国外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生产一次性筷子,在同样是筷子的韩国,使用的是钢制筷子。目前就是节约资源。在欧美等国家,虽然是用刀叉,却很少使用一次性刀叉。

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已引起有关人士的忧虑,建议我国取消一次性筷子的生产加工。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能做到的就是少使用或者不使用方便筷。

我认为处理这些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建造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国家自然环境和资源,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珍稀动物栖息地,重要自然历史遗迹及重要水源地带划出界限,加以保护的自然地域。这样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的消逝,而且可以保护一定的生态环境。从而让我们在广阔的森林中寻找宝藏。

现象二:过度包装日益泛滥

目前,社会存在着一种日益泛滥的过度包装现象。最典型的莫过于每年八月十五的月饼包装了“月饼越做越小,盒子越做越大。”“几块钱的月饼,上百块钱的包装。”是人们对于过度包装的总结。可对于消费者而言,“再漂亮的盒子,吃完月饼,盒子也就成了垃圾。”

有这样的一组数字能让人理智:平均1000万盒月饼就要耗费400到600棵直径10厘米的树作包装,消耗了大量木材却作为一次性消费品,月饼盒成为垃圾实在可惜。

在2004年11月举行的中国循环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表示,我国将出台相关办法,从2005年开始彻底刹住月饼过度包装现象。

现象三:“一次性用品”污染危害无穷

“用着方便快捷,扔着谦洒痛快。”不少人这样形容“一次性用品。”的确,由于使用便利,不少人越来越难割舍对一次性消费品的依赖。不仅一次性杯子、饭盒司空见惯,甚至一次性的衣物、相机、手机也不断推陈出新。一次性消费品正呈“新潮逐浪高”之势。

然而,在痛快地使用一次性用品时,很少有人去想可能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压力的。有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垃圾放置也接近6.5亿吨,人均每年废旧物资达400公斤。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次性制品造成的。仅北京市,每年扔掉的塑料袋约23亿个,达1.87吨;一次性塑料餐具2.3亿个,达13吨。

更让人揪心的是,由于处理垃圾方式的落后,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危害性放大了许多,填埋是我国处理垃圾的主要方式,塑料在地下埋100年都不会腐烂,这等于宣告填埋垃圾的地方100年无法复耕,如此浪费土地,难以承受。

面对环保与消费的双重需要.我们该如何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

记得小时候上街买东西,大人总是提个篮子。无论是啥,都放在篮子里提回家,根本不要塑料袋,也不存在什么“白色污染”?而在欧洲一些国家,购物索取塑料是要花钱的。因此许多人提个大布袋上超市,宾馆不提供一次性牙刷、牙膏、拖鞋、瓶装洗发水、沐浴液等用品。

借鉴这些成熟的做法,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做到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逐步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为。

空说无用,还得实干,为了祖国,为了世界,为了人类的命运,让我们用额头的汗水去换取人类的美好将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