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美,相信大家不陌生,从小学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到初中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再到高中的《秋兴八首》,杜甫一直给同学们的印象都是“忧国忧民”式的,“沉郁顿挫”也因此成了杜甫的固定标签。诚然,心系家国的情怀值得我们高山仰止,但人生的百般况味更适合我们围炉夜话。让我们在《赠卫八处士》里,体会杜诗展现的人情之美吧。

拟行路难中鲍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在赠卫八处士遇见)(1)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拟行路难中鲍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在赠卫八处士遇见)(2)

《赠卫八处士》是一篇赠别诗,在动乱年代,诗人和故友重逢,一夕相会,又匆匆别离,免不得让人心生感慨,欣喜、温情、怅然、珍重和离别的难舍,都能在这首诗找到多种情感的影子。

开头前两句,有点像聚会开头的寒暄——哎呀,多少年没见了,人入中年,见一面太不容易了: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里的“参”即参宿,其位处西方七宿,商宿即东方七宿的心宿,这两个星宿一东一西,一出一没,汉族民间素有“参商不相见”的说法,以此作喻,正象征着人生旅途聚散匆匆,朋友之间别易聚难。

拟行路难中鲍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在赠卫八处士遇见)(3)

开头两句,现在看来不可思议,但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此经一别音信杳,那是常有的事。所以杜甫才会特别珍惜这次重逢。“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意思就是今夜是算哪个良辰吉日,我们能够在这里借着灯光促膝长谈。

故友重逢,互相的容颜变化我们是最敏感不过的,接下来四句,由容颜变化出发,感慨转深,情感愈烈: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回想我们上一次相见时还是翩翩少年,可现在各已鬓发苍苍,年华老大,怎能不让人心生感慨,聊起一些彼此认识的朋友,本还想“八卦”一下他们近况如何,谁知道他们已“先行一步”,让人唏嘘不已,再叹重逢之不易。

拟行路难中鲍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在赠卫八处士遇见)(4)

从“焉知二十载”开始,诗人开始描写主人家的热情款待,不论是“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的彬彬有礼,还是“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家常饭食,再或是“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的主客畅饮,皆款款道来,流露出一种真挚感人的情谊。

我们知道,杜甫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但这首诗显然和杜甫沉郁顿挫的诗作有所区别,其风格上更接近朴实无华的汉魏古诗。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行行重行行》)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青青陵上柏》)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往事随风,人生如梦,普世情感在诗歌中总是不期而遇。

也有人认为,这首诗体现的不是一种向外的具有普世意识的沉郁顿挫,而是一种向内的沉郁顿挫。本来,久别重逢是一件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但在作者笔下,除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能看到几分激动外,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感伤。为什么呢?这一次相聚让诗人得知自己的故友已去世过半,世事无常之感油然而生,虽然主人的“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给诗人以幸福的微醺,但“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又不得不把人从温馨拉回到冷冰冰的现实:战火仍频,民不聊生,人生无常,聚散匆匆。一切,都令人顿生悲凉。

拟行路难中鲍照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在赠卫八处士遇见)(5)

愈是简单真挚的情感,愈是能直击人的内心,毕竟我们不一定有忧国伤时的博爱情怀,但一定经历过普通人的离合悲欢,文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触发一个人的“共情”。大抵这就是此诗丝毫不输杜甫七律的原因吧。

世事沧桑离我们太远,但这并不意味我们就不能找寻生命中的刻骨铭心。

关于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讨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