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好风景(好风景换来了新)(1)

好风景换来了新“钱景”

成都崇州: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5月的崇州,麦浪翻滚,满目金黄。在这里,不仅有诗画田园的好风光,也激荡着乡村振兴的铿锵鼓点,作为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的首提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转化实践正在崇州方兴未艾。

回溯过去五年发展,崇州通过生态载体溢价、生态产业开发、生态资本收益等模式,探索构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一批经典做法:以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为特色的道明竹艺村、拥有“川派盆景第一村”美誉的观胜严家弯湾、在朋友圈红极一时的网红打卡点——鲜道·幸福里……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是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的现实路径。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试点过程中,崇州市围绕“优本底—估价值—拓路径—强支撑”这一主线,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努力使“绿水青山”颜值更高,让“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正是一年好风景(好风景换来了新)(2)

严家弯湾小河湾。

擦亮生态底色

生态资源变现赋能

每逢周末,严家弯湾会迎来一批踏青郊游的游客,林木葱郁,绿水绕村,一栋栋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置身于山水田园间。坐拥林盘资源,严家弯湾绿色资源禀赋优势突出,如何实现从普通村落向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村落发展的核心在于对生态价值的转换。2016年,严家弯湾开启了林盘整治工作,村民的居住环境有了显著提升。“在2020年后,我们开始探索生态颜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崇州观胜镇镇长陈翔宇告诉记者。

生态资源如何衡量价值?在国内,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核算绿水青山的主要指标,能够衡量生态环境保护效果和绩效。在此基础上,崇州探索建立了川西林盘GEP核算指标体系,为生态价值的实现提供量化标准。

通过川西林盘GEP核算体系,严家弯湾将核算成果作价475.2万元入股严家弯湾景区运营管理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占股48%,同时还打造了GEP生态品牌,推动文旅项目持续落地。

依托严家弯湾生态品牌效应,围绕生态文创、乡村旅游、盆景产业3大产业培育延伸,以生态价值撬动超5亿元企业投资,兴建了“路之·弯湾里”“路之·小河湾”等精品项目,打造了160亩沉浸式“又见稻香·亲子田园”,引进成都市重点项目“西蜀盆景园”。

如今,市民可以在严家弯湾体验芦苇荡划船、尝试微盆景制作以及传统布艺扎染等丰富的消费场景,还有严家弯湾林盘主题游、网红粉黛穿越打卡游、非遗传统手工体验游等6条生态旅游线路供游客选择。

“这些重点项目极大地丰富了严家弯湾的消费业态,更好地促进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陈翔宇说。数据显示,2021年,严家弯湾接待游客超30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超100万元。

好生态引来好项目

带动周边百姓共同致富

崇州市地处龙门山黄金生态旅游带,不仅拥有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地,还有8000余个大小不一的川西林盘散落其间。毫无疑问,这些宝贵的生态财富为崇州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

破题,从构建GEP核算体系开始。崇州市构建了由生态系统产品价值、调节服务价值、文化价值3大类12项功能指标构成的核算指标体系,搭建起以“川西林盘乡村生态资源—利益相关主体—乡村生态产品”为核心脉络的乡村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系统框架,形成《川西林盘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等成果。

根据测算,崇州市9个主要林盘生态系统总价值约为1.3亿元,其中观胜镇严家弯湾、道明镇竹艺村两个林盘生态系统总值分别达到4106万元、3361万元,生态产品价值占比均超过70%。

试点,演绎出丰富的应用场景,也带动周边老百姓共同致富。崇州市白头镇大雨村、隆兴镇粟村林盘采取“重大项目 川西林盘”联结方式,探索“合作社 社会资本”合作共建模式,争取一个精品林盘催生一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目前,崇州已经培育出“幸福里”等15家林盘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年营收1.1亿元,给当地集体经济组织和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让乡村生态颜值最大程度转换为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正在演绎更多的幸福生活。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轨道上的都市圈”是个什么圈?

没有什么能阻挡一座城市渴望发展的脚步。

2021年11月29日,《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印发。《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是落实“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拓展全省主干的必然之举。

作为拓展城市空间、促进城市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轨道交通被寄予厚望。4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指出,要推动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发展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5年来,成都轨道奋力加速成网,已开通运营13条线路、总里程达558公里。在成都都市圈建设全面起势的背景下,轨道交通资阳线作为成德眉资同城化的“先行兵”,已封顶5座车站,预计2024年开通试运营;市域(郊)线成德线(S11)、成眉线(S5)的可行性研究也正紧锣密鼓开展,为“轨道上的都市圈”壮阔蓝图实现按下“加速键”。轨道交通的发展不仅塑造了都市圈的新面貌,也在满足着人们对都市圈生活的无尽想象。

“轨道上的都市圈”是什么圈?在不同的人眼中,它有着不同的身份。

正是一年好风景(好风景换来了新)(3)

成都地铁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引导。

热爱交友的年轻人:

“轨道上的都市圈”是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以前觉得德阳离成都好远,单程要两个小时,路上的时间足够我睡一觉。”今年28岁、家住德阳的小潘想起儿时和父母一起搭乘公共汽车“赶成都”的经历,仍有一些感叹。

但现在,无论是去成都见朋友还是回德阳陪家人,小潘都有了更多更快的选项。“去成都东站坐高铁,20多分钟就可以到德阳。如果想要更灵活的出行选择,还可以到成都医学院地铁站坐3号线摆渡车,直达德阳文庙。”小潘说,现在“赶成都”不再是只有周末才能安排的行程,而是想走就走的便捷出行。“多亏了便捷的交通,不仅能和老同学们经常聚会,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在爱交友的小潘看来,“轨道上的都市圈”就是她不断扩大的朋友圈。

未来,轨道交通资阳线将与地铁18号、19号线互联互通,市域(郊)线成德线(S11)、成眉线(S5)将串联两地……成都都市圈城市轨道的畅通,不仅将实现2000多万人1小时通勤的自由,也将持续刷新成德眉资四地年轻人的交友圈。

热爱生活的中年人:

“轨道上的都市圈”是幸福美好的生活圈

今年45岁、家住成都成华区的“蓉漂”邹女士已在成都扎根了近20年,她对成都这座城市的期待也在与日俱增。她说,这离不开成都地铁“十年如一日”给予的幸福感。

“坐10号线去新津看花、18号线到三岔湖晒太阳、6号线去沙湾美食街探店……多亏了不断延伸的网线,带我看遍了成都的风景。”在邹女士看来,13条线路满足了她的日常出行需求,“在373个地铁站附近都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共享单车和公交站点。”便捷、绿色的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已经成为她和家人的首选。

同时,位于世纪城地铁站里的“上闲里”是她看好的成都未来新型网红打卡地,“以前从没想过地铁站可以这么‘洋气’,有鲜花机、自助拍照机,还有一条地下商业街,不出站就可以逛逛吃吃买买,幸福感爆棚。”

在爱游玩、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邹女士看来,“轨道上的都市圈”是幸福美好的生活圈。

热爱养生的老年人:

“轨道上的都市圈”是郁郁葱葱的生态圈

以前,家住成都高新区的老许有一个两难抉择:舍不得青城山绿意环绕的慢生活,又想回到成都带小孙子。今年,儿子一家准备搬家到位于高新区的TOD项目——陆肖·麓鸣九天小区,这让老许的回家之路终于“提上了议程”。

小区里,成片成荫的绿树、一簇簇草木声色“合鸣”……“就像把小区修在了青城山里。”这是老许最直观的感受。面对记者,他已经开始期待着未来的养老生活:出门15分钟送小孙子去学校,然后去超市买菜或在公园里打一圈太极,“想想都很巴适。”“蓝绿交织”的23个TOD项目星罗棋布点缀在公园城市之间,带来了“诗意的栖居”。

“如果要我说,‘轨道上的生活圈’应该是一个郁郁葱葱的生态圈,随处都可见绿色。”老许说。

在轨道交通的支撑下,成都都市圈内部更加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同城生活已经箭在弦上。“轨道上的都市圈”究竟是什么圈,交给你来定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芮雯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