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一套的大型公益寻人节目《等着我》,一般每周日晚上22:35左右与观众见面。《等着我》最近一段时间播出的寻亲案例并不多。但最新的一个寻亲案例(11月6日播出),却用近50分钟的时间,为观众讲述了一个让人唏嘘的寻亲故事(2021年录制)。
这个寻亲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一对年老的夫妻寻找离家出走已5年的儿子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有点平淡,却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许许多多的家庭的一个写照,折射出了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令人唏嘘的寻亲故事。
故事的求助人是一对来自黑龙江齐齐哈尔的老年夫妻,他们想要寻找离家已经5年的儿子。在《等着我》的舞台上,全程和舒冬进行交流,讲述儿子出走始末的,是这个家庭里的妈妈,而爸爸像个旁观者一样坐在沙发上,几乎没说一句话。看过节目的观众,应该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个妈妈很有表达欲,真的很会说,说得头头是道。
在妈妈的讲述里,儿子从小就是个听话、懂事的孩子,不但节俭,还很体贴父母,而且学习成绩很好,深受老师、同学、亲戚的称赞。在妈妈的眼里,儿子从小就比较看重钱,他知道家里条件不好,总是想尽办法为家里省钱,也想着将来能多挣一些钱。
儿子考上大学后,读了一年就退学了,因为他考虑到将来的就业前景不好,这才有了退学的念头。复读了一年后,儿子考上了安徽大学,读了一个还不错的专业。毕业后,妈妈想让儿子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可儿子想创业,无奈创业不容易,他的想法并没有实现。
后来,妈妈听说当地的电视台找工作人员,就想让儿子去应聘。可是,填了报名信息,拿了准考证之后,儿子留下一张写有“我出去找地方混饭去了”的字条,一走了之,再也不跟家里联系。这一走就是5年。
在《等着我》爱心寻人团和警方的帮助下,儿子最终找到了。希望之门打开后,寻人团团长李七月独自走了出来,她告诉这对老夫妻,他们的儿子不想出来和他们见面。李七月告诉这老两口,她从儿子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与妈妈说得完全不同,儿子并非是好高骛远、想挣大钱才离家出走的。
在《等着我》现场播放的录音中,儿子说到妈妈一直对他存在误解,她的理解都是错误的。实际上,他是受不了妈妈的唠叨、啰嗦才最终离家的。儿子在录音里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妈妈“除了唠叨还是唠叨”。这让他很烦,很难以忍受。
然而,在妈妈一脸迷惑地听完儿子的录音后,仍然忍不住唠叨了几句。她说,儿子嫌她唠叨了,可她唠叨都是为了儿子好啊,有哪个做父母的会让孩子吃亏啊!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爱心访问人舒冬却笑了,但那笑却是苦笑。舒冬抿着嘴一直苦笑着,没有说一句话。而李七月则耐心地劝解这位妈妈,她曾在怀里抱着的那个孩子和长大成人后的他,是两个人。这话的弦外之意就是,长大后的孩子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对待他,要学会尊重成年的他。
看过许多寻亲案例的观众们,也许对这个寻亲故事有不同的看法。在一些观众的眼中,这个儿子从小到大并没有受过什么虐待,不过是妈妈唠唠叨叨让他心烦,他就狠心地离开了家,从此与父母不再联系。他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
其实不然。从这个儿子的表现我们能感受得到,他心里受了很大的伤害,以至于他在和父母见面时,尽管母亲内疚地向他道歉,请求他的原谅,他也只是默默地流着眼泪,并不回应妈妈。他和父母之间的那种疏离感、那种肉眼可见的隔阂,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
让人倍感惋惜的是,尽管舒冬、李七月和几位嘉宾苦口婆心地劝告这位妈妈,少一点唠叨,多尊重孩子的想法,可是她依然不知不觉,不明白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情形就好像,一个人自顾自地做着自以为对孩子好的事,可孩子却对这种好深恶痛绝。被动地承受着父母所谓的“好”的孩子,能怎么办?
很多父母其实不明白,他们所谓的为孩子好,不过是想让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的意志之上,让孩子按照他们的设想走下去。可是,有着独立的人格和判断、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意念的孩子,最想要的是父母对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如果父母不把孩子单纯地看作孩子,而是把他当成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来看待,那家庭里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父母虽然在辈分上高于孩子,可是他们的见识、他们的思想未必优于孩子,如果父母能够认清这一点,不过多地干涉孩子的选择,那么亲子之间的冲突一定会少一些。
您认为呢?
《等着我》寻人团团长李七月参加歌曲竞猜,她的一番话让人佩服
《等着我》的寻亲故事各式各样,有一个案例的背后藏着一个大罪恶
《等着我》舒冬和李七月第一次一同在节目中亮相,两人的表现如何
《等着我》的观众变了吗?许多人更喜欢以前的节目,原因有3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