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29日,抗美援朝小高岭,这是当日敌人的第九次进攻,在强大的炮火掩护下,40多个敌人爬上了志愿军第20军第58师第172团3连阵地。危急关头,已经负伤的连长抱起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怒喊着,纵身扑向敌群……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连长,却拥有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特等功臣和特级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等无上荣誉;他把生命定格在28岁那一年,却给我们留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

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杨根思,我们知道更多的是他在朝鲜战场上英勇献身的那一幕,其实这不是他第一次立功,他也并非姓杨名根思,他身上有更多的故事和传奇。让我们来还原这位英雄的一生。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1)

1922年11月6日,一个男孩降生在江苏省泰兴县杨货郎店(现泰兴市根思乡根思村)贫苦农家,他的父亲姓羊名德堂。这姓的确很少见,小编还从没遇到过。不过"羊"姓的确存在,后魏光禄大夫羊祉便是真人,如今的广东海门羊氏5000之众,东莞、顺德也有。

羊德堂是个勤恳老实的农民,给儿子取名羊庚玺。羊庚玺6岁那年,可恨的地主逼债如要命,父亲被滚雪球一般的高利贷压得透不过气来。

更令人气愤的是,好不容易麦子下来了,可还没晒干,就被地主大管家噼里啪啦打了一通算盘后,全部拖走了。眼看着辛辛苦苦劳动一年的成果颗粒不剩,被榨干血汗的羊德堂口吐鲜血,带着满腔怨恨惨死在草垛旁。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2)

本就有病的母亲奔出来,一头扑在羊德堂的尸体上,号啕大哭,哭得昏死过去。等她醒来,却变成了一个连亲骨肉也不认识的疯子,没几天也步了丈夫的后尘,撇下两个孩子含恨告别了这个让她绝望的痛苦人间。就这样失去了双亲,不满6岁的羊庚玺只好跟着哥哥相依为命,更多的磨难在等着他。

1930年8月,苏北平原在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中变成了一片汪洋,他们连家都没了,哥哥羊龙玺拉着弟弟羊庚玺只能乞讨要饭。但饥荒遍野、灾民成群,小哥俩常常奔走一天依然空着碗回来,就只能剥榆树皮、吃"观音土"……

这还不是最苦的日子。有一天,一位从上海来的工头,以招工的名义将哥哥和邻村几个大孩子拐走了,羊庚玺变成了孤独的小羊羔。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孤苦伶仃一个人,没吃的没穿的,病了连口热水也喝不上,能够活下来真的是个奇迹。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3)

为了能够活下来,11岁那年羊庚玺离开羊货郎店,来到太平州周姓地主家当放牛娃。说的是放牛,其实推磨、打草、晒牛屎等等都是他分内的活。冬天太冷,他就把脚伸进冒着热气的牛粪里取暖;夏天热,就直接睡在牛棚地上。

就这样干着牛马活,吃着猪狗食,终于熬到了年底,该结一年两块的工钱了。没想到,狠心的地主竟然说他割的草有毒,让他滚!一个小孩子能把恶霸地主咋样?可怜羊庚玺辛苦劳作一年,一个子儿也没拿到,就被赶了出去。

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这时羊庚玺想到哥哥在上海,就决定找哥哥去。也许是命运在眷顾这哥俩,在上海林记地毯厂这对哥小哥俩重逢了,12岁的羊庚玺由流浪儿、放牛娃变成了一名命运悲惨的童工。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4)

每天天不亮起来干活,晚上楼上的大挂钟敲过12下,这些身材瘦小的童工才能从座板上下来,垫着破草席,盖着烂麻袋片被子,蜷缩在潮湿的地上睡去。      

吃着发霉的稀饭,动作慢一点,工头的藤条就会落到身上;生病了不给治不说,还不能休息;受伤了就会被处理掉,尸体丢在了城南的臭河沟……

羊庚玺想逃,可在十六铺码头的一个角落里又被工头带人抓了回去。回来就是一顿毒打,绞棒打裂了,藤条打折了,鲜血染红了地板,染红了羊毛线。      

这样非人的生活,羊庚玺忍受了5年,他也变成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学徒期也满了,他决定卷铺盖走人。但老板却阴森地对他说道:"要走可以,把这5年饭钱还回来!"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5)

羊庚玺气得青筋暴突,真想跟老板大干一场,可是看着眼珠发黄、皮包骨头的哥哥,他不能因为自己让哥哥受欺负,他只能忍气吞声,忍着。

终于,这间黑工厂在1939年倒闭了,黑心老板在强迫工人日夜赶班,织完最后一批地毯后,将这些可怜的、被榨干血汗的工人们一脚踢出了厂门。

在上海几年,哥俩没挣到一分钱,算是保得了一条性命。1942年春,实在在上海呆不下去的哥俩回到了老家。此时的家乡不再是地主恶霸一手遮天,穷苦人们都在奋起闹革命,也有了民兵组织。

羊庚玺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并积极参加了乡基干民兵队,他的英勇机智和满腔热情很快便在工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也越干越有劲。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6)

1944年2月,不断进步的羊庚玺正式成为新四军老一团一营3连的一名战士。估计工作人员也没想到他会是姓"羊",还有那么复杂的名字"庚玺",便听音辨字,写成了"杨根思",这就是鼎鼎大名"杨根思"的来历,他此后也一直使用这个名字。

1945年6月上旬,国民党大兵进逼孝丰城(浙江),兵力悬殊太大,新四军战略后撤,为了打开通道,杨根思奋勇当先用两枚手榴弹炸掉敌人重机枪,被评选为团战斗模范,这是杨根思第一次立功。

1946年,新四军攻打泰安天主堂,杨根思在脸部受伤的情况下,班长指挥,他盲扔2颗手榴弹,命中目标,随后又用18颗手榴弹拿下了天主堂。这场战斗,杨根思第一次收获了"战斗英雄"称号。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7)

1946年10月,杨根思所在班领了突击任务。杨根思冒着炮火,孤身把拉雷送到敌碉堡下,不过头两个都没响,他又从营部领回第三颗拉雷,第三次出击,终于干掉了守军碉堡。这一仗,让杨根思拥有了"爆破大王"的光荣称号。

1947年1月,齐村战斗,国民党军守敌李玉堂依附工事据守待援。杨根思抱着炸药包飞起一脚踢开碉堡门,做出要拉弦的姿势,碉堡内一个排的敌人吓懵了,乖乖跪地投降。战后评功,杨根思被授予"华东一级人民英雄"称号。

所以,我们能够看到在朝鲜战场上的杨根思是一位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老兵了。他是一面旗帜,影响和教育了整个志愿军,此后在临清江反击战中,出现了3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上甘岭战役,出现了黄继光等68个杨根思式的英雄。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8)

黄继光同志牺牲后,从他的饭包里发现三本连环画,第一本就是杨根思;战友杨德胜一直没忘记这位老连长,将自己的二儿子起名杨根宝,表示怀念;中朝友谊纪念塔厚厚的烈士名册,第一个就是杨根思……

英雄已逝,我们没能收敛杨根思的遗骸,烈士陵园内安放的只是他的衣冠冢,我们的英雄一直都在守望在那座离祖国并不遥远的高地上,守望者和平。

他才16岁却长眠在了长征途中(他本不叫杨根思)(9)

杨根思什么也没留下,却留给我们幸福安详;杨根思走了,但他永远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