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就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就聪明;在政治昏暗的时候,就愚昧。他的聪明可以做到,他的愚昧却是难以做到的。”

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真正的聪明人,知道“聪明”的副作用,所以他们往往善于“守拙”。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1)

守拙,不以言语胜人

一个人,有点才华并不难,难的是会运用自己的才华。

有的人,自恃有点才华,就喜欢以“伶牙俐齿”来与人争辩。

他们常常能够获得胜利,并以此沾沾自喜。

这种行为,看似聪明,实则愚昧。

一个人,如果总是喜欢以言语胜人,让自己光彩照人,却令别人自惭形秽,那么,时间久了,便会遭到众人的厌恶。

如此,便是为自己今后的路,设置了障碍。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2)

贪图一时口舌之快,而让今后的路障碍重重,怎能算得上是聪明呢?

有时候,面对没有是非观念的人,我们企图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让其改正错误。

认为只要我们言语胜了,便可以让他们有所收敛。

可是结果如何呢?

我们纵使句句在理,令其无言以对,也往往不能令其悔过。

甚至,他们不但不会改错,反而还会因“恼羞成怒”而变本加厉。

面对这样的人,纵使言语胜了,又有何用呢?

真正的聪明人,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懂得沉默的智慧。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3)

守拙,不锋芒毕露

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一个人,越有能力,就越要懂得“韬光养晦”。

有人问:“如果一味韬光养晦,那和没有能力,又有何区别呢?”

其实,所谓的“韬光养晦”,并不是不去使用自己的能力,而是有选择地去使用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4)

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一个人的才华,不能肆意使用。

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形势,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肆意炫耀自己的才华,必然会遭到一些人的忌恨。

如此,便会为自己招惹麻烦。

杨修屡屡识破曹操的用意,并且大肆宣扬,以夸耀自己的才华,结果为自己招来了祸患。

才华,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真正的聪明人,能够在最恰当的时机,展露自己的才华。

所以,他们虽展露才华,却不会伤害到自己。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5)

守拙,福不可享尽

古人云:“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人性的贪婪与愚蠢。

孟子说:“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

那么,既然明辨是非之心,人人皆有,为何有的人却不能明辨是非呢?

答案是:被贪欲所控制了。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6)

一个人,一旦被贪欲所控制,就会变得“愚蠢”。

一个人对于物质的需求,是有限度的;如果放纵内心的贪婪,那么,就容易无视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味满足自己的贪欲,最终掉入造物主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愚昧的人,用生命来追寻财物;明智的人,知晓财物的作用,是供养生命。如果损害生命来获取财物,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为什么说守拙是一种智慧(真正的聪明人都善于)(7)

这世间的福,有两种,一种看得见,一种看不见。

看得见的,是物质财富;看不见得,是德行。

一个人,如果拼命地占有、掠夺,不断地“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么,看得见的福气是增加了,但是看不见的福气,却大大消耗了。

所谓“厚德载物”,一个人的德行一旦败坏,他的财物,也将会随之逝去。

福不享尽,“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既是一份善良,更是一份智慧。

愿你我,都能做善于“守拙”的聪明人。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