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一年两茬池塘生态养殖红螯螯虾亩效益达3万元
基金项目:2018年莆田市市级项目技术开发与应用(2018N2015)
_王茂元
为探索红螯螯虾更加适宜的养殖方式,增加红螯螯虾年生产能力,提高养殖产量与效益,笔者于2020年在仙游县大济镇标准化池塘养殖示范场开展了红螯螯虾池塘一年两茬生态养殖试验与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将该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 池塘条件与增氧 池塘土质以黏壤土为宜,底部平整,无或少淤泥,保水性能好,形状以长方形为佳,通风向阳,环境安静,面积根据实际地理位置大小皆可。池塘安装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进排水口均设置网罩,严防青蛙、老鼠、蛇类等敌害进入以及红螯螯虾逃逸,同时池塘使用铁丝、聚乙烯网片、水泥柱等材料搭建简易保温棚,用来防止鸟类偷食以及冬季池塘保温。另外,在每口池塘中间沿长边方向设有人工投料步道,长度为长边的75%左右。水源充足、无污染源、排灌方便、水体弱碱性为好。养殖池塘采用水车式或微孔增氧系统增氧,建议每口池塘配备0.75千瓦水车式增氧机1~2台。
2.池塘消毒与清整 每个养殖周期前,清除池底淤泥后晒塘至塘底开始干裂,平整池底和清除四周杂草、异物,整修加固池坝等。两茬养殖前均使用生石灰和茶粕相结合的清塘消毒方法,生石灰用量为 100~150 千克/亩,茶粕的用量为40~50千克/亩,以杀灭塘中的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以及其他敌害生物。
3.设置防逃设施 在池塘内壁四周覆盖一层80厘米的黑色防晒膜,防晒膜下端浸水20~30厘米,露出水面50~60厘米;同时在池埂四周安装铁丝防逃网,防逃网高出地面 50 厘米,入土约20厘米,每隔2米用木桩固定。防逃网向内微倾斜,这样既可以防止虾逃跑,也可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4.种植水草与设置隐蔽物 种植的水草主要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凤眼莲、水芹以及空心菜等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在20%~30%,种植时间是池塘消毒后进水10厘米时。伊乐藻主要种植在池塘底部四周距离池埂100厘米左右,株距30~40厘米,种植2行;水葫芦采用“五点梅花”式种植。水草种植面积约25%,同时在池底适量放置一些废弃PVC管、切割的废旧轮胎、瓦罐等材料,供虾隐藏,减少互斗。
5.池塘肥水 在两茬虾苗下塘前10天左右,选择在晴天上午,每亩水面使用经发酵的有机肥50千克进行施肥,同时结合使用少量肥藻膏进行肥水培藻,用于培养水体中的有益藻类如小球藻、鞭毛藻等以及原生动物如轮虫、红虫、蚊虫幼体等,以增加红螯螯虾幼苗的生物饵料,这对提高虾苗的成活率起着重要作用。
6.苗种的放养 放苗前使用茶粕消毒水体,主要是灭杀水蜈蚣、蜻蜓幼虫等害虫,另外池塘水体提前泼洒维生素C+葡萄糖,使用高锰酸钾2 克/米³或 2%~3%的盐浸浴虾苗 10~15 分钟下塘。一年两茬生态养殖主要是利用简易保温棚提高放苗和养殖的池塘水温,第一茬在2月初放苗,规格为1~1.5厘米,密度为5 000~6 000尾/亩;第二茬在7-8月放苗,规格为3~4厘米,放养密度4 000~5 000尾/亩,具体见表1。
表1 红螯螯虾苗种放养情况
7.饲料投喂 在苗种下塘3天后开始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虾料型号由0号料逐渐过渡到1号料,投喂量为虾苗体重的5%~8%,晚上8:00-9:00、清晨5:00-6:00各投喂1次。饲养约3个月后,投喂2号南美白对虾料,并开始增加玉米、南瓜、大豆等植物性饵料,投喂量逐渐降低至3%~5%,同时在池塘上下风口处各设置饵料台,观察虾的摄食情况。
8.水质调控 虾苗下塘前池塘加注新水后,使用二溴海因消毒水体,3天后使用肥水宝、肥藻膏 等 培 肥 水 质 , 养 殖 前 期 水 深 维 持 在 0.5~0.6 米,然后逐渐加注新水,养殖后期维持在1.2~1.5米,水体透明度维持在30~40厘米。每10天左右使用生石灰20千克/亩消毒水体,调节水体pH,补充钙质促进虾蜕壳;另外使用茶粕灭杀水中敌害生物;每月全池泼洒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每10天检测水中的pH和氨氮,发现异常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持水质清爽。
二、日常管理
1.勤检查多巡塘 每天巡塘检查2~3次,注意观察红螯螯虾的摄食、活动、生长、蜕壳情况,及时清除饵料台剩余饵料,同时注意水质和池底环境变化。经常检查进排水口的过滤网,注意防除敌害;做好排涝、防洪、防逃措施,确保养殖安全。
2.做好病害防控 红螯螯虾抗病力强,平时以防控为主,常用清塘消毒剂有生石灰、漂白粉、二溴海因、茶粕等,时间最好选择为晴天上午,特别是在使用茶粕清塘或者消毒时,茶粕的用量为40~50千克/亩,先将茶粕捣碎浸泡24小时,然后连渣带水泼入塘内,以杀灭塘中的野杂鱼、致病菌、寄生虫以及其他敌害生物。
3.科学投喂 红螯螯虾食性杂,目前人工养殖条件下没有专用饲料,野生自然环境中喜欢摄食鲜嫩草根、腐殖质、水生浮游生物和小杂鱼、螺蛳等。养殖业者主要以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进行投喂,同时搭配植物性饵料,如菜饼、豆粕、南瓜、玉米等。苗种下塘后前3天不建议投喂饲料;养殖中后期适当增加植物性饵料的投喂。整个养殖过程中饲料投喂仍要坚持“定时、定量、定点、定质”的原则,兼顾饵料的适口性,同时具体投喂量还应根据天气、水质、虾的活力以及生活习性灵活掌握,设置饵料台进行投喂。
4. 水质管理 红螯螯虾养殖前期以肥水为主,透明度维持在 30 厘米左右,以加注新水为主;中后期勤换水,每10~15天加换水1次,每次10~20厘米,透明度维持在30~40厘米。另外每月使用消毒剂净化水质1次,同时使用EM菌或枯草芽孢杆菌等调节水质。定期开启增氧机增氧,确保池水有较高溶氧,严防缺氧浮头。
三、结果
经过2019-2020年的养殖试验示范,红螯螯虾单茬养殖成活率都在 50%以上,平均成活率62%;平均体重83.8克/尾,单茬亩产都在250千克以上,售价120元/千克以上;总产值300万元以上,平均亩产值3万元以上,投入与产出比为1∶1.6。收获以及效益情况见表2、表3。
表2 收获与销售情况统计
表3 经济效益分析
四、讨论
红螯螯虾是世界上较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种之一,是目前国内比较热门的养殖新兴品种,近年来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养殖技术与市场的不断成熟,红螯螯虾与国内的小龙虾(克氏原螯虾)相比,在规格、出肉率、营养价值以及市场价格上均有明显的优势,然而其在标准化养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足。针对目前养殖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生产实践经验建议广大养殖户注意以下几点:①苗种质量好。选择虾苗时,应购买知名度较高的正规厂家生产的虾苗,并确保活力好、规格整齐、无病无残。②放养密度与规格合理。红螯螯虾最终出池成活率和养殖产量与放养密度和规格关系较大,大规格虾苗对环境适应快,成活率高,养成容易;规格偏小,环境适应慢,成活率低,养成规格不整齐,产量低。同时根据不同的养殖模式控制好养殖密度。③水草密度种植适当。红螯螯虾喜水质清爽,保持良好的水草生长及藻相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但水草密度要适当,水草覆盖率过大,会影响虾的活动觅食,不利于生长,最终收获时会造成规格大小不一,影响产量;水草覆盖率过小,不利于水质净化和虾的躲藏,养殖成活率和产量低。建议虾池水草覆盖量应控制在池塘总面积的20%~30%,落实好“养虾先养草”的策略。④加强饲养管理。整个养殖周期,应对水质、饲料、防逃、防盗、清除敌害等日常工作进行科学管理,尤其是逃跑和敌害生物袭击常常造成养成率低,影响产量,另外就是清塘要彻底,定期消毒调节好水质,贯彻好“养虾先养水”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