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宝鸡市东,古代是汉中、关中两地区之间的必经之地。暗渡陈仓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简化。意思是公开表示要修栈道,从栈道走出,可是却利用佯修栈道的时间,从另外的道路偷偷通过,来到陈仓。现指运用迂回战略,从敌人意想不到的地点、方向发起进攻。
【原文】示之以动,利其静而有主,益动而巽。
【译文】故意采取佯攻行动,利用敌人已决定固守的时机,暗地里迂回到敌后进行偷袭,乘虚而入,出奇制胜。
【计名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楚汉相争时,韩信出任大将,首先运用的一个出色计谋。公元前206年,项羽率四万大军挺进关中,意欲攻下咸阳。进到函谷关时,他获悉刘邦的十万大军早已攻占了咸阳城,并自立为关中王了,因为当时农民起义军领袖楚怀王曾许诺:反秦的起义军中,谁第一个攻下咸阳,谁就是关中王。项羽被刘邦的战绩激怒。他率兵逼进关中,在鸿门扎下营寨,并宣称要消灭刘邦。这时刘邦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不能 与项羽发生对抗。所以他亲赴鸿门想稳住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增示意项羽的堂弟项庄在刘邦座前舞剑,企图乘机刺杀他。因为在范增看来,今后刘邦必将是项羽的劲敌。但由于项羽的优柔寡断和刘邦的属下张良与樊哙的保护,刘邦在终席前以“如厕”为借口,逃离项羽的营寨。结果刘邦把咸阳和关中让给了项羽。这样一来,刘邦不得不离开关中。在从关中迁往汉中途中,他命人将途中一条一百多里长的栈道烧毁。此举一方面可以防止诸侯,特别是章邯军队的入侵,另一方面也可以迷惑项羽,似乎刘邦再也无意回关中了。过了不久,没有得到项羽分封的田荣在原先齐国地区起兵反对项羽。刘邦命韩信做好进攻关中的准备。为了蒙蔽敌人,韩信派一些士兵前去修复栈道。章邯得知,觉得十分好笑,说:“想用这么几个人把栈道重新修好,简直像儿戏一般。”其实韩信并非真的打算从栈道进攻关中。就在重修栈道开始后不久,他已率领刘邦军队的主力从一条小路,即故道(今陕西凤翔西北)迂回到了陈仓。章邯仓促应战,结果大败。暗渡陈仓是刘邦与项羽一系列战役的开端。这些战役直到公元前202年方告结束,汉朝最终统一天下。
【用计锦囊】
暗渡陈仓是以正面佯攻、佯动的迷惑手段,来伪装攻击路线和突破点的谋略。本计的特点是,将真实的意图隐藏 在不令人生疑的行动的背后,将奇特的、非一般的、非正规的、非习惯的行动,隐藏在普通的、一般的、正规的、习惯的行动背后,迂回进攻,出奇制胜。“明修栈道”表示公开的行动,“暗渡陈仓”表示隐藏的真实意图。
此计适合在一方不便正面进攻,而又另有可“渡”之路的情况下使用。“明 修栈道”是做样子给敌方看的,以便吸引和牵制敌人的有生力量,而“暗渡陈 仓”是我方所要达到的真实意图。修栈道要“明”,让敌人知道,渡陈仓要“暗”,掩人耳目。只有做到这一“明”一“暗”,才能保证行动的成功。
作战时,运用暗渡陈仓的谋略,可以攻敌不备,获取胜利。在平时,运用暗渡陈仓的谋略,可以掩饰自己真正意 图让别人不防备,实现自己的计划。
【三种含义】暗渡陈仓有三种含义:
一、以迂为直。本来修好栈道之后,全军通过栈道进攻敌人是一条直而近的路,但是修好栈道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在栈道的另一边,敌人已派重兵防守,很难一举攻破。而绕道陈仓虽然多走一些路,但一则可以使行动立即付诸实施,二则可绕过敌人的防御线,这样时间快,阻力小,从效果上看大大优于出兵栈道。
二、以明隐暗。一明一暗两套办法同时使用,明的一套为假,暗的一套为真,用明的一套来掩盖暗的一套,暗的 一套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这是一种偷袭战术。
三、以正隐奇。奇正是用兵的变法和常法,《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就是打仗作战,一般都是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取胜。本计就是让敌人错误地认为我们是在按常规的战法作战,而实际我们是在暗中使用奇兵,出奇制胜。公开使用的常规战法,是为了掩护机变灵活的非常规战法。
【防范对策】对暗渡陈仓之计应采取如下防范对策:
一、布成圆阵。《孙子兵法》中说:“混混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就是在混沌不清的情况下打仗,必须把队伍布署得四面八方都能应付自如,使敌无隙可乘,无法战败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摆出只能应付一种情况的 阵势,这样的临战状态,必然失败,因为战场上的情况是多变的。如果布成圆阵,既可对付栈道方面来的敌人,也可对付陈仓方面来的敌人。
二、善于侦察。要多方收集情报,发现敌人的近期情况及动向,尽早加以防备,尽早发现向陈仓移动的部队,使敌人隐蔽的行动不能达到目的。
三、事先堵死陈仓之路。如果我们能在敌人之前发现陈仓之路,不等敌人来到就堵死这条路,那么敌人就会不战 自退,或反陷于困境。
【计谋范例】
邓艾暗渡陈仓灭蜀汉
公元263年秋,魏国兴兵征伐蜀国。魏国分兵两路,一路由邓艾率军牵制在边境的蜀军统帅姜维,使其不能回救;一路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魏主力取道斜谷、骆谷,夺取剑阁,进攻成都。姜维得知钟会率军进入蜀国,巧计骗过了拦阻回路的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引兵向东,把钟会的大军拦在剑阁之外。姜维扼守剑阁,钟会多日攻打不下。十月,邓艾率领精锐士卒一万人自阴平出兵,行于巅崖峻谷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皆是无人之地。在摩天岭,邓艾以毡裹身滚下去,有的将士效仿邓艾也滚下去,有的将士以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邓艾的军队在荒无人烟的野岭连续二十余日行军七百余里,竟然没有遇上一个蜀兵。邓艾如天兵降临江油城,蜀军江油守将马邈投降。从江油再往前就是通往成都的大路,只有涪陵、绵竹两个关口了。涪陵由诸葛亮的儿子蜀卫将军诸葛瞻引兵据守。双方交战,蜀兵败退,诸葛瞻聚兵绵竹防御。邓艾乘势进逼绵竹,并写信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怒斩来使,领兵再战。这一仗,是蜀汉军队进行的最后一场悲壮的抵抗。诸葛瞻和他的儿子诸葛尚都战死于沙场。邓艾终于打下了绵竹,大军直指成都。绵竹失守,成都以外已无重防可凭。蜀帝刘禅惊慌失措,纳奉皇帝印绶,至邓艾军中投降。雄据西蜀四十余年之久的刘氏政权,在邓艾的奇兵突袭之下,宣告崩溃。而在剑阁抵御钟会的姜维,当得知邓艾越过七百里大山,攻下江油、涪陵、绵竹的消息,就顾不上钟会,马上和廖化、张翼南下救援成都,正迎上太仆蒋显,蒋显奉上后主交给他投降钟会的诏书。
邓艾在形势发生变化,于己不利的情况下,随机应变,以患为利,以迂为直,虽然历尽艰辛万苦,但却避开了姜 维的主力部队,出奇兵攻下江油、涪陵、绵竹,迫使刘禅投降,平定蜀地。
刘裕密除诸葛长民
东晋末期,太尉刘裕因功高权重,遭到内外朝臣的妒恨和排挤。与他共反桓玄的卫将军、荆州刺史刘毅又居功自傲,极力反对刘裕入朝辅政,激起刘裕亲率大军,沿江北上江陵讨伐刘毅;临行前,以豫州刺史诸葛长民监太尉留府事,心腹刘穆之为建武将军辅佐左右。诸葛长民也是早期与刘裕共谋东晋恢复大业的功勋人物,官拜豫州刺史,以前与刘裕关系亲密。看到刘毅被杀,诸葛长民便对他所亲近的人说:“前年杀彭越,今年杀韩信。我的大祸就要来了”于是,他把别人屏退,问刘穆之说:“大家纷纷传言,都说太尉对我非常不满,这是什么原因?”刘穆之说:“刘公远征刘毅,把老母和幼子全都交给您照顾,如果有一点点的不信任,哪里能这样呢?”诸葛长民 的心里才稍稍安定一些。诸葛长民的弟弟、辅国大将军诸葛黎民,劝说诸葛长民道:“刘毅的死,也就是诸葛氏的可怕的下场,应该趁着刘裕还没有回来,抢先动手。”诸葛长民犹豫不决,没有行动。刘裕在江陵,辅国将军王诞向刘裕表示,请求先行东还,刘裕说:“诸葛长民好像自己非常担心,你怎么敢轻易地就走”王诞说:“诸葛长民知道我一向承蒙您的垂爱照顾,我现在轻装简从,单身而回,他就一定会觉得没有危险,这样也可以稍稍安定一下他的心意。”晋安帝义熙九年二月,东晋太尉刘裕从江陵东下,返回建康,陆续把军用物资尽快地运送回去,但常常滞留,不能按照预定的日期进发。诸葛长民与公卿们每天都到新亭去等候,不见刘裕到来。乙丑(三十日) 夜,刘裕乘快速小艇迅速前进,暗中回到了东府。三月,丙寅朔(初一)凌晨,诸葛长民才得到消息,大吃一惊,急往晋见。刘裕命武士埋伏在幔中,然后迎接诸葛长民入内,把别人屏退,单独谈话。正谈话间武士从帷幔后跳出来,在座位上绞死了诸葛长民。诸葛长民之死使刘裕排除了一个主要政敌,为他向晋室夺权,扫除了一个障碍。刘裕除诸葛长民,施行的是典型的暗渡陈仓之计。初始,由刘穆之施放温和气氛的烟雾,稳住了诸葛长民,为刘裕后来从容实施计谋,提供了充裕时间。接着,刘裕故意让王诞单骑一身回都,开始松懈诸葛长民的警惕。俟大军由江陵还都,刘裕不是整队高奏凯旋之歌,而是让运送军需的辎重先行,大队人马缓行于后,接连几 次的逾期未返,使每日到郊外新亭迎接大军的诸葛长民陷入迷惑之中。虚虚实实的变化,实际上是政治场上的佯攻,陷对手于判断失误。再说,要诛杀诸葛长民,总不能在他与朝中君臣相聚一起的时候强行动手,很明显,这对企图自己称帝,又想通过“有道德,有礼貌”的禅让形式上台的刘裕来说,是相违背的,所以明修栈道的佯攻,非常必要。果然,已放松警惕的诸葛长民单独进东府拜见,已必死无疑。
裴行俭暗渡陈仓胜强敌
唐朝高宗年间,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及遮匐煽动造反,侵逼到了安西。唐朝要发兵征讨,左屯卫仓曹参军裴行俭建议说:“吐蕃叛乱,干戈未息。现今波斯王去世,他的儿子泥涅师师在京城押作人质,以至波斯群龙无首。依我之见,还是差使节到波斯去册立泥涅师师为王,便可平息叛乱。”唐高宗听从了裴行俭的话,命他将封册送给波斯王。裴行俭一行经过莫贺延碛时,到处风沙弥漫,阴晦难明。不久,裴行俭对他的部下说:“现在天气实在太炎热了,简直像蒸笼一样,先就地歇息吧,等秋天天气凉快一点,我们再继续前进。”都支一直窥探着裴行俭的一举一动,听说裴行俭秋天再前进的消息后,也就不做任何防御的准备了。裴行俭召集四镇诸蕃的酋长豪杰,对他们说:“我想找一些人陪我去打猎,谁愿陪我去?”这 时,蕃酋子弟竟有一万多人愿意陪同前往。裴行俭假装要去打猎,训练队伍,不几天,就召集好了人马,但不是向打猎的方向去,而是向都支部落的地方进发。离都支部落十余里的地方,裴行俭派人向都支问安,看起来并不像讨伐他们的样子,后又派人召见都支。都支得知裴行俭到来的消息十分惊诧。他原与遮匐商量好了,等秋天时,双方的军队联合与裴行俭的军队作战,突然听说裴行俭的军队已经临城,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在这样的形势下,反抗已无济于事了。裴行俭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擒获了都支等人。这天,又传了都支的契箭,把各部酋长召来请命,从而一网打尽,接着把军队进行了改装,乘胜前进。途中他们碰上了遮匐的使节,这些使节是想与都支商议联合作战一事的。裴行俭释放了遮匐的使节,让他们告诉遮匐,都支已束手就擒了,希望遮匐也放下武器,投归唐朝。遮匐知道自己势单力孤,不是对手,就痛痛快快地投降了。唐高宗对裴行俭的战功非常赞赏,拜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不时给敌人造成错觉,不费一兵一卒,利用智谋战胜敌人,可谓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在军事策略上,他使用的是“不战而屈人”的策略。《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不战,不是放弃武器,反对战争,而是指不与敌人直接交兵,而能使敌人屈服。孙武认为这是在战争中所能达到的最理想境界。这一理想境界被裴行俭达到了。
李愬雪夜袭蔡州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大大削弱了朝廷的势力。因此,朝廷派李愬清理藩镇。公元817年10月15日,袭取蔡州的战役开始了。李愬三千兵马向东挺进。大军冒寒疾行,一口气走了六十里,乘着夜色,一举攻克了淮西的战略据点张柴村。李愬令将士们稍作休息,吃点干粮,整饬鞍马,同时抽调一部分兵力驻扎张柴村,负责破坏通往洄曲和各处的要道桥梁,然后传令继续东进。天这么晚,这么冷,又飘起了鹅毛大雪,还要到哪里去?将领们纷纷请示。李愬说:“到蔡州去活捉吴元济!”诸将大惊失色,监军还哭着说:“终于中了李愬的计!”这时大雪飞扬,寒风呼啸,旌旗刮裂,天气阴黑,从张柴村向东的路,都是官军从未走过的,人人都以为此去是送死,可谁也不敢违抗李愬的军令,冒着风雪疾行,沿路不断有人马冻死。就这样,又行军七十里,直抵蔡州城下。李愬见近城处有鹅鸭池,心生一计,命士兵打得鹅鸭乱叫,来混淆人马声。城上不多的守兵正躲在城楼里熟睡,几个更夫以为只是鹅鸭喧叫。自从德宗贞元时割据以来,朝廷的兵已有三十几年未到蔡州了,没有一人会想到官军会兵临城下。十六日凌晨,攻城开始。蔡州的百姓吃够了吴氏父子的苦头,闻讯争先恐后地抱薪助战。吴元济见众叛亲离,只得狼狈爬梯下城,束手就擒,不过三天,李愬就大功告成,取了蔡州。
从李愬奇袭蔡州而取胜的过程可以看出,李愬不仅通晓孙武所说的示弱惑敌、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重要的用兵原则,而且他还善于根据士兵的心理状态,地形、气候等作战条件对士兵心理的影响,确保军队战斗力的充分发挥。这就是所谓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李愬很清楚他所率领的是一支多次战败、士气受到影响的军队,要想让这支军队有战斗力,就必须将士兵置于恶劣的环境中,那时,“士兵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而斗”。因此,他选择了风雪严寒之夜,让士兵“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最后一举成功。
李嗣源暗渡陈仓救幽州
五代时期,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率三十万大军包围了北方军事 重镇幽州(今北京市西南)。时任晋王的李存勖派大将李嗣源统率七万人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围。李嗣源与诸将商议进军之计,说:“敌人多是骑兵,人数众多,又已先处战地,外出游骑没有辎重之忧,而我军多是步兵,人数又少,还必须有粮草随军而行。如果在平原上与敌人相遇,敌军只需把我军粮草劫走,我军就会不战自溃,更不用说用骑兵来冲击我们了”针对这种不利情况,李嗣源从易州出发,不是走东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过大房岭(今北京房山 西北),然后沿着山涧向东走。李嗣源率大军餐风饮露,日夜兼程,一直行进到距幽州只剩下六十里远的地方,突然与一支契丹骑兵遭遇, 契丹兵大吃一惊,才发现晋军派来了救兵,于是慌忙向后撤退。李嗣源与养子李从珂率领三千骑兵紧随契丹人的身后,晋军的大部队则紧紧跟随在李嗣源骑兵的后面。不同的是,契丹骑兵行走在山上, 晋军行走在山涧中。行至山口,契丹万余骑兵挡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败在此一举,摘掉头盔,用契丹语向敌人喊道:“你们无故侵 犯我国,晋王命我率百万之众,直捣两楼(契丹首府),将你们全部消灭”说完,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斩杀契丹酋长一名。众将士见主帅身先士卒,群情激奋,斗志倍增,纷纷杀入敌阵。契丹骑兵被迫向后退却,晋军的大部队乘机走出山口。出山之后即是一马平川的大平原。由于失去山地的保护,极易遭受骑兵攻击。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树枝作为设鹿砦之用,人手一枝,每当部队停下来或遭到契丹骑兵攻击时,即用树枝筑成鹿砦,契丹骑兵只能环砦而行,而晋军乘机放箭,契丹人马死伤惨重。逼近幽州时,晋军随后的步兵拖着草把、树枝行进,一时间,烟尘滚滚,契丹兵不知虚实,以为晋军援兵甚多,未战先怯。等到决战来临,李嗣源率骑兵在前、步兵随后,有组织地掩杀过去,契丹兵斗志皆无,丢弃了大量的车帐、牲畜,狼狈逃去。至此,幽州重镇得以保全。
赵匡胤明里抗辽暗谋帝位
公元959年后周皇帝周世宗病逝。大将赵匡胤多年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取得了周世宗的信任,被安排在重要岗位上,在朝廷中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公元960年,后周显德七年正月初一,正当朝廷群臣在开封欢度新春佳节的时候,突然边塞传来警报,北汉、辽军会师攻周,于是禁军最高将领、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受命率军出征, 北上抗辽。大军行至离开封东北二十里远的陈桥驿,一幕“黄袍加身”的戏剧开演了: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亲信谋臣赵普,指使亲信高怀德,在将士中散布:“皇上幼弱,我们纵然拼死力打仗杀敌,也无人晓得,不如先立殿前都点检为天子,然后再行北征。”集聚一起的出征将士,很快被传言煽动起来。赵匡义、赵普乘势诱导:“改朝换代,异姓兴王, 虽说是天命,人心向背才是关系成败的关键大事,诸位将领如能严饬军士,勿使掳掠扰民,使都城人心安稳,则四方自然安稳。大功告成,诸位亦能共得富贵。”第二天凌晨,鼓噪一夜的众将领披甲执兵,叩门叫醒昨夜醉酒卧睡的赵匡胤,由赵匡义、赵普带领相继而入,共同要求:“诸将无主,愿策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故作惊愕状,起身下床,众人一拥而上,把准备好的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接着排列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随之乘马领兵南返,要求众将士,“如要保富贵,须听从号令。回城后不得惊扰宫阙,凌辱朝贵,劫掠府库。听从者厚赏,违命者戮及妻孥”。大军领命,返归开封。城中早有赵匡胤亲信重将石守信、王审琦布置内应。后周满城文武,尚未从惊诧中回过味来。七岁的北周恭帝柴宗训,就被迫在正月初四日禅让帝位。次日,赵匡胤正式登基,改元建隆,称国号为“宋”,成了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即宋太祖。
王曾睿智巧除权臣丁谓
丁谓是北宋真宗时的权臣。丁谓执宰相权柄后,宫内恃靠刘皇后,一时间势夺朝廷内外。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真宗病逝,仁宗赵祯即位。此时王曾拜为宰相。他对丁谓的揽政专权极为不满,一直想设法除去丁谓。但丁谓行事机敏,清楚自己坏事做尽,朝臣心中不服,所以极力限制朝臣与皇帝接近,担心有人乘机参劾自己。当时朝中不少直臣,也想谋除丁谓,苦于丁谓不准朝官单独留在皇上身侧奏事,只能无可奈何地远离丁谓,难以有所动作。王曾见状,心生一计,凡朝中政事,只要丁谓所说,一切顺从,从来不予顶撞反对。这样一来,丁谓逐渐放松对王曾的警惕。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自己没有生子,想把兄弟的儿子过继来作为继承人,此事想请皇上恩准,可是担心大人误会,又不敢单独留下奏明此事。”丁谓见王曾所说并非什么大事,而王曾一向顺从自己,便对王曾说:“你尽管留下无妨。”说完自己先动身离朝。王曾于是独见仁宗,呈上一份奏疏,尽列丁谓多年以来的罪行,其中包括丁谓伙同内侍雷见恭擅自改动先帝陵墓计划等罪行。仁宗见到奏疏,十分吃惊,几天后,下诏宣布丁谓获罪,免去所居宰相之职。从以上事实我们可以看出,丁谓靠迎奉起家,成为真宗末朝、仁宗初年独揽大权的权臣。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政治对手,如何与之对抗,且要把他除去, 确是一件难事。王曾用心良苦,施以暗渡陈仓之计。王曾作为同任宰相之职的大臣,先是事事顺从丁谓,以公开的假象迷惑住他,当下定决心参劾丁谓时,又明白告诉他是为自己过继儿子一事须奏明皇帝,不让丁谓误会,王曾的一系列行动等于明铺“栈道”终于欺骗了本来谋事机敏的丁谓,使他能单独面见仁宗,如实奏了丁谓的罪行。这时的丁谓,已是俎上之肉,要后悔已是来不及了。那大宋皇帝当然难容威胁自己统治地位的权臣。 数罪并罚,丁谓也只好做一个小小崖州司户参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