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豆芽妈妈。

同事晓晓很犯愁,自己儿子瘦瘦小小、性格比较温顺,他不招惹别人,但是平日里在幼儿园里总是被别的小朋友欺负,当作“软柿子”来捏。

有一次放学后,她带着孩子在操场上玩荡秋千,所有的小朋友都自觉排队轮流玩,快轮到她儿子时,他前面那个一个长得壮实的小同学一直坐在秋千上不下来。

后面排队的小朋友都纷纷指责:“怎么还在玩啊,该下来了。”只有她儿子一直耐心地等着,一声不吭。

她实在看不过去,就对那个玩秋千的小朋友说:“你不能总是一直玩啊,大家是轮流玩的。”

那个小孩悻悻地从秋千上下来,朝她吐了个舌头,还对她儿子说了句:“给你玩吧,小气包。”

这是她亲眼见到的。平时她和儿子谈心,得知他在幼儿园被欺负,班级里总有几个“霸道”的小孩,不是抢他正在玩的玩具,或者就是趁老师不注意,推搡他,有时候还起哄给他起外号。

幼儿园孩子被欺负怎么让孩子勇敢(幼儿园里被欺负的孩子过得艰难)(1)

她每次都教孩子,下次被人欺负,你也“打回去”、“骂回去”,知道吗?

她儿子点点头答应,但是下次依然如此。其实,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教他“忍”或者“打回去”没用,家长要教会孩子三件事,让孩子自身变得强大、不被欺负。

第一件事: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到“这不是我的错”

很多小孩子被欺负后,会第一时间告诉老师,老师通常会在了解情况后“各打五十大板”,都批评一通。

幼儿园孩子被欺负怎么让孩子勇敢(幼儿园里被欺负的孩子过得艰难)(2)

这时候如果孩子回家告诉家长,家长不和孩子站在统一战线,本着一幅“反求诸己”的态度,让孩子反思:“为什么挨打的人是你?”、“别在意,做好自己。”诸如此类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关闭掉心门,下次再遇到类似事情,不会再向父母倾诉。

孩子被欺负不是孩子的错,教他忍让或者打回去,都是简单粗暴的对待方式。

伊能静曾经发文:“请你一定要成为孩子内心可以依靠的父母,当孩子被欺负霸凌伤害时愿意跟你倾诉,你才不会养出一个因为压抑而伤害他人的孩子。”

第二件事:帮助孩子建立“反霸凌”意识

幼儿园也是个小社会,里面也充满着“人情世故”。

幼儿园孩子被欺负怎么让孩子勇敢(幼儿园里被欺负的孩子过得艰难)(3)

较弱的孩子容易被欺负,如果不敢吭声或者还手,更会助长“小霸王”们的气焰。

小孩子们间的都是“塑料”友谊,一会打闹一会和好的。哪些是无心之举,哪些是“恶意为之”,小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家长要提前帮助孩子辨识。

幼儿园里有两种“霸凌”,一种是显性的霸凌如身体暴力、语言暴力,另外一种是隐形霸凌不易察觉,如嘲笑、讥讽、被孤立等社交霸凌,长此以往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和伤害,严重的会造成孩子胆小、自闭、沉默寡言甚至轻生的念头。

其实,被人“欺负”不止是“被打”这么简单,要教会孩子知道:被孤立、被言语辱骂、被冤枉、被排挤、被起外号、被恐吓等等,其实都属于“恶意伤害”的范围,需要及时告知老师或者家长,找外援协助。

家长要及时给孩子灌输“反霸凌”意识,提前预防,让孩子能够辨别霸凌、远离霸凌。

第三件事:教会孩子面对霸凌勇敢说“不”

我有一位从事幼教十余年的朋友曾说过:“被欺负的孩子在幼儿园遭受欺负、排挤,会给孩子带来阴影,过得艰难。”

幼儿园孩子被欺负怎么让孩子勇敢(幼儿园里被欺负的孩子过得艰难)(4)

教育专家刘鹏老师说:被欺凌的小孩或多或少在性格上有缺陷,比较懦弱,所以不敢反抗,也不敢主动求助。

那么,怎么做可以培养孩子“不好惹”得气质,勇敢说不,从语言和行动上威慑那些“小霸王”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优秀的专业绘本力量,还原生活中可能处处存在的霸凌场景,用孩子们听得懂、能够理解的简单语言,模拟演练、教会孩子如何应对反击。

她推荐了这套《儿童反霸凌自我保护教育绘本》,由资深幼教专家编写、育儿心理机构推荐。编者熟知儿童心理认知,真实发生的小故事有代入感,引导孩子认识霸凌、远离霸凌。

大宝性格活泼开朗,走到哪里都是“孩子王”,很少受到欺负,就得益于我们从小给他读这类绘本,让他建立正确认知,能够更好保护自己。

写在后面

孩子遭受这些欺凌,大多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理情绪变化,及时引导,建立孩子自信。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来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孩子从2岁起,家长就有意识主动培养孩子反霸凌能力,让孩子远离欺负和恶意伤害。别让孩子受到不必要的伤害,长大后用一生来治愈童年。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现实残酷的生活中变得“无坚不摧”。增强孩子自信和勇气,而这套绘本可以成为孩子最好的“铠甲”,可以让他们轻松走向人生的战场。

幼儿园开学季,你给孩子备下这样一套“铠甲”了吗?

今日话题:你认为怎么培养孩子“不好惹”气质,让孩子在幼儿园免遭欺负?欢迎留言互动交流。

豆芽妈妈,一位职场二胎宝妈,上海大学在读MBA,心理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与成长。

喜欢我的内容,关注我,持续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和育儿故事。

育儿路上,一起走、不孤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