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1)

编者按

2018年11月,央视大型科普综艺栏目《加油!向未来》第三季收官落幕,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级分析化学专业硕博连读生张昊琳获得季军。对于她来说,成为参赛选手的体验可以算是个人生节点,小径从此交叉,分化出无可计数的未来。

在“正儿八经搞科研”之外,她兼青年科普爱好者、兼Vlog博主、兼模特……她说“你可以不破釜沉舟地,可以温和地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启程

2018年3月,饶是承着很多人的期望,北京依旧无雪。

“叮”,张昊琳的手机弹出了一条“沈阳大雪”的消息。“所以,那就去看看吧。”心念一动,一个人,一张票,去赴一场与大雪的约。

夜间火车,北京至沈阳,600多公里路也不过9个小时的长梦,但张昊琳却不太睡得着。卧铺空间狭窄,又没什么风景可看,她刷起了社交软件,国科大学生群里不知是谁甩了条《加油!向未来》的报名链接。“那就试试吧”,她填好了报名信息,睡意也渐渐涌上来。

发亮的手机屏幕与黑暗融为一体,车轮与铁轨规律地摩擦,落雪簌簌砸在车顶,在人们绵长的呼吸里,列车一路向北。

追寻

“来北京是觉得会有一些机会,但具体是什么,我当时也不知道。”

决定通常始于一瞬间,张昊琳享受那个瞬间

这个江苏女孩并不是第一次往返北京与沈阳,2016年暑假,她从东北大学来北京参加中科院化学所的暑期夏令营,“可以算‘即兴的无差别攻击’。”下了高铁,张昊琳拖着行李箱直接“捅”到化学所内部,见人就“拦”。

“师姐您好,请问化学所生物相关的楼是哪一栋……”

“师兄您好,请问生物医学相关方向的实验室有哪些……”

“师姐您好,请问活体分析实验室怎么样……课题组……老师……”

“因为选导师太重要了!线下问要比在网络上逐个查找加好友更快、更直接、更准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里,张昊琳的“作战思路”十分清晰,从大到小,层层缩小目标范围。

在对工作安排、师生关系、实验室氛围以及要解剖哪些动物都“摸”个门儿清后,张昊琳成功地从楼群“摸”上了楼,“摸”进了现在的实验室工位,成为马会民研究员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从事生物分子的光学探针与生化分析研究。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2)

大多数时候我还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人,我不是那种特别拼,要给自己定很多条条框框的人,但在某些节点上,我会做出来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全仰仗陌生人的善意,也几乎没人拒绝这位小师妹的真诚求助,即使素不相识。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3)

弯弯的眉毛,圆圆的亮晶晶的眼睛,饱满的唇和唇边的笑意,两颊上自然浮现的樱桃色,这是一张典型的属于少女的脸,由若干柔和明润的元素组成。想起她,你只能想到三月的春光

“其实选方向时对真正的科研并不了解,但很执拗地想选生物医学,既是兴趣所在,也希望能帮助受病痛折磨的人。”齐肩短发,通常清清爽爽扎个丸子头的张昊琳曾是个长发姑娘,她把齐腰的长发剪下来捐赠给中国癌症基金会,赠予因化疗失去头发的患者。

即使学过癌症的发病原理,也在实验室培育过癌细胞,但当她在肿瘤医院直面癌症患者与陪同家属脸上的种种神情时,“还是觉得难以理性面对,难以想象癌症给每个家庭带来的苦痛与悲怆。”

“治愈癌症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无数人都在默默努力着去跨越它,终会有那么一天吧。”她惦记着捐赠出去的长发,想象着收到的人会喜欢。

长发又细又软,容易飘,在阳光下是柔软的黄棕色

享受

实验室气氛轻松融洽,“大小老板”鼓励学生们自由研究、快乐发展,指导但不干涉,总是做适时托起学生的大手。

想起在雁栖湖校区度过的硕博一年级,张昊琳想起“肆意洒脱”4个字。

“那可能是我从出生到现在,过得最开心、最快乐、最有意义的一年,不仅作为一个学生去学习,还发展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兴趣爱好”。

选了很多有意思的课,比如话剧鉴赏、文物鉴赏、企业管理,在校广播站播音,加入礼仪队,开个人公众号来萃取生活的点滴,参加各种好玩的活动,比如登山户外、看话剧……“我这人是以体验为主的,没试过的东西,我都想去试一试”。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4)

也是在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咖啡厅里和《加油!向未来》导演组见的面,做笔试题,参加面试,从参与选拔到最终敲定,历时3个月。

竞赛以科学知识问答为主,在这档由央视推出的大型科普综艺节目中,24位选手各自为战展开挑擂赛,高手对决,步步惊心。

更有趣味的是,他们的所有即时反应与情绪表达都被摄像机实时捕捉:扶额、托腮、甩手还是挥舞着双手想要一个拥抱,遗憾答错的懊恼后悔,得知正确答案的恍然大悟,攻擂时暗暗憋着劲的一往无前,守擂成功时开怀大笑的意气风发……观众们很难不被这些年轻人海浪般波涌的情绪感染。

但以上那些几乎你都不能从张昊琳身上看到。

她的情绪似乎保持在一个稳定值,偏差极低。她的语速不紧不慢,声调平缓。不抢话,不打断别人,她不会突然地高亢,更不会在该发言时无话可说,就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云淡风轻,但你知道,水是活的。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5)

她几乎没有任何幅度过大的动作和“失控”的表情,除笑之外的表情。

思考时是无意识的微笑;灵光乍现或抢答成功后是露出8颗洁白牙齿的笑,眼睛亮亮的,眯成了月牙;如果答错了,眼睛亮一下,嘴唇微张地点点头,还是揣着一个闪闪动人的笑。只要不笑,她就能把节目组对她的初印象——“冰山气质”贯彻下去,但她没法不笑,所以常常融化。她一笑,就好像什么东西在眼前亮了一下,闪了一下。

“凌然对决张昊琳、刘今时对战张昊琳、张昊琳又得一分、张昊琳领先三分……”每期节目的文案都“火药味十足”,但在张昊琳看来“输赢没那么重要,更重视体验感”。

当然,她的宣传海报上印着“不怕竞争,也不怕输”。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6)

抢答环节,当主持人仅提供了寥寥的线索时,张昊琳就按下了抢答器,没别的原因,“第一次玩,想玩把大的”。

她个人最为激动的高光时刻却是在对手获得冠军时。

“我是真的为他高兴”。张昊琳说。

“也设想过自己是冠军,但那让我感觉很羞愧,或者忐忑不安,因为了解自己的科学素养,如果真的拿了冠军一定是有很多机缘巧合的,陈鲲羽(《加油!向未来》第三季冠军)则是名副其实,所以为他高兴”。

继续前行

《加油!向未来》为张昊琳带来了一连串的链式反应

被朋友介绍着再去参加其他的活动,比如抖音抖知宣传片的拍摄,预备成为抖音上的一名科普短视频博主……

与此同时,大量的粉丝涌向张昊琳的微博。这些以初高中生为主的“小朋友”多是被综艺里的张昊琳小姐姐圈了粉,他们为她画Q版头像,还有粉丝在小纸条上写下“中科院张昊琳 加油呀”的字样,再贴在自己的课桌上。

这些善意让张昊琳又感动又不安。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7)

“当老师说要采访我时,我第一反应是震惊、羞愧,我觉得自己并不是个成功的或怎样的人。但我找了一些解释来自我安慰,也许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不作为一个优秀或成功代表,而是一个可能性代表,就是学生们除了这样,那样也可以。这能让我心里好受点,不会特别地受宠若惊”。

周一至周五,早早起床做早餐,煲粥炖汤,蒸几块芋头红薯或玉米,色味俱佳。吃完去活体分析实验室报到——“正儿八经搞科研打卡”。

周末,通常要用一天时间帮朋友当模特,拍过日杂胶片风,JK制服风,海边文艺风……但其实泡沫彩球和粉嫩的滤镜,张昊琳都不怎么喜欢。她最爱的那套是在无人的小火车站拍的。远处是群山,近处是碎石、铁轨、静默的列车。暗色调,靠光影的交错勾勒情绪,发丝被风吹起,她望向车窗里自己的投影。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8)

第二天,雷打不动地去清华蹭节心理学课,再去蛋糕坊学烘焙。晚上回来,路过豆瓣书店进去转转,继王安忆、严歌苓后,张昊琳又迷上了陈冠中,她偏爱对细腻感受的描绘。

除此之外,公众号和微博的粉丝催着她更新,公众号更随笔、更影评、更一切兴之所至。微博每周更一段vlog,自拍自演自剪,vlog里她可能分享一次出游,可能教单眼皮圆脸妹子化妆,也可能演示如何把完美地不扯破皮地夹起来一只蟹黄包,可能正在切一颗西红柿,然后假装西红柿说“好痛”,还可能拿着尤克里里和朋友自弹自唱。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9)

弹唱的背景通常是实验室的一排柜子,那是加完班后没人时拍的。有一段vlog她没怎么笑,脸色沉重,“因为实验没做出来,拍完还得继续‘过柱子’(柱层析分离,也称柱色谱,一种化学实验)”。

如果科研任务很重或添了其他的安排,就得把时间表压得更密些。

“我想我能提供的是,你可以尝试,可以不破釜沉舟地尝试,你可以温和地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最开始收到《加油!向未来》节目组的录制通知时,张昊琳也有顾虑。当性格在电视上被扁平化后,会不会被骂被黑,会不会被一双双眼睛精准地瞄准瑕疵,甚至不得不承受与比赛无关的,外貌上的品头论足。

好在这些她所担心的都没有发生。

她尽力让自己处于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

“首先是节目组的善意,没有剧本,没有题库,也没有为吸引流量而故意设置的环节或冲突。其次我做了一些黑点的规避,比如不礼貌的行为,看起来太傲慢,犯一些弱智的错误,或者强行掩盖自己的错误,等等,不过,原本这些我也不怎么会发生。最后,就是幸运,一直以来。”

她坐在屏幕前,看着屏幕里的张昊琳,她习惯称屏幕里的自己为“那个人”。

“那个人就站在那儿一本正经地说啊……”她试图用手势来帮助自己形容“那个人”的状态,但她失败了,形容不下去就笑了。

“即使照镜子,人也很少能看到动态的各个角度的自己,所以如果从上帝视角审视一个综合的立体的自己,就有点尴尬或羞耻。但我所呈现的还是一个真实比重相当高的自我”。

与自我对话

在张昊琳看来,“与自我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灵魂深处好像开着一场日夜不休的party。

“想成为作家或演员,既能表达个人情感,还能体验不同的人生。”在公众号里,她写《想要的生活怎么有一百种》,写《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她自认“感受思维倾泻而出,比力量倾泻而出,更彻底”。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10)

因为想知道那些向下生长的根系都去了何处,张昊琳自学心理学。《亲密关系:爱情婚姻与心理学》是她每周都在清华旁听的课程。

“理性思考下亲密关系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剥除错觉后,驱动双方互相吸引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可交流可沟通是她给出的答案。

敏感倔强、疏离坚定、脆弱独立、松弛自尊、惯性照顾他人但绝不为取悦……种种特质旋成一个个奇异的角度,在她身上达成微妙的动态平衡。“如何消解情绪”是情绪充沛者遇到的永恒难题。

张昊琳有网络交友的习惯。“因为网友是直接在思维、精神、价值观上的对话,现实则通常始于长相、性格、生活方式……如果前面进行了漫长的持续性铺垫工作,但最后发现无法沟通,我就觉得前面的时间是在浪费。”

追求被理解,有一点点想恋爱,但也知道灵魂的共鸣可遇不可求。

“不那么契合的两个人凑合,还不如自己自在。”自大学起,张昊琳独自旅行过近20个省市。挑一个周末,避开人流说走就走,热爱户外运动,适度的挑战意味着诱惑,点燃她有一点点想冒险的心。一定要去逛的是清晨的菜场,烟火气使她安心。红烧肉是她的拿手好菜,炉子上炖着汤煨着肉,咕嘟嘟冒着泡,在香气里干点什么都惬意。

但独自走在陌生城市的小路上,晚风轻拂,她偶尔也觉得怕怕的。

“如果有人理解我,理解我的人里面还有我很欣赏的,觉得很重要的人,那我会开心死。”她公众号的简介是“看懂的人,可以和我谈恋爱”。

“公众号是我所有社交平台里最接近我本人的,复杂度最高的展现。”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光打过来时,微博是她被照亮的那个侧面,但公众号则是一整圈侧面,明暗兼有。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11)

多年的理科学习在她身上打下了烙印,保持感性,但也相信逻辑。信息搜集与自学能力是科研人员的标配,抗打击能力是自然学科实验经验的附属品,“就好像实验不成功是常态。”

“当负面事情发生时,我会第一时间给自己做心理疏导,一则降低预期,把情绪限制在一定的可控的区间里。另一则是寻找退路,我要永远有一个退路,但退路也要能保留我的特点。”

“感谢《加油!向未来》这个节目,可以让素未谋面的朋友认识我,可以让我在另一个城市的家人见到我,可以记录我23岁的样子,可以遇到很多有趣的人和事。但它只是我生活中过去很久的一部分而已,没有改变我的本心。”张昊琳说。

“我的人生会走向何处?我不知道。但直到现在,我只做我想做的。在大的事件上,我从没有为了某些机会或利益,捏着鼻子做一些勉强自己的事,我没有勉强过自己。”

她预感,作为2018年的延续,2019年也会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但不同于2018年的“变化、选择、体验”,2019年则是“变化、决策、体验”。

张昊琳的冒险才刚刚开始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开播时间(加油向未来里的博士小姐姐)(12)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自《国科大》杂志2019年第3期,原标题:《女博士大冒险》,文字∕徐竞然,图片∕涂植鹏、白泽,作者∕国科大记者团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