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我前几天为10岁左右的学生写关于成语的解释,具体内容是解释“黔驴技穷”。黔驴技穷的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复述了,我的解释是:

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对手面前毫无保留的炫耀自己并不可取,因为你的强项在对手看来也许正说明了你的缺点。

编辑认为我这个理解不对,因为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认为,驴的故事是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强调“要从驴的悲剧中得出不能不学无术,要掌握真本领的生活道理”。

卧薪尝胆故事简介50字历史(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1)

卧薪尝胆故事简介50字历史(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2)

教科书语文要求有标准答案,所以不能有别的理解,我也明白,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我们还是需要探讨不同的观点。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自于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在寓言的末尾,其实柳宗元是对驴子的失败惋惜重于讽刺的: 作者认为,驴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是轻易暴露自己,让对手试探出了自己的底线。如果驴子不轻易暴露自己,那么老虎虽猛,但畏惧驴子高大的身形,是不敢轻易对驴子下手的。

如果我们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和背景,会发现他的这个寓言,很可能是对自身政治生涯的隐喻。

那头暴露自己导致被吃掉的驴子,真实的原型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什么叫“二王八司马”呢?

指的是唐代后期的一个政治集团,首脑是王叔文,王伾,另外有八个主要成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

卧薪尝胆故事简介50字历史(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3)

“二王八司马”

这个政治集团在当时发动了一场短暂(100多天)的政治改革,企图从历史上被称为“永贞革新”,但就和晚清的戊戌变法一样很快失败,二王被处死,而柳宗元等八位被贬为州司马,离开了中央权力中心,所以这个集团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内政上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藩镇自立,各地的军权和政权被军人所把控,这就是所谓的“外有藩镇自立”。

其次是在中央的军权,则被宦官集团则把控,宦官集团尾大不掉,叫“内有宦官专权”。

卧薪尝胆故事简介50字历史(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4)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官集团的权力大大缩小,而仅存的朝廷职位则被元老旧臣及其集团成员把控,科举考上来,却没有门路的年轻官员长期得不到升迁,郁郁不得志。文官集团得不到新生的人才更新,也日益暮气,这叫做“官员滞涩”。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出身大都是庶民出身的进士,年轻有理想。由于王叔文是唐顺宗作为皇太子时候的心腹,所以在唐顺宗登基后,王叔文等人掌权,柳宗元从从末流之阶一跃为中央官员,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但是,就和“戊戌六君子”一样,“二王八司马”集团的权力基础是不稳固的。唐顺宗身体不好,从登基前就一直重病,所以“二王八司马”的改革未免操之过急。

标志性事件,是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企图夺取宦官的军权,想用大将军范希朝为统帅宦官集团手中的神策军,而宦官集团反击,发动中下层军官抗命,于是夺取军权失败。

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韩泰主京西神策军,诸宦者尚未寤。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

中尉,且言方属希朝。宦者始寤兵柄为叔文等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驰归白之,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

卧薪尝胆故事简介50字历史(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5)

既然夺取军权失败,而唐顺宗去世,那么二王八司马最后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王叔文集团依靠的顺宗原本是一个极其虚弱的势力的情势下,他们并没有联合足够的力量,比如绝大多数朝臣,尤其是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等重臣,以及顺宗长子、太子第一候选人李纯等。在宦官手握兵权、掌握皇帝废立之权的情况下,鲁莽行事,招致惨败几乎是必然的事。只有在准备充分、具有多方助力、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以智谋取才有可能成功。这大概就是柳宗元痛切地感叹“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的含义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对那头驴子的失败其实是充满惋惜之情,而非嘲笑。“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而很多人没注意过的是,其实《黔之驴》并不是单独成篇,而是《三戒》中的一篇,另外还有一篇《临江之麋》。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打猎)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恐吓)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这地方,有个人打猎,得到一头麋鹿,带回家养。家里的狗见到主人和麋鹿非常亲昵,于是时间长了以后,麋鹿和家里狗们成了好朋友,于是麋鹿以为所有的狗都是朋友。三年之后,麋鹿出门,遇到一群野狗,它无防备的向这些朋友走去,结果被野狗们围杀,麋鹿到死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结合我前面写的时代背景,柳宗元写寓言背后的隐喻不需要我说了吧?

参考文献:

论子弟书对唐代寓言的接受与重构——以《黔之驴》为例

《黔之驴》寓意新探——兼与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商榷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