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 | 一宁(xiong202105)

2、来源 | “职场的学问与实践”公众号

3、定位 | 给无数希望在职场有更好发展的人,提供思想和知识层面的帮助

4、初心 | 成人达己

真实世界有什么bug(真实的世界没有说明书)(1)

春浓花艳佳人胆,月黑风高壮士心。

讲论只凭三寸舌,秤奇天下浅和深。

各位朋友大家好。

每天再忙,也要坚持和大家坐下来聊聊天。

这周末把书架里喜欢的2本书拿下来,重新翻了翻,再看看有趣的章节。

也把最近的一些事,重新在脑子里想了想,多了些想法。

今天就把书中的一些内容和自己的一些思考,分享给大家

如果正好对您也有所帮助,那就最好不过了。

文章有点长,也需要您花一点时间思考。

01

以史为鉴:到底怎么“鉴”?能不能“鉴”?

“太阳底下无新事”和“一切事物是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的”,这2句话一直让我印象很深,也受益匪浅。

用我很喜欢的一段话来解释吧:

其实历史和小说不一样,因为历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大明朝的崇祯同志终究是要死的,而且肯定是吊死,他不会撞墙,不会抹脖子,不会喝敌敌畏。总而言之,我不说,你们都知道。

所以结局应该是固定的,没有支线。

很多人问,为什么看历史,很多人回答,以史为鉴。

现在我来告诉你,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因为我发现,其实历史没有变化。

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都是外壳,里面什么都没变化,还是几千年前那一套,转来转去,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岳飞会死,袁崇焕会死,再过一千年,还是会死。

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

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做缺点,不能改的,叫做弱点。

顺便说下,能超越历史的人,还是有的,我们管这种人,叫做圣人。

以上的话,能看懂的,就看懂了,没看懂的,就当是说疯话。

最后,说说我自己的想法。

因为看得历史比较多,所以我这个人比较有历史感,当然,这是文明的说法,粗点讲,就是悲观。

这并非开玩笑,我本人虽然经常幽默幽默,但对很多事情都很悲观,因为我经常看历史(就好比很多人看电视剧一样),不同的是,我看到的那些古文中,只有悲剧结局,无一例外。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而言,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

王朝也是如此。真没意思,没意思透了。但我坚持幽默,是因为我明白,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

人生并非如某些人所说,很短暂,事实上,有时候,它很漫长,特别是对苦难中的人,漫长得想死。

但我坚持,无论有多绝望,无论有多悲哀,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对自己说,这个世界很好,很强大。

这句话,不是在满怀希望光明时说的,很绝望、很无助、很痛苦、很迷茫的时候,说这句话。

要坚信,你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你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02

真实的世界没有说明书。

从“游乐场”到“荒野求生”,怎样从大学走向社会?

“孩子们,欢迎从‘游乐场’模式进入到‘荒野求生’模式!”

如果在大学生眼里,即将迈入的“社会”有一扇有形大门的话,我会兴冲冲地在门上挂起这样一条横幅。

游乐场模式的本质,在于它由一系列既定的游乐项目所构成,每个项目都设定好了起点、终点、路线和时长。完成这些项目会遇到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本身也是被设计好的,它们的难度相对固定,不会突然升级或者降级,不会有意外出现。

而在荒野求生模式中,你无所依凭

你会遭遇到一个个未曾料想的、未曾遇见的麻烦,或饥肠辘辘,或猛兽环伺,你必须使尽浑身解数,去独自解决扑面而来的问题,然后是下一个问题,再下一个问题……

没有说明书,没有攻略,没有锦囊。

两种模式培养出的,是不同的思维品质。

游乐场里的挑战是模拟的,老师已经为你准备好了答案;而荒野中的挑战是真实的,可能谁都不知道怎么办;

游乐场里有坐标、有地图、有说明书,荒野里只有或隐或现的脚印;游乐场里九胜一败,荒野里九败一胜;在游乐场里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荒野里,高手更可能是你的对手

所以在学校里,你思考问题时总会从理论出发:某某人在某某时间提出了某某理论:“哇,今天又学到一个新知识!”又到理论为止。通过一番思考和探究,你又验证了一遍该理论,或者(更牛一点的)对理论有新的扩展或深化:“哇,又写了篇好paper!”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个理论最初的起源,是为了解决某个现实的问题或者受某个真实的现象而引发。

而你在接触该理论时,那个现实问题早已不存在或者不重要了;或者,它依然重要,而你却毫不关心。

所以,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沿着前人铺就的道路走下去,却不知道,这条道路到底是要通向何方

而在实践中,你会自行产生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困扰你、折磨你,让你焦灼不安。

于是你非常迫切地试图解答它,在这个求解问题的过程中,旧的知识被激发、调用、重组,而新的知识也一点点萌芽

而在游乐场模式中,你遇到的问题是由老师提出来的,而不是源于你自己内心的渴求,你缺少足够的动力去自行解答它,你只是在搬抄某一个答案。

当然,你需要了解这些答案——这些人类文明历程中的精华。

但是,你更应磨砺出“从对现实的悉心观察中挖掘问题,又对问题进行独立和系统的分析甚至构建出新的理论,以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

你更应知道,当你失去了所有的拐杖和火把、当你面对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问题、当你查了无论多少文献都找不到答案时,在一片漆黑中,你如何活下去。

这就是荒野求生模式。

它从观察和分析现实问题开始,经过一番(也许是理论层面上的)分析和探索,又回归到现实。

03

如何求解现实问题?

一旦进入荒野求生,你必须了解,这个世界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法,只有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你很好地活下去。其要旨包括:

1.正确地认识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别人的问题表述。可以基于对现实处境的深入和缜密的观察,对问题重新进行定义,以接近该问题的本质。

2.对问题进行完全独立的思考,不借助书本和搜索引擎,因为你面前的问题是独一无二的、全新的。

你可以大胆提出若干个假设性的求解方向,然后去尝试,此时失败是正常的,但你会从中得到意外的收获。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工作经历:开始工作后,刚入岗位时,延续在校时的惯性,一接到任务,不是先用自己的头脑作一番思考,而是打开百度一阵狂搜。

花了很久时间,你可能才慢慢醒悟,企业里给出的问题都是具体而特殊的,断无前路可循,必须养成主动思考、先行分析的习惯,通过思考提出若干假设后再去找文献或其他方法探索论证。

3.继续独立地思考但是你可以在希望比较大的求解方向下,有针对性地寻找相关联的知识。

此时你需要快速筛选和学习新知识,甚至需要不带偏见的、尽可能多地寻找各种可能有益的知识,也包括与他人交流意见。

这一点其实也不容易,因为人的认知模式总是先入为主的,先期进入的信息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框架,当后面的信息涉入时,原先的框架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解读,甚至有意无意地采纳与之前信息一致的部分,而将相冲突的忽略掉。

4.在结合知识以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试着提出一些假设性的理论或者模型。

记住,不是只有专家、教授、名人、权威才有资格提出理论,你也有能力来构建理论。构建理论的过程可以帮助你对问题的分析达到一个新的深度,同时也能将问题简化到最本质的层面,并且可能在将来复用于近似的问题。

5.你提出的理论必定需要修正,这时你可以用你的理论去尝试解决问题,也可以试用于各种扩展情境,如果发现其bug就立即修正。

迭代之后,你的理论就变得越来越有力度,解决问题的大门就此渐渐打开。

6.但由于理论毕竟是对现实的抽象,所以你还需要去关注各种细节性的问题,去通盘考虑现实情况,去穷尽和评估各种因素,这样才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备的解决方案,来彻底解决这个复杂的现实问题。

7.通常解决一个难题的方案是非常巧妙的。如果你觉得这个方案不够巧妙,不妨试着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找到那个巧妙的方案。

在荒野求生模式下,你还必须了解,与思考和发展“理论”相比,解决现实问题有如下不同之处

1.理论问题通常事先构想出一个理想的环境,把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加以屏蔽,因此变得比较“单纯”;

而对于现实问题,你必须同时考虑方方面面复杂的因素,罕有简化的方案。

例如很多心理学理论,诞生于实验室的“理想环境”,因此在应用到现实时往往捉襟见肘。相反,美国商学院的研究、教学方式和传统学院派路数颇为不同,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其着眼于分析复杂现实问题的教学研究方式

2.理论问题最初源于现实,但会渐渐走向自我生长的轨道,有可能离现实越来越远,最后变成学术圈里一小部分人的自弹自唱,与外界隔绝;而解决现实问题时,必须时刻思考人们此时此刻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为真正的价值而战。

例如,大多数心理学理论已经演变为自弹自唱,不过心理学界中最有创造力的心理学家还是会从对现实的洞察中挖掘出不为人注意的新现象并为此构建理论,我相信,其他很多学科,也有类似的情况。

3.很多学科的理论探索,通常会寻找和分析那些一般的、普遍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受限于科学研究对于“重复”“可验证”的严谨性约束。

但是处理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分析极端现象的价值常常会远大于一般现象。

比如塔勒布在《黑天鹅》一书中就反复强调分析极端现象的重要性。

而凭借需求层次理论而闻名世界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这个研究路数颇为另类的学者,他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研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人物的共同点,从而得出非常有启发性的结论,告诉我们“自我实现者”的一系列特质。

在另一领域,创新设计的顶级公司IDEO十分热衷于研究“极端用户”,用以激发全新的创意,来解决异常棘手的难题。

4.现实问题的另一个特征是,它常常瞬息万变、变幻莫测

尤其在风云变幻的商界竞争中,变化的节奏以天、以小时、以分钟计,快得令人窒息。而在象牙塔中,一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周期一般为两年,有些学科如数学甚至会长达五年以上;

而一本更新及时的教科书,里面最新的内容,也至少是五年以前的研究,绝大多数会是10年、20年前的结论。

因此,以前作为思想和知识前沿阵地的大学,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的今天,似乎已经变得过于缓慢和笨重。

简而言之,求解现实问题,就是求解复杂性,求解各种未知和不确定,以及求解永恒不停的变化。

而这些,都很难在校园中得到锻炼。

04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多种路径

那么,在离开校园、进入社会后,我们可以怎么做,来更好地迎接荒野中的挑战呢?

方法不止一个。

在大学里,我们的信息输入是理论,信息输出也是理论;

而到了现实中,我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把“现实世界”作为一个重要的求知的变量纳入进来,不只在理想化的情境下去思考问题,而且需要磨炼把理论融汇于现实、考量现实复杂情形的本事

人类历史上很多超凡的智者已经找到了许多将“现实世界”与“理论世界”结合起来的方法。

今天,在这里分享从“理论输入”到“现实输出”五种代表性模式。

第一,投资家查理·芒格的模式。

是广泛吸收多个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工程学等)的知识,把这些学科最基本的模型作为他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的思维工具,进行拉网排查式的全角度分析,思考多个复杂因素所形成的共振,最后得到一个完整、全面和深刻的分析结果。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理论性的知识被理所当然地、频繁地跨学科使用,并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发挥奇效

与没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投资者相比,芒格能更为深入地洞察这些投资问题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从而提出超越市场的投资判断。

第二,经济学家张五常的模式。

是从“现实输入”到“理论输出”亲自去观察、亲身去实践市场中真实的经济行为,从对真实世界的洞察中获得经济学的理论洞见。

与那些书斋式学者相比,他能发现和分析更复杂多变的经济现象,并把这些现象带入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视域中。

比如他曾经两次在除夕夜到街头卖橘子,体会不同时点、天气和其他因素的变化下,交易双方讨价还价的情势变化;他还在自己的海边别墅旁养殖生蚝、三文鱼等水产,然后分析流动和非流动的自然生物的产权问题。

这种从现实世界中获取理论智慧的方式,正好和查理.芒格从理论世界获取现实智慧的方式相映成趣,为我们展示了两种互补的嫁接理论和现实桥梁的方法。

第三,投资家、《黑天鹅》一书的作者纳西姆·塔勒布的模式。

从理论和现实中交替学习。

塔勒布是穿梭在学术和商业之间的思想家,他毕业于沃顿商学院,是资深的数量金融交易员,也是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的研究员,而他从小至今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多国语言,广泛涉猎哲学、逻辑学、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

他的黑天鹅思想,既是他对现实世界特别是人类历史上的极端事件加以深刻洞察的结果,又是多学科思想的融合。

在他的《黑天鹅》一书中,可以看到他吸纳了彭加勒的科学哲学思想、卡尔·波普尔的怀疑主义思想、丹尼尔·卡尼曼的行为经济学思想以及曼德尔布罗特的分形几何学思想,还有帕斯卡、洛克、哈耶克、蒙田、丹尼特、奎因等人的思想智慧。

塔勒布的人生历程生动地展现了这样一种路径的可行性:从现实和历史中提问,在思想的海洋中寻觅,在实践中验证,又在写作中升华

第四,理查德.费曼模式。

理查德.费曼不仅是一位蓄声全球的物理学大师,也是一位教育家,因为他总是能把非常抽象的物理学概念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者精巧的现场实验展现出来,并且让学生从深层次上领会这些概念。

所以他既能作重大的理论创新,又能在现实中游刃有余。

在他的眼中,物理学绝不是枯燥乏味的理论陈述,而是活生生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他所著的《费曼物理学讲义》是历史上最成功的物理学教科书,历经数十年畅销不衰。

他还特别善于用图形和图表来展现抽象的过程,他发明的“费曼图”,提供了对量子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的方法,至今已成为全世界粒子物理学家的工作语言。

费曼给我的最大启示,就是抽象的理论和生动的现实之间是可以没有边界的,如果有人觉得存在边界的话,恰是因为他的知识和思考尚不足以洞见两者深处的关联;

相反,如果一个人可以用经验来表达理论,用具象来表达抽象,正好说明,他很可能是一位非同寻常的思想家。

第五,侯孝贤模式。

侯孝贤导演有一个特殊的本事,就是“读人”。

凡是他交往过的人,他都会悉心观察,像读一本书一样去读他们,特别是那些看上去有些奇奇怪怪的人,更是会引发他强烈的“阅读”兴趣。

想必,这位大导演,一定是把他遇见的所有人当成了一个巨大的素材库,通过分析、解码、变异,再融合到他的电影中,去把电影中的人物给异常真实地塑造出来。

与从书本中获取灵感相比,候孝贤更善于从现实的经验中获得智慧,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灵感。这种解码现实的功夫很值得学习。

所以他的模式是从现实中学习又回馈到现实中。

05

如何联系理论和现实

归纳以上五位人物的方法,可以总结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

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可以让我们比其他的实践者思考得更加深刻和系统,然后又反过来助益我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理论的适应范围和界限,然后又反过来优化和完善我们的理论。

更重要的是,这种思考的过程,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结。

如果你试着去践行这个方法,应该就会慢慢地发现:

这些行动,可以帮助你一步步地构筑起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

因为当你把纷繁复杂的现实和眼花缭乱的理论进行思考、交叉和整合以后,它们就成了你心智的一部分,而且不可能有人正好和你的这部分心智相似,甚至连模仿也断无可能。

这种逐渐打磨出来的独一无二的智识,就可能帮助你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帮助你在复杂多变的荒野竞技场中站稳脚跟。

知乎上曾有人问“怎样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就我的理解,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速效大力丸可以吃的

但上面的方法为我们指出了一些我们很多人未能充分发现和认识的道路

这也是我自己正在践行的道路,希望它们可以最终引领我和你,走到“很厉害的人”才可驻足的巅峰。

06

一宁说

不知你是否有感受?

自从毕业迈入职场后,你在职场上遇到的工作、业务与个人发展问题,似乎只能靠自己摸索了。

因为你“不敢问”了,真实的世界没有在你身边的老师了。

可现在最宝贵的就是时间,最稀缺的就是利益,无数人都在竞争有限资源。

没有任何培养、教学大纲了,没有任何发展计划了

这就是真实的世界,荒野求生。

所幸,这也有方法和规律的。

有缘沟通。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