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人生,源自点点滴滴的平凡当选为2022“荆楚好老师”的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正荣及其团队,坚守特教28年,助力500余名残疾孩子实现逆袭他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别样的精彩人生;情系特殊教育,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了执着的奉献之歌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亮灯,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情暖特殊学校践行特殊使命?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情暖特殊学校践行特殊使命(东湖评论情系特殊教育)

情暖特殊学校践行特殊使命

精彩的人生,源自点点滴滴的平凡。当选为2022“荆楚好老师”的钟祥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肖正荣及其团队,坚守特教28年,助力500余名残疾孩子实现逆袭。他们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了别样的精彩人生;情系特殊教育,在人生的舞台上谱写了执着的奉献之歌。在第3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这些特殊教育工作者亮灯。

特殊的孩子,平凡的岗位,于特校老师而言,是一份信任,更是一份责任。他们用耐心启聪听障学生聆听大自然,用爱心点亮盲童心中的光亮,用信心激励残障孩子前行。真正诠释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育人真谛。对于特校孩子来说,“我们眼里你最美,我们心中你最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唤;对于特校老师而言,一句不清晰的“老师好”,一张孩子歪歪斜斜写下的简单自制卡片,一只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不起眼的小船都是最大的欣慰。他们牵手孩子负重前行,无怨无悔,一个个不可能,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变成了可能,为一个个破灭了梦想的家庭带来希望,这就是他们幸福的源泉,更是他们前行的动力,他们的行为世范正应了那句网络热评:“一声老师好,一生好老师。”可见,有爱,有责任,有奉献精神,平凡的事业也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

一名优秀的特校教师除了爱心和责任,还需成为坚守岗位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包含教师和康复师的双重含义,残障孩子的类型很多,如自闭症、脑瘫、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等,不同类型的孩子所表现出的问题不一样,教师只有将教育和康复结合起来,采用特殊的教育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孩子实施感统训练、运动训练、言语训练、作业治疗、应用行为分析等专业化的教学,才能满足残障孩子的特殊需要,这就要求特校教师必须要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及康复技能。譬如宜昌市教育局近几年分批次组织特校骨干教师赴上海泰亿格、北师大等地培训学习,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大餐”和“营养餐”,以此对他们实行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和理想信念的培养,让特校教师备足“粮草”,进而为社会培养出大批残而不废、残而有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事实证明,这一做法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宜昌宜都特校骨干教师学以致用,牢牢抓住兴趣爱好补偿个体缺陷这一突破口,充分发挥残障少儿的特长,付之于“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对这类特长生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训练,永不言弃。“千锤成利器,百炼变成钢”,孩子们不负众望,在省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上夺得两枚银牌的好成绩,为家庭为学校为城市赢得了荣誉,更重要的是孩子赢得了满满的自信。的确,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特校教师的无私奉献也能让平凡的事业惊天动地,让平凡的岗位展现非凡。

美需要宣扬,爱需要传递,榜样的力量具有辐射的效应。对于特殊教育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模范教师,各级政府、主流媒体、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宣扬他们的典型事迹、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所有的教师竖起了一面榜样大旗,从而建立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四有”教师队伍。同时,这些特教先进典型理所当然应当成为青年教师及刚入职新教师的“师傅”,鼓励他们“三带徒弟”,即带师魂、带师德、带师能,通过师傅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加强人才培养,提升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让爱心接力,将无私奉献的经典旋律永远流传。

“始于辛劳,归于平淡”是对特校教师最简单的概括,如果说普校教师是花和果的事业,那么特校教师则是叶的事业。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它其实面临着较大的社会压力,职业成就感相对较低,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心理素质,也影响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从政府、学校、个人三个层面入手来争取社会的支持。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公共氛围,消除对对特教工作者的偏见和歧视,理解其艰辛,关爱其健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重和认同,同时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待遇,依法落实其合法权益,提升其职业幸福感;其次学校要多为教师考虑,为他们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争取更多的权益,尽量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另外,教师要对社会支持有正确的认识,积极扩展人际交往空间,主动寻求帮助,与社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还要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乐于奉献,通过努力获取公众的认可。社会的支持必定能使特教人鼓舞士气,乐于奉献,从而推动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残疾孩子融入社会成就梦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特殊教育,育人为本。6.9万特教工作者,正行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共同谱写着一首青春奉献者之歌。

稿源:荆楚网

作者:邹红艳(宜昌宜都)

责编:詹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