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四川人,1892年出生,1978年逝世。他的原名为郭开贞,笔名沫若,另有笔名羊易之,石沱等。他曾经留学到日本,后来在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影响之下,弃医从文。《星空》这部诗集是郭沫若在20世纪初期的作品。这个时期,五四运动高潮已去,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正要到来。

郭沫若的创作有什么(郭沫若创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态的变化)(1)

在诗集《星空》中,郭沫若曾对中国的革命和社会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他的这些探索,虽然没有摆脱个性主义和泛神论的束缚,也没有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完全掌握,但是依然达到了可观的效果。他的创作让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萌芽,还大大降低了个性主义和泛神论的影响力。这些从以下几个方面都能够得到认证。

其一,郭沫若对于革命的意识发生了转变。他不再对旧社会进行空泛的诅咒,也不再进行徒劳朦胧的反抗,而将批判的对象转向当时社会的私有制制度,对其进行无情的挞伐,大力提倡流血抗争。我们可以拿《棠棣之花》和《孤竹君之二子》进行说明,首先,在《棠棣之花》中,郭沫若明确指出人类社会一切罪恶的根源为社会的私有制制度,而在《孤竹君之二子》中,郭沫若对于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棠棣之花》的内容中虽然提及到流血,但那却只是诛锄个别的恶人的体现,而《孤竹君之二子》的内容中却指出了反动的统治阶级吃人的本性始终不会发生改变,要改变社会的现状就要同反动的力量进行殊死抗争。其次,《棠棣之花》强调的是个人,而《孤竹君之二子》却强调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团结一心,共同对敌。

郭沫若的创作有什么(郭沫若创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态的变化)(2)

其二,郭沫若对大自然的态度也有所改变。郭沫若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创作的诗集《女神》中,他还带着热情和激情的心态去歌颂大自然。在《女神》时期,自然是美好的,美好的大自然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同时还寄托着诗人的美的憧憬。而在五四运动退潮时期的诗集《星空》中,郭沫若对于自然并不都是赞美与歌颂的。在《星空》时期,自然不再那么美好,自然之中也有着黑暗现实的影子,同时还蕴含着诗人的泪痕和血斑。郭沫若眼里的自然不再那么纯粹,而是被一种凄惨悲凉的氛围所笼罩,我们能够清楚感受到郭沫若创作的变化。

郭沫若的创作有什么(郭沫若创作星空的背景之郭沫若心态的变化)(3)

3, 郭沫若诗歌创作时的自我形象发生了改变。在《女神》中,郭沫若所构建的这个自我形象就是全世界的中心,是顶天立地的巨人,是叱咤风云的英雄,是很叛逆要吞噬日月星辰的天狗。他在创作中进行了自我批评,指出了党内的思想错误,指出了党要在思想和组织上保持着纯洁。而另一方面,强调了对于党内的斗争,我们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然后理性地处理。郭沫若的这些观点都是用沉痛的历史代价而得出来的结论。对于中国今后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正确地去处理党内斗争,以及我党如何保障百姓的民主生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沫若在《星空》中塑造的形象是生活中的战斗者,在社会的搏斗中经历了失败,但是不甘心失败所以又在黑暗中探索未来。他所创作的诗集,推动了新中国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我们无法否定他在中华民族的危难之时所付出的杰出贡献。可以说,在中国文化的战线上,郭沫若是在鲁迅之后的新一面光辉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