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初年,开始对四川政区进行大规模调整、省并康熙五年、雍正七年先后将乌撒、遵义两府改属贵州省, 雍正四、五、六年先后将东川、镇雄、乌蒙三府改属云南省,对今四川省疆界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四川省省一级的政区基本上稳定下来,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清朝四川省都有哪些县?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清朝四川省都有哪些县(看看那时的四川都有哪些州县)

清朝四川省都有哪些县

康熙初年,开始对四川政区进行大规模调整、省并。康熙五年、雍正七年先后将乌撒、遵义两府改属贵州省, 雍正四、五、六年先后将东川、镇雄、乌蒙三府改属云南省,对今四川省疆界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四川省省一级的政区基本上稳定下来。

四川省至清末辖府15、直隶州9、直隶厅4、府辖州13、府辖厅9、县120。

(注:1、下文道按顺序用中文数字表示,府、直隶州厅用红色字体,府辖州、厅、县用黑色加粗字体。

2、本文成文时间为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区划调整如重庆市直辖、存在县市撤并改区、名称变更等,本次发布未做订正,还望周知)

一、成绵龙茂道

清嘉庆初置。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改名为川西道。道署驻成都府。辖府2、直隶州2、厅3。

成都府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宋初降为益州,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复置。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改成都府路。元置成都路,为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治。元末明玉珍改置成都刺史府。明复置成都府。清因之,为四川省治。领3府辖州、13县。

成都县

秦置,为蜀郡治。汉因之。东汉末兼为益州治。三国蜀汉建都于此。自晋至唐为州郡治。五代为前、后蜀国都。宋为成都府治。元为成都路治。明为成都府治。清因之。顺治初,为张献忠大西政权(公元1644-1646年)首都西京。治今成都市城区西北。

华阳县

本成都县地。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分置蜀县,与成都县共治郭下。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置华阳县。历代因之。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省入成都县。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复置。治今成都市城区东南。

双流县

秦广都县。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改广都县属蜀郡。清康熙元年省入新津县。雍正六年复置。治今双流县城关镇。

温江县

西魏恭帝二年(公元555年)置。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省入郫县。仁寿三年改置万春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省入郫县。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复置万春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改温江县。治今温江县柳城镇。

新繁县

汉置繁县(治今彭县竹瓦乡),属蜀郡。北周徙今治,改名新繁县。隋开皇初省入成都县。唐武德三年复置,属成都府。历代因之。治今新都县新繁镇。

金堂县

唐高宗咸亨二年(公元671年)置(治今金堂县龙威乡旧城址)。初属益州,后属汉州。历代因之。治今成都市青白江区东城厢镇。

新都县

秦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新乐县,大业初省入成都县。唐高祖武德二年复置,属成都府。历代因之。治今新都县新都镇。

郫县

古蜀王杜宇所都为郫。秦置县。历代因之。明、清均属成都府。治今郫县郫筒镇。

灌县

西晋都安县。北周汶山县。唐盘龙县、灌宁县。五代前蜀析导江县置灌州。宋置永安军,旋改永康军。元改置灌州。明降州置县,属成都府。治今灌县灌口镇。

彭县

秦繁县。隋濛州。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徙九陇县于今治。武则天垂拱二年(公元686年)置彭州。五代、宋因之。明洪武十年降为彭县,属成都府。清康熙七年省入新繁县。雍正六年复置。治今彭县天彭镇。

崇宁县

唐高宗仪凤二年(公元677年)置唐昌县。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崇宁县。元、明因之,清康熙元年省入郫县。雍正七年复置。治今郫县西北唐昌镇。

新津县

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分武阳县地置。历代因之。治今新津县武阳镇。

什邡县

秦置。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改方亭县。北周武帝天和间(公元566~572年)省入雒县。唐高祖武德三年复置,历代因之。治今什邡县方亭镇。

崇庆州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江原县。北周初改晋原县。武则天垂拱二年,分益州置蜀州,属剑南道。宋高宗绍兴十四年(公元1144年)升崇庆军节度。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升崇庆府。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降为崇庆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晋原县省入,属成都府。治今崇庆县崇阳镇。

简州

汉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置牛鞞县。历代累有省复。隋仁寿三年置简州。隋大业间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天宝间改阳安郡。乾元元年复置简州。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降州为县,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升州。治今简阳县简城镇。

汉州

汉置雒县。武则天垂拱二年改雒县置汉州。天宝初改德阳郡,乾元间复汉州。历代因之。明属成都府。治今广汉市雒城镇。

绵 州

南朝梁置潼州。隋开皇五年改潼州置。大业间改金山郡。唐武德元年复为绵州。明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升直隶州。以成都府之绵竹、德阳、安县及保宁府之梓潼等县来隶,并置彰明、罗江2县。寻改彰明县属龙安府。领县5。治今绵阳市市中区。

德阳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置。元至元八年升德州,十三年降为县。明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改属绵州。治今德阳市市中区。

安县

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割绵州神泉、龙安二县置石泉军。元世祖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改宋石泉军置安州。明洪武七年降州为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改属绵州。治今安县安昌镇。

绵竹县

西汉置。刘宋改阳泉县。隋初曾复名晋熙县,又改名孝水县。隋大业二年复改为绵竹县。元至元十三年并入汉州,后复置。明仍属汉州。清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改属绵州。治今绵竹县城关镇。

梓潼县

西汉置。西魏改安寿县。隋大业三年改为梓潼县。清初属保宁府,雍正五年改属绵州。治今梓潼县梓潼镇。

罗江县

东晋万安县。历代累有省复。唐玄宗天宝元年改万安县为罗江县。宋元因之。明属成都府。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省入德阳县。雍正七年复置,隶绵州。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复置。治今德阳市中区罗江镇。

龙安府

北魏置江油郡,并置龙州。唐武德元年改西龙门郡。贞观元年改龙门州,属羁縻州,隶茂州。垂拱中升为正州。天宝间改为江油郡。至德二年改为应灵郡,乾元间复为龙州。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改政州。宋高宗绍兴五年复改龙州。明洪武二十二年改龙州军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升龙州军民指挥使司。宣德七年(公元1432年)改龙州宣抚司,直隶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改龙安府。清因之。领县4、土司1。

平武县

府治。蜀汉广武县。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广武县置。南宋宝祐中废。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复置。清因之。治今平武县龙安镇。

江油县

蜀汉置江油戍。晋为平武县地。西魏为龙州江油县地。唐玄宗开元二年(公元714年)省入昌明县。宋理宗宝祐六年(公元1258年)复置县。历代累有省复。至清康熙元年复置。治今江油市武都镇。

石泉县

唐贞观八年置。宋政和七年置石泉军,为军治。明初属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改属龙安府。清因之。治今北川县西治城羌族乡(旧石泉镇)。

彰明县

西魏昌隆县。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改昌隆县为昌明县。五代后唐始改为彰明县。宋元因之。明属成都府。清顺治十六年省入绵州。雍正六年复置,仍属绵州。九年属龙安府。治今江油市彰明镇(旧治城镇)。

阳地隘口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清顺治六年归附,隶平武县。治今平武县北木座藏族乡。

茂州

隋蜀州、会州。唐贞观八年改南会州置。天宝间改通化郡。乾元间复为茂州。明洪武间以州治汶山县省入,属成都府。清雍正六年升直隶州。治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凤仪镇。领县1、土司6。

汶川县

汉置绵虢县,治今汶川县威州镇。晋改汶山县。东晋后县废。梁置汶川县,隶汶山郡。西魏县废。北周复置。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以汶川县置威戎军。政和六年改延宁军,宣和三年废军为砦。南宋复置汶川县,隶茂州。元至元十九年废县,后复置。明宣德中徙治寒水驿(今绵#),属茂州。清初属成都府。雍正五年改属茂州。治今汶川县南绵#羌族乡。

瓦寺宣慰司

明置瓦寺宣抚司。清顺治九年归附。嘉庆元年改置隶汶川县。治今汶川县南玉龙溪乡涂禹山。

沙坝安抚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县西北回龙乡(沙坝)。

静州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县凤仪镇北门静州。

岳希长官司即岳希蓬长官司。

明洪武七年置,天启间加授宣慰司。清复为长官司。治今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南石鼓乡大宋渠。

实大关长官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北石大关乡。

陇木长官司

明置。清因之。治今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南石鼓乡东陇木头。

松潘厅

西魏甘松郡甘松县。北周嘉诚县。唐武德元年置松州。贞观二年置都督府,属陇右道。永徽时改属剑南道。天宝间改交川郡。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后没于吐蕃。宋仍为吐蕃地。元属吐蕃等处宣慰司。明洪武十二年置松州、潘州二卫,寻并为松潘卫。二十年改松潘等处军民指挥使司,隶四川行都司。嘉靖四十二年复改松潘卫。清属龙安府。雍正九年裁卫置松潘厅。乾隆二十五年升松潘直隶厅。治今松潘县进安镇。

理番厅

明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置杂谷安抚司。清乾隆十七年置杂谷厅,驻理番同知。二十五年升直隶厅。嘉庆八年改理番直隶厅,治今理县东北薛城羌族乡。领土司4(有“四土”地区之称)。梭磨宣慰司,清康熙六十年置长官司,乾隆十四年升安抚司,四十年升宣慰司,治今马尔康县东梭磨乡;从噶克(松岗)长官司,清乾隆十八年置,亦称松岗长官司,治今马尔康县西松岗乡;卓克采长官司,清乾隆十四年置,亦称卓克基长官司,治今马尔康县东卓克基乡;丹坝长官司,清乾隆二十四年置,亦称党坝长官司,治今马尔康县西南党坝乡;作革土司部,清置,治今若尔盖县达扎寺镇。

懋功厅

清乾隆四十一年以大金川地置阿尔古直隶厅(治今金川县城金川镇勒乌乡),小金川地置美诺直隶厅(治今小金县美兴镇)。四十四年省阿尔古厅入美诺厅。四十八年改懋功屯务厅,仍为直隶厅,治小金县美兴镇。领5屯、2土司:懋功屯,治今小金县美兴镇;抚边屯,治今小金县北抚边乡;章谷屯,治今丹巴县章谷镇;崇化屯,治今金川县南安宁乡;绥靖屯,治今金川县金川镇;鄂克什安抚司,乾隆十五年置,治今小金县东北结斯乡向花坡村;绰斯甲布安抚司,乾隆四十一年置,治今金川县西北观音桥乡(绰斯甲)。

二、建昌上川南道

清嘉庆初置建昌道。光绪三十四年改上川南道,简称上南道。又称建昌上南道。道署分驻嘉定府和雅州府。辖府3、州2。

雅州府

秦青衣县、严道县。汉沈黎郡、汉嘉郡。西魏始阳县、蒙山县。隋仁寿四年置雅州。唐开元三年置都督府。宋置雅州,元、明因之。清雍正七年升雅州府。领州1、县5、土司6。

雅安县

道府治。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置蒙山县。清雍正七年置,为府治。治今雅安市。

名山县

隋开皇十三年改蒙山县置。唐、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雅州,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名山县蒙阳镇。

荥经县

唐武德三年置。属雅州。宋、元因之。元末省入严道县。明洪武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荥经县严道镇。

芦山县

隋仁寿二年置芦山镇。三年置县。唐、宋、元因之。元末省。明洪武六年复置。治今芦山县芦阳镇。

清溪县

清雍正八年改黎大千户所置。治今汉源县北清溪乡。辖1镇、4土司。

天全州

清雍正七年改天全土司置。属雅州府。治今天全县城厢镇。

宁远府

元建昌路,属罗罗蒙庆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置建昌府,属云南布政司,兼置卫,属云南都司。同年,卫、府俱改属四川。洪武二十五年府废,升卫为军民指挥使司。二十七年置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治建昌卫。清雍正六年改置宁远府。领州1、厅2、县4、土司11。

西昌县

明建昌卫。清雍正六年改建昌卫置县,为府治。治今西昌市。

冕宁县

明苏州卫、宁番卫。清雍正六年改宁番卫置县,治今冕宁县城厢镇。

盐源县

明盐井卫。清雍正六年,改盐井卫置县,治今盐源县东卫城乡。

昭觉县

元永宁州北舍县。明碧舍县,后废。清宣统二年置昭觉县。治今昭觉县新城镇。

会理州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会理州,明洪武时改置会川卫。清康熙二十九年置会理州,雍正六年移治今会理县城关镇。

越巂厅

明洪武二十五年置越巂卫军民指挥使司,属四川行都司。清雍正六年废卫,置越巂厅,洽今越西县越城镇。

盐边厅

明盐井卫马刺长官司。清宣统元年置,属宁远府。治今盐边县健康镇。

威龙州长官司

元至元十五年置威龙州,属德昌路。明改威龙长官司,清为威龙州长官司,治今德昌县西南大山乡。

普济州长官司

元置普济州。明改置土知州。清康熙四十九年改普济州长官司,治今米易县西普威彝族乡。

昌州长官司

元置昌州,明置昌州长官司,清因之。治德昌县德州镇。

河东长官司

明置河东宣慰司。清康熙四十九年改河东长官司。治今西昌市安宁河东。

阿都正长官司

清康熙四十九年置阿都宣抚司。雍正间改置长官司。治今普格县北西洛区者保。

阿都副长官司

清雍正六年置。治今布拖县特木里镇。

马刺长官司

元为柏兴府地。明永乐初置。清康熙四十九年内附,仍置。治今盐源县西南惠民乡。

沙麻宣抚司

康熙四十九年内附置。治今西昌市东北。

瓜别安抚司

康熙四十九年内附置。治今盐源县北瓜别区沃底。

木里宣抚司

清雍正八年置木里安抚司。光绪时升木里宣抚司,治今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北瓦厂区瓦厂。

邛部长官司

元中统五年置邛部川安抚招讨使,二十一年改邛部州。明洪武二十七年升军民府,后仍为州。永乐元年改邛部长官司。治今越西县北大屯乡。

嘉定府

北周宣帝大成元年(公元579年)置嘉州。南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升嘉定府。历代累有升降。清雍正十二年复升府。领厅1、县7。

乐山县

府治。秦南安县。北周平羌县。隋峨眉县、青衣县、龙游县。明洪武九年龙游县省入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置。治今乐山市市中区。

峨眉县

隋开皇十三年置。治今峨眉县绥山镇。

洪雅县

北周武帝保定二年(公元562年)置洪雅镇。隋开皇十三年升县。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夹江县。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复置。治今洪雅县洪川镇。

夹江县

隋开皇十三年分龙游、平羌二县地置。治今夹江县城关镇。

犍为县

北周武阳县。隋开皇三年改武阳县置。治今犍为县玉津镇。

荣县

隋大牢县。唐武德元年置荣州。历代多有省改。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荣县旭阳镇。

威远县

成汉置威远镇。隋开皇十一年升县。历代累有省复。至清雍正七年复置县,治今威远县严陵镇。

峨边厅

清嘉庆十三年移马边厅通判置峨边抚彝通判,改置峨边厅。治今峨边彝族自治县南大堡乡。

眉州

南朝齐置青州。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改青州置。历代累有省改。至明洪武十三年升眉县为直隶州。清因之。治今眉山县眉山镇。领县3。

丹棱县

南齐、北周齐乐县。隋开皇十三年置洪雅县。唐、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眉州。明洪武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丹棱县丹棱镇。

彭山县

汉武阳县。梁灵石县。西魏隆山县。唐玄宗先天元年改隆山县置。历代累经省复,至清雍正六年复置县,治今彭山县凤鸣镇。

青神县

西魏置青衣县,并置青神郡。为郡治。北周保定二年改青衣县为青神县。隋开皇初郡废。明洪武十年省入眉县,十三年复置。清康熙六年省入眉州。雍正六年复置,治今青神县城厢镇。

邛州

秦置临邛县,汉、蜀汉、西晋因之。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置邛州。历代累有省复。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成化十九年(1483年)复置州,升直隶州。清因之。治今邛崃县临邛镇。领2县。

大邑县

唐高宗咸亨二年置。历代因之。治今大邑县晋原镇。

蒲江县

西魏广定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定县置。历代累有省复。明洪武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蒲江县鹤山镇。

三、下川南永宁道

嘉庆七年置。简称永宁道。光绪三十四年改下川南道。道署驻泸州。领1府、3州。

泸州

汉置江阳县。东汉建安时置江阳郡。梁武帝大同中(公元535~548年)置泸州。隋大业三年改置泸川郡。元初置江安州。至元二十年复置泸州。明洪武六年升直隶州。清因之。治今泸州市市中区。领县3。

纳溪县

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置纳溪砦,属江安县。宋理宗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置纳溪县。元、明、清因之。治今泸州市安福镇。

合江县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置。历代因之。治今合江县合江镇。

江安县

东晋汉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析汉安县置。历代因之。治今江安县江安镇。

叙州府

秦置僰道县。粱武帝大同十年置戎州。宋徽宗政和四年改戎州置叙州。明洪武六年改置叙州府。清因之。领厅2、县11、土司4。

宜宾县

府治。宋徽宗政和四年置宜宾县。元、明、清因之。治今宜宾市。

南溪县

北周南广县。隋仁寿二年改置。历代因之。治今南溪县南溪镇。

庆符县

宋徽宗政和二年置。元、明、清因之。治今高县西北庆符镇。

富顺县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析江阳县置富世县。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富义县。宋太祖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升富义监。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富顺监。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置富顺县。元、明、清因之。治今富顺县釜江镇。

隆昌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置隆越县。历代多有省废。明隆庆元年(公元1367年)析富顺、荣昌及泸州地置。清因之。治今隆昌县金鹅镇。

长宁县

宋徽宗政和四年置长宁军。元置长宁州。明洪武五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长宁县南双河区清水乡(又名旧县)。

兴文县

明万历四年置。清因之。光绪三十三年徙治建武。治今兴文县西南建武乡。

高县

唐置高州羁縻州。宋废。元世祖至元十五年置高州。明洪武五年降县。清因之。治今高县文江镇。

筠连县

唐置羁縻筠州、连州(属戎州都督府)及定州(属泸州都督府),均治今筠连县。宋末省定州。元初合为筠连州。明洪武四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筠连县筠连镇。

珙县

元末置珙州。明洪武四年降州为县,十年省入高县,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珙县珙泉镇。

屏山县

明洪武四年置马湖府。万历十七年置屏山县,为马湖府治。清雍正六年裁马湖府。治今屏山县屏山镇。

雷波厅

元至元十三年置雷波长官司。雍正六年置雷波卫,设守备。乾隆二十六年升雷波厅。治今雷波县绵城镇。

马边厅

明万历十七年建马边营,受马湖府管辖。清乾隆二十九年置马边厅。治今马边县民建镇。

泥溪长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县屏山镇北。

平夷长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县西新安乡司里头。

蛮夷长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屏山县西新市镇。

沐川长官司

元置。明清因之。治今沐川县沐溪镇。

资州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公元553年)置。明洪武四年改州为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复置,升直隶州。治今资中县重龙镇。领县4。

资阳县

汉资中县。北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改资中县置。元省入简州。明洪武六年复置,属成都府。十年省入简州。成化元年复置。清因之。治今资阳县城关镇。

内江县

东汉汉安县。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置中江县。隋文帝开皇元年改中江县置。元省入简州。元末复置。明、清因之。治今内江市市中区。

仁寿县

东晋冶官县。梁怀仁县。西魏普宁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普宁县置。宋时先后为仙井监治、隆州治。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废州。治今仁寿县文林镇。

井研县

汉武阳县井研镇。西魏蒲亭县井研镇。隋炀帝大业元年置。元世祖至元二十年省入仁寿县。元末复置。明洪武十年省入仁寿县,十三年复置。治今井研县研城镇。

永宁州

元至元二十五年改西南番总管府,置永宁路,后改永宁宣抚司。明洪武七年置永宁长官司,又增置永宁卫,属贵州都司。八年升宣抚司,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废。清康熙四年分治城为东西二城,西城隶四川省叙永同知,东城隶贵州省威宁府。二十六年改永宁卫为永宁县,仍隶贵州省。乾隆元年升叙永直隶厅。光绪三十四年改永宁直隶州,治今叙永县叙永镇。领县2。

古蔺县

唐置羁縻蔺州,属泸州都督府。清雍正七年置蔺州巡检司。光绪三十三年为永宁县地,三十四年置县。治今古蔺县古蔺镇。

古宋县

明九姓长官司,属永宁卫,后改属泸州卫。清光绪三十四年置县。治今叙永县西北古宋区中城镇。

四、川北道

清嘉庆七年置。道署驻保宁府。领3府。

保宁府

秦巴郡阆中县。东汉巴西郡。梁置南梁北巴州。西魏隆州。唐玄宗先天元年改阆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阆中郡。乾元间复为阆州。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置保宁军。宋置阆州,并置安德军节度。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置保宁府。明、清因之。领州2、县7。阆中县道、府治。秦置县。历代因之。为州、郡治地。元、明俱为保宁府治。清顺治十五年前为四川巡抚、总督驻地。治今阆中县保宁镇。

苍溪县

南齐汉昌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汉昌县置。唐、宋属阆州。元、明、清俱属保宁府。治今苍溪县陵江镇。

南部县

汉充国县、南充国县。历代累有省复。梁大同中改南充国县置。明洪武十年省入阆中县,十三年复置,仍属保宁府。清因之。治今南部县南隆镇。

广元县

汉葭萌县地。蜀汉昭欢县。东晋兴安县。北魏西益州。西魏改利州。历代因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改利州都元帅府置广元路,并置总管府。明洪武四年置广元府,九年降为州,二十二年降县。属保宁府。清因之。治今广元市市中区。

昭化县

秦葭萌县。蜀汉改汉寿县。西晋改晋寿县。刘宋置益昌县。历代多有省改。宋太祖开宝五年(公元972年)改益昌县置。明洪武十年省入广元州。十三年复置,属保宁府。清因之。治今广元市市中区西南昭化镇。

通江县

西魏诺水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诺水县置。后有省改。元惠宗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复置。历代因之。治今通江县诺江镇。

南江县

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置难江县,西魏曾改名盘道县,元时县省。明正德十一年复置,改南江县。治今南江县南江镇。

巴州

东汉汉昌县。北魏置太谷郡梁大县,隶巴州。北周改为化成县。隋大业初改巴州为清化郡。唐肃宗乾元初复置巴州。明洪武四年省化成县,后又改巴州为县,属保宁府。正德九年复州。清因之。治今巴中县巴州镇。

剑州

刘宋南安县。梁于南安县置南梁州。西魏改始州普安县。唐玄宗先天二年改始州置。南宋孝宗隆兴二年(公元1164年)升普安军节度。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升隆庆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剑州。明、清因之。治今剑阁县普安镇。

顺庆府

西魏改置隆州。唐高祖武德四年分置果州,历代累有省复。南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升果州南充军置。元至元二十年升顺庆路。明洪武中降府。清因之。领州2、县6。

南充县

府治。汉安汉县,历代因之。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安汉县置。历代因之。治今南充市。

西充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置。历代因之。治今西充县晋城镇。

营山县

梁安固县、绥安县。唐高祖武德四年析置朗池县。历代多有改置。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朗池县置。历代因之。治今营山县城守镇。

仪陇县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置。历代因之。治今仪陇县金城镇。

邻水县

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置(治今县东兴仁),属邻州。隋属渠州,后改属宕渠郡。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省入邻山县。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置(徙治今县治)。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县。明成化二年复置。清因之。治今邻水县鼎屏镇。

岳池县

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置(治今顾县镇)。历代因之。清康熙七年省入广安州,六十年复置。治今岳池县城关镇。

广安州

梁始安县。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渠江县。宋太祖开宝二年(公元968年)于渠江县置广安军。元至元二十年升广安府。明洪武四年降州,清因之。治今广安县浓洄镇。

蓬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置。玄宗天宝元年改咸安郡,肃宗至德二年改蓬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蓬州。宋、元、明因之。治今蓬安县锦屏镇陵江场。

潼川府

梁新州。隋改梓州。唐天宝元年改梓潼郡。宋咸平四年分置梓州路。宋徽宗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元因之。明洪武九年降府为州。清雍正十二年升府。领县8。

三台县

府治。汉郪县。刘宋又置北伍城县。西魏改新城县、昌城县。隋大业三年复为郪县。明洪武九年省入潼川府。清雍正十二年置三台县。治今三台县潼川镇。

射洪县

西魏射江县。北周改射江县置。历代因之。明洪武十年(1377年)省入盐亭县。十三年复置。清顺治十年省入潼川州,康熙元年复置。治今射洪县西北金华镇。

盐亭县

梁北宕渠县。西魏废帝元钦三年改北宕渠县置。历代因之。治今盐亭县云溪镇。

中江县

蜀汉五城县。隋改玄武县。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改玄武县置。明洪武十年省入潼川州。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中江县城关镇。

遂宁县

东汉德阳县。西晋德阳郡。东晋穆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改德阳郡置遂宁郡。北周闵帝元年(公元557年)于东遂宁郡置遂州。隋大业初改州为遂宁郡。唐武德元年改遂州。宋政和五年升遂州为遂宁府。元至元二十年降州。明洪武九年降州为县。清顺治十年省入蓬溪县,十七年复置。治今遂宁市市中区。

蓬溪县

隋方义县地。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析置唐兴县。唐天宝元年改唐兴县置。明洪武十年省入遂宁县。十三年复置。清因之。治今蓬溪县赤城镇。

安岳县

北周武帝建德四年(公元575年)置,并置普州,为州治。后州废。明洪武初于县置普州,九年废州。清康熙元年省入遂宁县。雍正七年复置。治今安岳县安岳镇。

乐至县

北周多业县。隋普慈县。唐高祖武德三年置乐至县。宋宝祐后废。明成化二年复置。治今乐至县天池镇。

五、川东道

清嘉庆七年置。习称重庆以上为上川东,以下沿川江两岸为下川东。川东道署驻重庆府。领府3、直隶州2、直隶厅1。

重庆府

秦巴郡。历代因之。南梁太清四年(公元550年)置楚州。隋文帝开皇三年,改楚州置渝州。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改恭州。宋光宗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升重庆府。明置重庆府。清因之。领州2、府领厅1、县11。

巴县

道府治。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江州县。南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江州县移治,改置垫江县。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垫江县置巴县。历代因之。唐为渝州治。宋、明为重庆府治,清因之。治今重庆市市中区。

江津县

南齐江州县。西魏改江阳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江阳县置。历代因之。治今江津县几江镇。

长寿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乐温县。元末大夏改乐温县置。清嘉庆四年徙治凤山。治今长寿县城关镇。

綦江县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南州,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改南川县。元改南川县置南平綦江长官司。元至正二十五年改置綦江县。明清因之。治今綦江县古南镇。

南川县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分巴县地置隆化县。后多有省改。元至元二十三年改隆化县置。明、清因之。治今南川县隆化镇。

永川县

唐代宗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析壁山、泸州两县地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大足县。明洪武六年复置。清因之。治今永川县永昌镇。

荣昌县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置昌元县。元末改昌宁县。明洪武六年,改昌宁县置。清因之。治今荣昌县昌元镇。

铜梁县

武则天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置。清康熙元年省入合州。六十年复置。治今铜梁县巴川镇。

大足县唐肃宗乾元二年置。元省入合州。元末复置。清康熙元年省入荣昌县。雍正六年复置。治今大足县龙岗镇。

璧山县

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巴、江津、万寿三县地置壁山县。元至元二十二年省入巴县。明成化十九年复置。清康熙元年省入永川县。雍正六年复置。嘉庆二十一年改璧山县。治今璧山县璧城镇。

定远县

南齐置汉初县。南宋宝祐五年县废。元至元四年置武胜军(治今武胜县南旧县定远坝),旋改定远州。至元二十四年降州为县。明嘉靖三十年县治徙河西庙儿坝(今武胜县西南中心镇)。清康熙八年并入合州。雍正六年复置。治今武胜县西南中心镇。

合州

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置。北周因之。隋开皇三年改涪州。唐武德元年复置合州。历代因之。治今合川县合阳镇。

涪州

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公元前314年)置枳县。梁为涪陵郡治。北周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涪陵镇,废枳县,以汉平县为郡治。隋开皇十三年改汉平县为涪陵县。唐武德元年改置涪州。涪陵县为州郡治。元至元二十年涪陵县省入州。明、清因之。治今涪陵市市中区。

江北厅

清乾隆三年分巴县江北地置江北镇,设理民府于今重庆市市中区白象街,署理江北镇务。乾隆十九年置江北厅,驻重庆府同知。治今重庆市江北区。

夔州府

东汉末为巴东郡。晋巴东郡属荆州。梁置信州。历代多有改置。唐武德二年改信州为夔州。天宝间改云安军,乾元间复置夔州,先后设夔州防御使、夔峡节度使、镇江军节度使等。并辖有万州、忠州、涪州。宋开宝六年置峡西路。咸平四年置夔州路。明洪武四年降路为府,九年降州,属重庆府。十年升直隶州。十三年复置夔州府。清因之。领县6。

奉节县

汉鱼复县。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改永安县。后复名鱼复县。历代因之。西魏改民复县。唐初改人复县。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人复县置。宋真宗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徙于瀼西今县治。明洪武九年省,十三年复置,为夔州府治。清因之。治今奉节县永安镇。

大宁县

宋开宝六年分大昌县地、盐泉所置大宁监。监治今巫溪县北前河乡。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徙今治。领大昌县,属夔州路。元至元二十年升大宁州。明洪武九年降县。清康熙六年省入奉节县。雍正七年复置。治今巫溪县城厢镇。

巫山县

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277年)置,为巫县。隋开皇三年改巫县为巫山县。历代因之。治今巫山县巫峡镇。

云阳县

秦胸腮县。历代因之。北周改云安县,宋太祖开宝六年(公元973年)置云安军。元至元二十年升云安军为云阳州,省云安县入州。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云阳县云阳镇。

万县

东汉末置羊渠县。蜀汉南浦县。西魏改鱼泉县。北周改安乡县、万川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复改南浦县。唐初置浦州。唐太宗贞观八年改浦州为万州。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万县市。

开县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置汉丰县。西魏改为永宁县,属开州。隋文帝开皇十八年改盛山县。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改开江县。元至元二十年省县入开州。明洪武六年降州为县。清因之。治今开县汉丰镇。

绥定府

西魏置通州。隋、唐通川郡、通州。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通州为达州。历代多有升降。清雍正六年升达州为直隶州。嘉庆七年升达州置绥定府。领厅1、县6。

达县

府治。东汉宣汉县。梁改石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通川县。宋乾德三年改通州为达州,以通川县为州治。元仍置。明洪武九年省通川县入达州,降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州。清嘉庆七年升达州为绥定府,以达县为府治。治今达县市。

东乡县

梁大同二年置。元至元中,省入达州。明成化元年复置。清因之。治今宣汉县东乡镇。

新宁县

西魏废帝元钦二年改新安县置。隋开皇三年省入三冈县。唐武德二年复置,徙治东关县故城(今开江县东南先峰乡旧县坝)。宋至道二年徙县治于淙城(今开江县城厢镇)。明洪武四年省入梁山县。十四年复置。清康熙七年省入梁山县。雍正七年复置。治今开江县城厢镇。

渠县

秦置宕渠县(治今渠县东北土溪乡南岸城坝村)。梁普通三年析置流江县。梁大通三年又置渠州,流江县为州治。元至元二十六年省流江县入渠州。明洪武九年降渠州为县,属广安州。清初属顺庆府。嘉庆十九年属绥定府。治今渠县渠江镇。

大竹县

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置邻山县。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析流江县置(治今渠县东北龙沄乡知县坝)。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省入流江县。南宋绍兴三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省邻山县入。明洪武九年属广安州。清初属顺庆府。嘉庆十九年属绥定府。治今大竹县竹阳镇。

太平县

刘宋置东关县。宋太祖乾德五年省入东乡县。明正德十年析东乡县太平里置,属达州。清初属夔州府。雍正六年改属达州。嘉庆七年升直隶厅。道光九年降县,属绥定府。治今万源县太平镇。城口厅清道光九年置。十五年改城口厅同知为城口厅通判。治今城口县葛城镇。

忠州

秦临江县。西魏又置临州,治临江县。唐太宗贞观八年改临州置忠州。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升咸淳府。元复为忠州。明洪武中以州治临江县省入忠州。清雍正十二年升直隶州。领3县。治今忠县忠州镇。

酆都县

隋末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析临江县地置丰都县。宋政和元年省。南宋绍兴初复置。元因之。明洪武十年省入涪州。十三年复置,改酆都县,属忠州。清因之。治今丰都县名山镇。

垫江县

西魏恭帝元廓二年分临江县地置,寻改魏安县。隋开皇十八年名垫江县。元至正中省入丰都县。元末复置。明因之。清初属重庆府,雍正十二年改属忠州。治今垫江县桂溪镇。

梁山县

西魏分朐腮县置。宋开宝三年置梁山军。元至元二十年升军为州,县为州治。明洪武六年省州存县。十年改属忠州,后属夔州府。清初因之。雍正十二年改属忠州。治今梁平县梁山镇。

酉阳州

宋绍兴元年置酉阳州土知州(治今酉阳县西南蚂蝗乡官坝,后迁治官潭衙院,今酉阳县西南铜鼓乡)。绍熙间改置酉阳安抚司。庆元二年废安抚司,复置酉阳州。南宋末徙治忠孝坝(今酉阳县钟多镇)。元仁宗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改酉阳宣慰司。元末改酉阳沿边溪洞军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归附,仍为酉阳州,兼置酉阳宣慰司。州寻废。八年改宣慰司为宣抚司,属四川都司。天启元年升宣慰司。清乾隆元年置县。旋改直隶州,省县入州。领县3。治今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钟多镇。

秀山县

清乾隆元年改平茶、邑梅、石耶、地坝长官司等地置(治今秀山县西南三合场乡),属酉阳州。三年迁治烟麻坪,即今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镇。

黔江县

东汉丹兴县。隋石城县。唐天宝元年改石城县置。明洪武五年省入彭水县。十一年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十四年复置县。清雍正四年置黔江厅。十二年改黔彭直隶厅。乾隆元年废厅,仍置黔江县。治今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联合镇。

彭水县

汉置涪陵县。东汉末析置汉葭县,后改汉复县。隋开皇十三年置彭水县(治今彭水县东北郁山镇)。唐贞观四年徙今治。历代因之。清雍正十二年与黔江厅改置为黔彭直隶厅。乾隆元年废厅,复为彭水县。治今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汉葭镇。

石硅厅

唐高祖武德二年置南宾县。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8年)置石硅安抚司(治今石柱县北悦来乡古城),旋废。宋理宗景定中复置。元初置石硅军民府。至元八年升石硅军民安抚司。元末改置石硅安抚司。明洪武八年改石硅宣抚司,徙治今南宾镇。天启元年升石砫宣慰司。清顺治十六年内附,授宣慰司。乾隆二十二年改置石硅厅,属夔州府。二十七年升直隶厅。治今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

六、康安道

清光绪三十二年置。领府2、府领厅2、县4。

巴安府

清光绪三十二年置康安道。三十三年置巴安县。三十四年升巴安府,治今巴塘县巴仲镇。川滇边务大臣、炉安兵备道兼分巡道驻地。领县2、厅1。

三坝厅

清光绪三十四年置,驻通判。厅治今理塘县西热柯区喇嘛垭乡银达(即旧义敦县南三坝)。

定乡县

旧名乡城。清光绪三十四年置。治今乡城县南青德乡仲得村(旧名河西乡)。

盐井县

清光绪三十四年置。治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芒康县南盐井。

康定府

清雍正七年移雅州府同知驻打箭炉(今康定县炉城镇),置打箭炉厅,仍隶雅州府。光绪三十年升直隶厅。三十二年属康安道。三十四年升康定府,仍隶康安道。治今康定县炉城镇。领厅1、县2。康定府境有大小土司50余个。

裏化厅

元至元初建筑李唐城。十五年置李唐州。属陕西行省。后设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二十五年置李唐钱粮总管府。明置裏塘宣抚司,后为扎里东思麻千户所。明末清初,为青海顾实汗属地,设裏塘营官。清康熙四十八年置正副裏塘营官。五十八年裏塘宣抚司内附,仍置裏塘宣抚司。雍正七年置裏塘宣慰司,属雅州府打箭炉厅。乾隆五十六年因廓尔克侵藏,福康安援藏,置裹塘军粮府,设粮台,为边藏六台之一。五十七年置裏塘粮务委员。光绪三十二年裏塘土司改流置裏化县。三十四年升裏化厅,宣统元年驻同知。治今理塘县高城镇。

河口县

清康熙四十年置呷拉、亚曲喀土百户,又置八角楼、尼马中、八衣绒、夺雅中等土百户。五十八年设渡口,驻兵镇守。雍正八年至十三年置德靖营于河口。乾隆时置中渡汛,戌营于此。光绪三十二年因裏塘土司改流置县。治今雅江县河口镇东岸。

稻成县

清属裏塘宣慰司。光绪三十二年裏塘土司改流,置稻成设治委员。三十三年初名稻县,奏为稻成县。宣统三年置。治今稻城县金珠镇。

七、边北道

清光绪三十四年置。领府1、州2、县1。

边北道为川滇边务大臣管辖地区,道府治今石渠县南洛须乡。府领州2、县1。

登科府

在清代尚领有:林葱安抚司,雍正元年内附,宣统三年改流(今德格县西北俄支乡)。春科安抚司,雍正六年内附。隶德格土司,宣统元年改流,并入登科委员辖境(今石渠县南正科乡)。护理春科副土司,雍正六年内附,嘉庆八年并入春科安抚司。春科高日长官司,雍正六年内附,隶德格土司,宣统元年改流,并入登科委员辖地(今石渠县西南奔达乡)。

德化州

原属朵甘思宣慰司元帅府。故称“朵甘”,为德尔格忒部。简称德格。德尔格忒家族首领四郎仁钦随帝师八思巴进京朝觐,被元世祖册封为千户官,颁赐印信和“档果罗布耸”(即虎头三宝)。明洪武六年为朵甘思行都指挥使司所属五部之一的德尔格忒部,又称德格部。明正统十三年德格土司建德格城。明末清初与巴塘、理塘、明正形成四大土司。康熙五十八年德格土司内附。雍正六年置德尔格忒安抚司。十一年升置为德尔格特宣慰司,属雅州府打箭炉厅,辖地包括今德格、白玉、石渠、旧邓柯(现属德格、石渠)和西藏自治区的江达(清代同普)等地。宣统元年改流,于德格更庆置德化州,属登科府,边北道。州治今德格县更庆镇。州境辖有:上革赉土百户4,杂竹吗竹卡土百户3,笼坝土百户。

白玉州

清宣统元年改流,于麻通置麻绒设治委员,不久改置为白玉设治委员。宣统二年置州。治今白玉县白玉区建设乡麻通。州境有瓦述啯陇长官司,嘉庆十二年内附置。属理塘土司(今白玉县东歪格通)。

石渠县

原为德格土司北部地。清宣统元年改流,于朵渠卡(今尼呷)置石渠设治委员。三年置县。治尼呷(即今石渠县尼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