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困难就是选择。

做还是不做?要还是不要?应该依据什么标准?看似平静的生活,实际上隐含各种诱惑与挑战。

关于判断标准,孟子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发。

1 圣人的人情世故

孟子给人的印象是,说话做事都非常合理,令人信服。

除了因为他熟读诗书、通晓道理之外,还因为他非常了解现实的人情世故。

孟子在齐国担任国家顾问时,齐宣王对他非常礼遇,但是不给他实权,因为孟子不是齐国人。

孟子在齐国当了几年顾问,发现发挥不了作用,就想离开了。

但齐宣王舍不得孟子离开,就对孟子说:

你再留一阵子吧,如果你走的话,以后寡人找谁来指导呢?这些老百姓、大臣们找谁来教导呢?

最好留下来,我在城里面给你找一栋大房子住下来,我们可以向你请教。

孟子听到这里,讲了一句话:“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意思是说,我不敢向你申请要这样做,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

换句话说,这本来就是我愿意的,只是我不敢向你申请,既然你提出来了,我很乐意接受。

这样说话,别人听起来也觉得愉快。

2 老师你错了吧?

于是,孟子在齐国又待了一段时间,最后发现还是没用。

因为齐宣王身边还有更多起反作用的大臣,孟子的话对齐宣王发挥不了作用。

既然无法宣扬儒家理想,孟子就选择离开。

孟子要走的时候,齐宣王觉得非常惭愧,想要送他一百金,名义上说给孟子的学生们用。

可是孟子不要,离开齐国之后,学生们就抗议了:

老师,齐王送这么多钱你不要。

但是你不要忘记,上次你离开宋国的时候,宋国国君送你七十镒,离开薛国的时候,薛国国君送你五十镒,你都接受了。

如果你这次不接受是对的,以前两次接受就是错的。如果以前两次接受是对的,这一次不接受就是错的。

所以老师,你至少有一次错了吧?

傅佩荣人生根本问题(傅佩荣要还是不要)(1)

3 为什么不拿钱?

这个问题很厉害,孟子怎么回答呢?

孟子说,我都对。

我上次离开宋国是要去远行,所以宋国国君送我盘缠。

我在你这边做客几个月,现在要去远行,你送我盘缠是一种礼貌;作为客人,我接受你的盘缠也是合理的。

另一次离开薛国,正好外面在打仗,路上不太平,所以薛国国君送我五十镒来聘请护卫,这也是合理的。

现在我离开齐国,只是要回到家乡鲁国而已。

路途很近,又没有战乱,我为什么拿齐王的钱?

4 孟子的原则

接着,孟子说了一句话:哪里有君子可以用钱来收买的?

这句话讲得义正词严,把孟子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

即,做任何事都要讲得出道理,要有原则。

孟子的原则是什么呢?

他说:是我该得的,整个天下给我也不嫌多;不是我该得的,一介不取。

孟子做人处世,强调的是理,理上说得通才可以心安。

尧把天下让给舜,舜就拿过来,觉得应该的。因为舜有能力也有德行,可以为百姓服务,我会好好做事。

所以孟子说,舜把天下拿过来不认为太多;

但如果你没有任何理由只为了想收买我,希望我将来替你讲好话,那我一毛钱都不要。

傅佩荣人生根本问题(傅佩荣要还是不要)(2)

5 通达的智慧

“该得的,天下不多,不该得的,一介不取”,孟子此言对一般人有如当头棒喝。

由此可见,孟子对不同情况都有自己的判断,因为他对人情世故很了解,也很通达。

是你应该得的,还是别人有特别的动机,希望拉拢你?

两者必须分清楚,该接受的就接受,不能接受的坚决不要。

任何事,该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孟子不拘泥,也不丧失原则。

这就是孟子讲话理直气壮的根本原因,更是一种高明的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