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纷争中的广平变迁

泰始元年(265年),西晋代曹魏。根据《晋书》地理志中记载,到太康元年(280年),平定孙吴之后,共有十九州,领郡国一百七十三个。其中,司州(原司隶校尉)统郡十二个,一百个县。而广平郡又归属司州,统十五县,包括: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1)

西晋广平郡

至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刘渊之子刘聪率军攻陷洛阳,俘虏晋怀帝。及至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迁都长安,到建兴四年(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根据魏俊杰所著的《十六国疆域研究》观点分析认为,永嘉六年(312年)前,石勒等人附于匈奴汉国,像魏郡、广平、阳平、顿丘等地虽能攻克,但不能守之,匈奴汉国也未必能实据有。在永嘉六年(312年)石勒定都襄国时,才开始逐渐占据广平、魏郡、阳平、顿丘等地,这也说明在东晋大兴二年(319年)前,这些地区并非匈奴汉国和石勒所能实际有效控制的辖域,仅为兵势所及据之,兵退之后又失之。

石勒所定都的襄国属广平郡,该郡于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为石勒所彻底占据,同年石勒又将魏郡占领。最初,广平郡承西晋领十五县,根据《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中的记载,分别是: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这时的广平郡治在广平县还是在襄国,魏俊杰在《十六国时期司州地区政区沿革》一文中认为,“当时后赵都襄国,广平郡应治襄国县”。他认为在后赵控制时期,广平郡治自313至315年间应在襄国(今河北邢台市),而自335年开始,自广平郡析出襄国郡后,广平县又成为了广平郡治所在。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2)

十六国时期司州地区政区示意图-325年

西晋灭亡后广平县是否存在?

学界对于西晋灭亡后广平县是否还存在有不同的观点。严兰绅的《河北通史》认为,广平县在西晋亡后,后赵沿置,这一点与魏俊杰的研究相同。但在《魏书》卷一百六上地形志中介绍“广平前汉属,后汉属钜鹿,晋属,后罢。太和二十年复,治广平城。太和二十年复,治广平城。”这里记载广平县在西晋之后曾被废置,至北魏太和年间才复置,包括后来的诸多文章、书籍也多引述此观点。那这一时期如果广平郡存续的话,其郡治是否为广平县?

到东晋咸和年(330年)时,石虎从冀州分置司隶部,治襄国,领广平郡、魏郡(后分出黎阳郡)、阳平郡、顿丘郡、汲郡、河内郡、野王郡(后改为卫国郡),共七郡。

至东晋咸康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时,又从广平郡分出襄都为襄国郡,襄都县不再是广平郡治,而成了新的襄都郡治。在《十六国疆域志》记载,这时的广平郡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十二县,也就是说郡治又迁回了广平县或曲梁等其他县,这种行政区划一直持续到后赵永宁元年(东晋永和六年,350年)后赵大乱。此后,冉闵于邺城建国称魏,曾短暂控制广平郡等地,两年后,邺城失陷,冉魏国亡。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中记载,东晋永和八年(352年),“命慕容评镇邺”。这一时期,前燕先后夺取了常山郡、安平郡、广平郡和清河郡绎幕、魏郡邺城等地。如果广平县存续的话,这时的广平郡仍治广平县,属司隶部。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3)

十六国时期司州地区政区示意图-366年

一直到东晋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及至东晋太元七年(382年),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广平郡又归属冀州,治广平县。但在(东晋太元八年)383年的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势一落千丈,到东晋太元九年(384年),前秦国土锐减,广平郡也逐渐失陷于后燕慕容氏,广平郡属冀州,领广平、邯郸、易阳、武安、涉、襄国、南和、任、曲梁、列人、肥乡、临水、广年、斥漳、平恩、清苑等十六县,治广平县。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4)

十六国时期司州地区政区示意图395年

十六国时期,战争频仍,政权林立且存续短暂,政治主体新陈代谢频繁。随着北魏拓跋部逐渐强盛,后燕后期的疆土开始不断缩减。东晋隆安二年(北魏天兴元年,398年),后燕慕容德放弃邺城南走滑台(今河南滑县城关街道)建立南燕政权。而北魏占领邺城后, 在邺城设置行台。至此,除极少数地方外,北魏可以说控制了河北大部分地区。这时的北魏政权基本延袭了之前州郡设置,广平郡仍在冀州范围之内。北魏天兴四年(401年),以邺行台为基础改置相州,辖六郡(亦有学术观点与《魏书》记载不同,认为当时河内郡应分属豫州,故相州只领有五郡,待商榷。),治邺城,其中就包括广平郡。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5)

十六国时期司州地区政区示意图-409年

北魏时期,广平郡治曲梁(今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初领平恩、曲梁、列人、易阳、斥漳、临水、南和、任、襄国等县。后诸县多有合并析置。又据《魏书》记载,至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时,复置广平、广年、斥漳、南和、襄国五县。北魏永安二年(529年),析广平郡北部地区增置北广平郡,治所南和县城。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6)

北朝时期相州疆域图

到了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孝武帝西入关中后,北魏一分为二,大致以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为界。东魏占有这段黄河以东及淮水以北的土地,迁都邺城,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这时的广平郡沿袭了北魏时期的政区,原归隶的相州改为司州。不过,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并没有看到有关广平郡、广平县的标注。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7)

东魏政区图司州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高洋废东魏建立北齐政权,仍都于邺城。至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北广平郡复省入广平郡。东魏、北齐、北周三朝在地方行政建置上仍然沿袭了州、郡、县三级架构。其中,广平郡治在曲梁县,在东魏、北齐时属司州。1985年版的《河北政区沿革志》中记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曲梁、广平二县省入广年县,并徙广年县治于曲梁故治(即广府镇),仍属广平郡,并为郡治。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8)

北齐政区图司州

至北周宣政元年(578年)于广年县(治所位于今邯郸市永年区临洺关镇东故城)置洺州,广平郡又归属洺州。《周书卷六•帝纪第六•武帝下》:“分相州广平郡置洺州”,也就是说,北周当时从相州划分出广平郡设置了洺州(其治所在今天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时间是北周宣政元年(578年)。

北周大象三年(581年)二月,杨坚废周静帝,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在地方行政上初期沿袭了北周州、郡、县三级行政建置,至开皇三年(583年)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其中统辖原广平郡范围的就是洺州(在北周时期,洺州就统辖广平、襄国、南和3郡)。但到了隋炀帝时期,又再度改革行政建置。大业三年(607年)时,改州为郡,洺州改为了武安郡,领有8县。

隋开皇初年,广平郡废。隋开皇三年(583年)广年县又改属洺州,广年县为州治。开皇六年(586年)时,曾复置广平县。仁寿年间,为了避免太子杨广的名讳,改广年县为永年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广平县改名为鸡泽县,大业二年(606年),又废入永年县。大业二年(606年)省鸡泽县并入永年县。次年(607年),永年县更属武安郡。

汉代广平在哪里(广平地名的历史变迁)(9)

隋朝武安郡及郡治永年县所在

广平与邯郸地位的变化

在冀南这一地区,除了广平,还得同时说一个燕赵大邑那就是邯郸,作为这一地区的重要城市,邯郸历史上曾经是赵国都城,自秦统一六国后,城池被毁,改置邯郸郡。到西汉时期,邯郸一地一直隶属赵国或邯郸郡,绝大部分为赵国国都。但到了西汉末年,刘秀与王郎的邯郸之战后,邯郸逐渐走向衰落。特别是曹魏时期邺城的崛起,邯郸逐渐变成一个普通的县城。到了黄初二年(221年),邯郸县曾一度归属于广平郡,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西晋。南北朝时期,邯郸先后属魏郡、广平郡。到隋朝时期,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又先后属洺州、磁州、武安郡。

(未完待续,本文原创作者:史说新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