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05 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前一解中,说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所表达的是: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世间万物与百姓都像野草和野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等级之分,一视同仁,不偏不倚,是一种维持平衡的“守中”状态。(趣解《道德经》|05 天地不仁,实为守中)

随后,老子以橐(tuó)龠(yuè)为例,进一步论证为什么天地和圣人为何要“不仁”和“守中”。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1)

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龠,可为橐和龠,也可为橐龠。

橐‬,是一种‬两头‬相通的‬的‬口袋‬‬,可以‬根据‬所装‬东西‬的大小多少‬进行‬调整,两端‬可‬分别‬封口‬‬。古人‬以马‬托物‬,这种‬袋子还‬可以‬将‬物‬置于‬袋子两侧‬,便于‬中分‬悬挂于‬马背‬。

龠‬,是‬一种‬古代‬的一种排‬‬管‬类乐器‬,单个形状‬像萧‬。

橐龠‬,则‬指‬的是古代冶炼过程‬中‬,用于‬鼓风吹火的装置,类似于‬后世‬的‬风箱‬‬。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2)

风箱(西式)

为什么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无论是两头通的口袋,还是萧管类乐器,抑或风箱,从构型上看,都是中空的结构,而天地之间,也是中空的,即在体相上,是相似的。

下一句续道:“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作为‬两头‬相通的‬的‬口袋‬‬,因为中空,可以用来盛装各类物什;龠‬,作为管式乐器,因为中空,才能发出不同韵律的音声;橐龠,因为中空,才能让手柄在往复拉动中促进空气流动,起到调整冶炼作业中火候大小的作用。此为“虚而不屈”。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3)

虚空状态的袋子、萧管和风箱,各自保持着自然的平衡状态,状似不动,但其中蕴藏着大“动”的可能。如以风箱为例。只要拉动风箱的手柄,之前的平衡即被打破,并向新的平衡转化,有进必有出,快进则快出,慢进则慢出.....快慢之间,风箱的作用开始体现。此谓“动而愈出”。

虚空的形态,是“无”,从中所起的作用,是“有”,此谓“无中生有”。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4)

但是,风箱只在有需求的时候才能拉动,且拉风箱也不是想怎么拉就能怎么拉的,必须顺应冶炼作业时对火候的需求。拉动太少,空气量不够,火力不旺,生产进行不下去;反之,拉动太多了,火太旺,可能又烧过了,也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

同样的,天地之间,中空之处,万物生息,形成自然的生态平衡。人类社会作为其中的一个体系,本身也存在着平衡:正常情况下,人们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生存、发展与繁衍,如此而已。但实际上,人类社会在进步与发展中,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管理层应该有适宜的策略。所谓适宜,指的是既要起促进作用,但又不能过头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5)

你看,无论是拉风箱还是管理社会,起作用的过程,是让“无”不断地生“有”;不能过头,是为了不让“有”又转化成“无”。这个适宜,正是“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所要维持的那种平衡有序的“度”,即为“守中”。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守的正是“无”和“有”之间的折中与平衡,与上一章中“道冲而用”异曲同工。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6)

前文亦有言:“为无为,而无不治”,“行不言之教”。

结合本章可知,“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言”,也并非沉默不言,而是“贵言”,当言则言,但要把话说到点子上,不冗长不啰嗦,不必细微到枝干末节,而是恰到好处。是为“守中”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7)

尝试应用一下,“守中 ”是策略,也是技巧

比如,家有幼子的某个时期,有个阶段小朋友难免喜欢乱涂乱画,墙上、桌上、地板上......都难逃被随心所欲任意涂鸦的命运。这时候是放任不管,还是严令禁止?

放任不管,是“空”,是“无”,无中会生有,生出的可能是未来的灵魂画手;严令禁止,是“有”,有了干净的墙面桌面,但“有”必定向“无”转化,结果遏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但问题在于,就算禁止,孩子未必能控制好自己,不经意的时候可能又来上几笔。行为之下,让人忍不住想叨叨咕咕。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8)

有没有折中的方案?

当然有,引导孩子画到纸张上,或者其他可以画的地方——这样既能保证孩子自由发挥想像的空间,又便于把成果保留下来,还可避免看到孩子乱涂乱画时忍不住的碎碎念和甚至想冒火的冲动;省去重新刷墙、换桌子等行为带来一系列消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对道德经无为思想的理解(趣解道德经05-1天地之间)(9)

后记:

阅读中,细查了“橐籥”的意思,发现在后人的引申应用中,橐籥已然是个妙词。

宋朝姚宽在《西溪丛语》中道:“一日贤太守,与我观橐籥,往往独自语,天帝相唯诺 ”。句中“橐籥”,喻指天下、大自然及其中各种造化

宋李纲《易传内篇序》:“刻雕众形,橐籥万物...”句中“橐籥”为“生发、化育”之意。

清沉大成《学福斋杂著·华严字母跋》:“便晓然《华严》字母为一切音之橐籥...”句中“橐籥”,喻指本源,根本。

不妨试试用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