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皮,以今为骨,让历史照进现实。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们一起来趣读春秋战国。

上一期我们一起初步认识了一下《春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书,也提到了一个“春秋大义”和“春秋笔法”,那么,这两者又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首先,我们看一下春秋大义。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1)

源自网络

春秋大义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就是说,《春秋》记事的风格,“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古人也称作“书法不隐”。)意思就是说,确定的,我就确定的记,不确定的,我也明确说这个事不确定,基本做到了完全以事实为依据,不掺杂个人态度,不受外界影响,有一说一,秉笔直书,鲁迅先生称之为“春秋之义”。春秋之后的史书,基本都做不到这一点,都加入了写作者个人观点的表达和对统治阶级的美化,都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事实。

第二种说法,就是说春秋大义讲的是春秋时代通行的礼法义法,春秋战国遵周礼,周礼基本充当了当时法律的角色,春秋大义核心内容就是守君臣之礼,遵君臣之义。忠诚于王,先国后家,是做所有事的前提。

这两种说法都是存在的,而且并不冲突,所以各自人采取各自各自的用法。

再来看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2)

源自网络

春秋笔法,又叫“微言大义”,概括来讲意思就是:我想夸你也好,我想骂你也好,我都不明着说,拐着弯,透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出来。

叫: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称呼一个人,用“您”和“你”,代表的涵义就不一样。

春秋笔法有一个最大的基础:就是《春秋》是孔子写的,进而创造了春秋笔法。

这是有很大的问题的。

第一,春秋是不是孔子写的?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3)

源自网络

杨伯峻先生倾向于不是,春秋记事,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四年,而左传注里面,甚至写到了孔子死后十几年的事,所以春秋不是孔子一人书写。清朝的袁穀芳在《春秋书法论》里就曾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说春秋啊,是鲁国的几代史官接力写的鲁国史书,孔子抄录收藏,教给弟子传给后世而已。汉朝独尊儒术,孔子一下成了圣人,所以说春秋是他做的,也逐渐没人敢说不是,影响流传至今。

第二,春秋笔法,符不符合孔子的性格。

我们中学基本都学过论语的片段,大概也能了解孔子的说法风格,孔子说话是相当直接的,而且并不怎么留情面。像《论语·季氏将伐颛臾》里,直接说“求,无乃尔是过与”,就很直白地训人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 而且,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他的理念,广收弟子,是做老师的性格,做老师最怕什么?怕学生听不懂。这完全不合符春秋那种简单到极致,没有注解,没几个人能看懂的写法。而且,孔子周游列国,到哪都不咋顺利,他一肚子委屈和窝囊气,这种情况下还讲究拐着弯夸人骂人,有点勉为其难。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4)

源自网络

第三,春秋记事,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论语里曾说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简单讲就是要在当时培养“爱学习,爱劳动,忠于君主,言而有信”的四有青年,而春秋这一段历史时段里,统计下来,“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光君主被杀掉的有三十六位,国家被灭掉的有五十二个,单说君主,有因为荒淫无道被杀的,有被奸臣篡权夺位被杀的,还有两军阵前被杀的,按孔子的理念,再怎么样不该杀自己的君主的,但是春秋里记载一些被杀掉的君主的荒诞行为,礼崩乐坏,那按春秋笔法引申,是表明这个君主该被杀?这就是很明显的矛盾了。孔子应该会比较尴尬。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5)

源自网络

所以,春秋笔法,更多是后人的牵强附会和强加表达,南宋郑樵曾说:“以春秋为褒贬者,乱春秋者也”。意思就是说,你非要说春秋里有褒贬,就会把春秋本义搞乱了。明朝朱熹也说:“圣人做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现”,圣人写春秋啊,就是如实地把事情记录下来了,好坏自有公论。

春秋笔法的缺点(正一读春秋二)(6)

南宋郑樵像

好,关于春秋大义和春秋笔法,我们就一起学习到这里,请您关注我的头条号“正一天授”,我们下一期接着一起学。同时欢迎留言讲出您的看法、点赞和转发,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体验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