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18世纪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哲学思想。今天我们开始聊卢梭的代表作《社会契约论》。这本书的一开篇,卢梭就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1)

关于自由?卢梭区分了两种自由:自然状态下的自由和文明社会的自由,卢梭认为,原始人类虽然原始社会凭着最原始的本能而行动的时候,并不是完整的自由,那是“天然的自由”;而当人类真正有了理性,可以通过自己的意志来给自己设定一个限制并加以遵守的时候,这时的人类才获得了文明社会的自由。

换句话说,文明社会的自由,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这种自由观其实影响到了后来的哲学家康德,康德说,当你遵循理性来行动,而且也有能力遵守道德律,让你的欲望服从你的理性,才是真正的自由。而实际上,卢梭对康德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康德曾说:在我的生命中有两位主要的人物:一位是牛顿,他发现了存在于一切宇宙现象中的法则;另外一位是卢梭,他发现了表现于人身上的种种人性。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2)

好了,我们还是回到卢梭的思想,那如何才能让人们在社会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呢?卢梭反对霍布斯提出的“强权”君主专制,认为这是一种被动的,压迫式的统治,而“强权”的对立面是“民权”,卢梭认为,除非他能把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才能实现真正民主平等和自由。那如何实现这种转化呢?卢梭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这个概念几乎是理解卢梭思想的最佳切入点。什么是公意呢?就是所有公民意志的整体。但其实还是不好理解。我们要对比公意(英文是:general will)和众意(英文是:the will of all)两个概念。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3)

众意可以理解为所有每个人的特殊意志的集合。注意这里是个人的特殊意志,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有两种投票方式:一种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投票,另一种是根据公共利益来投票。以第一种方式,你就是在追求你的特殊意志。而第二种方式,按照你认为道德上正确的结果或共同的善来投票,这时你就是根据公意来投票。

简单来说,公意就是关注集体利益,而众意更强调个人利益。这两者往往是彼此冲突的,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想象有一群农民,他们在一个陡峭的小山坡上耕种着各自的土地。他们逐渐意识到,可以通过砍掉树,来增加更多的种植面积。所以,他们把全部的树都砍掉了,但接下来的一场暴雨冲走了山坡上的泥土,摧毁了土地,所有农民都没办法耕种了。在这个例子里面,对每个农民来说,从个体的角度来看,理性的行为就是砍掉自己的树,以增加耕种土地面积,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就是“众意”。

但是,从集体的角度看,这就是一场灾难,因为如果他们所有人都砍掉自己的树,那么每个人的农田都会被摧毁。因此,从集体或者整体的角度看,理性的行为是,即使不保留所有的树,也要保留大多数的树,从整体利益出发,这就是“公意”。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这个例子也体现了“众意”和“公意”的差别。我们可以把公意看成是普遍利益,集体利益,共同利益;把众意看成尊重每个人的私人利益。总结起来,公意和众意的关键差异是,公意强调整体利益,而众意更强调个人的特殊利益。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4)

那为什么要提出“公意”呢?卢梭说:公意必须“在其目标及其本质上”都是普遍的。也就是说,它必须平等地适用于所有公民。比如制定国家的法律,公意就只能制定影响到所有公民的法律,而不能制定针对特定个人或群体的行政命令。我们应该由法律统治而非由统治者统治,是一种真正的法制,而不是人治,这一点的意义,就在于确保公意,并体现共同利益。为了实现公意,那么就需要有一个公意的执行者,这就是国家,所以,卢梭认为每个人都要加入契约社会,加入的每个人都必须将自己全部的权利让渡给国家。比如自己的权力,财富和自由等等。实际上,卢梭所提出的“公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平等,甚至是人人均等。

但这种制度是不是太过理想化了呢?比如在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穷人和富人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雇员和雇主的利益也是对立的,真的能找到他们的“公意”吗?卢梭说,如果他的制度无法完全实行,那么它也一定不能出现巨大的不平等。比如财富,不能有一个公民可以富得足以购买另一个人,也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如果阶级差异阻碍了公意的形成,那么就必须消除阶级。让所有人都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卢梭甚至认为,真正的民主是以一个没有阶层的社会为前提条件。但显然,这样的制度真的实行起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任何群体的自由发展,阶级的产生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后来很多政治家也对卢梭的思想提出了批评。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5)

第一种批评集中在公意的概念。有思想家提出,或许在一个紧密团结、高度平等的社会,公意确实能够形成。但当代社会并不符合这种理想,而且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社会符合这一理想。因为社会阶层的存在不是形成公意的唯一障碍,我们还有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民族与种族背景等等差异。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不太可能存在一种同等程度有利于所有人的政策。

第二种批评来自卢梭对少数派的忽视。公意强调集体利益,共同利益,但不可避免地要忽视个人利益,或者说少数人的利益,那么一些人势必被迫成为公意的牺牲品。卢梭的模式或许可以实现大部分的平等,但是无法实现我们所理解的那种自由,也不能实现多元化和多样性,换句话说,这种公意的代价有时候是沉重的。

卢梭真正的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6)

当然,卢梭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理念,其实和他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的,18世纪的法国长期处在黑暗和堕落的社会危机中,社会等级深严,底层民众痛苦不堪。而卢梭自己因为从小出生贫寒,后来又成为了孤儿,长期缺少家庭温暖,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看尽了社会的阴暗面。所以,卢梭一生追求的是平等和自由。当然,不管对卢梭的思想有多少批评,这都无法掩盖卢梭作为18世纪最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探讨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自然社会,启发了我们对文明社会的思考;而《社会契约论》提出了实现社会平等的理想,在书里面,卢梭第一次提出了,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等思想,事实证明,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极具跨时代的意义,这本书直接为十几年后问世的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宣言》,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部宪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卢梭的系列也到这里结束了,后面我将继续分享其他哲学家的哲学思想,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我们下一篇文章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