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有许多诗赞等内容,揭示纣王的结局是被武王斩首,然后悬首太白旗上示众。但是小说最后纣王的结局却是自焚而死,与之大相径庭。为什么会产生出这样的矛盾呢?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

商纣王插画

小说第一回开篇词就有“太白旗悬独夫首”句,第六回也有“可怜太白悬旗日”句。这里的“独夫”指的就是商纣王。“太白悬旗”指的就是纣王被悬首太白旗。

梁宣王曾问孟子,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这种以臣弑君的行为是否可取。孟子的回答就将纣王定义为了“独夫”: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2)

影视剧中的“独夫”纣王形象

历史记载中纣王的两种死法

先秦典籍《逸周书·克殷》记载:“商师大崩,商辛奔内,登于鹿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同一书还记载了纣王自焚而死后,武王找到纣王的尸体,枭首后高悬太白旗示众。

《史记》所载大致相同,当是沿用了这个说法。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3)

纣王自焚(九轩连环画《纣王自焚》)

有些典籍却有完全不同的记载,纣王是被武王擒获,斩首而死

如《尸子》记载,武王“亲斩殷封之颈。手污于血,不温而食。当此之时,犹猛兽也。”《墨子》也有类似的记载,武王“折纣而系之赤环,载之白旗”。

诸如此类的记载在先秦历史典籍中是非常多的。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4)

周武王绣像图

司马迁修《史记》时舍弃这个说法,选用了《逸周书》的记载,自明清以来就受到广泛的质疑。《逸周书》所载那场大火连玉石都不能幸免,何况肉身。即使肉身仍有留存,而在尸体上射箭,斩首似乎也多此一举。

近代学者也认为《史记》在选择史料上,并不完全客观,作者受到儒家正统思想的束缚。对这个历史的阐述也有粉饰正统之嫌。

导致《封神演义》出现纣王死法的矛盾,何博士认为有三种可能

如上所诉,历史记载纣王的死法本来就很模糊, 这使得以商周大战为题材的讲史类文献也莫衷一是。作为《封神演义》故事创作的原始材料,《武王伐纣平话》选择了斩杀纣王的结局;《列国志传》、《有商志传》则为纣王安排了自焚而死的结局。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5)

《武王伐纣平话》书影

《封神演义》小说,以前学者普遍认为是在《尚书》、《史记》等史料基础上敷衍而成。但是实际上,作者对《武王伐纣平话》、《有商志传》的借鉴要远远多于史书。小说对这两部书的因袭是非常明显的。

值得一提的是,《有商志传》与《列国志传》内容大体相同,却有所修订,似乎为《列国志传》到《封神》的过渡本而被直接参考。以下简称《志传》时,包括这两部书,但主要指《有商志传》。

《平话》和《志传》比较写实,少涉怪异。《封神演义》沿用了两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对两者情节相异的地方有所取舍,尤其是武王汇合诸侯之前的情节,基本都能在《封神》里找到对应。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6)

现代排印本《列国志传》书影

譬如纣王纳妲己的原因,在《志传》里非常简单,就是因为“纣王好声色”,所以令各国进贡美女。

而在更早的元代《平话》中,就有了纣王“玉女观”行香,为其美色所动的情节,被《封神》沿用。

《平话》中也有黄飞虎反商的故事,到了《志传》本中,由于删去了这个故事,造成了姜子牙数说商纣王十大罪状之时,提到“欲乱黄飞虎之妻,君臣倒置”,失去了事实上的依据。这是《志传》没有删减殆尽遗留下的痕迹。

《平话》中,黄飞虎的故事对商周大战的影响不大,他也是在战局的尾声才加入,和纣王直接对垒时才出现。《封神》沿用了《平话》本黄飞虎反商的情节,并使之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演化为商周大战的导火索。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7)

黄飞虎反商(九轩连环画《反五关》)

《志传》中,文王食子后并没有摆脱羑里的囚禁。散宜生令闳夭贿赂纣王宠臣费仲,才使文王有了回归的契机。这在《封神》里也能找到对应的情节。但是在《平话》本中这个桥段并没有出现。

《平话》本,文王归周途中遭遇商兵,雷震子前来解救的情节也被《封神》袭用,而《志传》本,文王是平安归国,至死也没有再见过雷震子。

《平话》与《列国志传》中,比干被剖心后就死了,没有过多的情节。《有商志传》增加了剖心后的比干与卖无心菜的妇女对答“人无心能不能活”的故事,《封神》同样挪用了这个情节。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8)

比干剖心

由此可见《封神》的作者以这三部书为主要的创作素材,有选择的利用,增加了神魔斗法的情节,创作出全新的商周故事。

作者要利用这些素材,必然会仔细研读这三部书,并将书中的内容烂熟于心。但是用功过了,同样未必是件好事。

作者创作《封神》时,因为对三个素材的烂熟,反而造成了一些混乱。作者不能完全明了自己沿用了哪些情节,舍弃了哪些情节,又将哪些情节前置或者后移了。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9)

纣王炮烙酷刑

例如“剖腹验孕”、“ 敲骨验髓”在《平话》与《志传》中出现在故事前期,在《志传》中这两件事更是扭转了姜子牙对待商的态度,使他下了伐纣的决心,成为武王伐纣的导火索。

《封神》中这个导火索任务因为“交给”了黄飞虎,“剖腹验孕”、“ 敲骨验髓”这两个公案也就被推移到了武王伐纣的后期。

但作者失于检点,在伐纣前期,姜子牙多次提到纣王的罪状时,都提到了这两件事,造成了情节上的无法关合。

对于《平话》与《志传》中千里眼与顺风耳的故事,《封神》基本是全部照搬了过来,少有更改。并一再暗示两人会被封神,但最后却没有出现在封神名单中,显然是被作者遗忘了。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0)

千里眼、顺风耳

《封神》对于《平话》的袭用要多于《志传》,对于纣王的结局,《平话》中即为纣王自焚未遂,殷交将他斩于太白旗下。

从《封神》前期出现的预言性质的诗赞来看,作者就是要沿用这个结局。但是最后选择了《志传》的纣王自焚而死的结局,可能同样是因为作者的疏忽所导致,但这个可能性很小。

《封神》作者的创作倾向是为反对暴政、歌颂仁政的。作者的立场是站在施行仁政的武王一边,但是同时囿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君思想,作者对纣王一面的忠臣烈士也是持褒扬肯定的态度。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1)

仁义周师

作者的这种矛盾同样表现在对殷交这一角色的安排上。殷交与雷震子作为《平话》与《志传》中最为突出的两个角色,被《封神》继承了下来。殷交在这三部书中,是伐纣的先锋角色。《封神》的作者却因为封建纲常思想的束缚,扭转了殷交的立场,虽然全了他的“忠孝”之节,却也将他置于邪恶势力的一方。

作者的内心纠结于是“杀独夫”还是“弑君”的思想矛盾中,最终妥协于给这位暴君安排了一个较为尊严的死法。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2)

小说中纣王死后,武王见了于心不忍,马上厚葬了纣王,并没有斩首的情节。作者为了弥补与之前太白悬旗的矛盾, 只能以姜子牙的一番言辞来弥缝了:

姜子牙道:“纣王作恶,残贼生民,天怒民怨,纵太白悬旗,亦不为过;今日自焚,正当其罪。

但是这个推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故事尾声的第九十七回的回前诗中,作者仍然提到“报应昭昭须不爽,旗悬太白古今题”。而这一回的故事却是讲的纣王自焚。如果是小说作者突然做得修改,这个转变未免太突兀了。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3)

有学者认为《封神》小说成书前,存在一个词话本。这个本子“语多俚秽,事半荒唐”(舒载阳刊本《封神》封面识语),有作书者“删其荒谬, 去其鄙俚”( 李云翔《封神演义序》)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小说的创作。

何博士认为纣王的结局在这个词话本中应该就是“太白悬首”。因为诗词等韵文正是词话本的一大特征,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太白悬首”的词句在小说中多出现在诗赞中。

所以这很可能就是小说写定者在词话本基础上润色而成,但并没有作大刀阔斧的修改,所以同时造成了前面说过的各种矛盾。

封神榜纣王为什么封神(封神原著多处暗示纣王被斩首)(14)

结论

何博士推断有三种可能导致了纣王结局的变化:一是作者袭用创作材料时的混乱、遗忘;二是作者歌颂仁义与忠君思想相互斗争下的妥协;三是小说成书前存在一个词话本,小说写定者因为封建纲常思想,修改了词话本的结局。这三种可能性依次以后者的概率更大。


文章为何博士原创,请勿抄袭挪用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